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推薦校園音樂作文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推薦校園音樂作文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論語》中,有兩處記載孔子評價音樂的文字,一處是: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xī)如也;從之,純如也,曒(jiǎo)如也,繹如也,以成。”另一處是:子謂《韶》:“盡美也,又盡善也。”謂《武》:“盡美也,未盡善也。”
這兩單的大體意思是: 孔子與魯國樂官談論音樂,說:“演奏音樂的規律其實是可以掌握的:開始的時候,整齊而合乎音律;展開以后,音調純正和諧,音節分明,悠揚悅耳而又連綿不斷,然后完成。” 孔子評價《韶》樂時說:“藝術形式很美,思想內容也很好。”評論《武》樂時說:“藝術形式很美,但思想內容稍差一些。”
這兩章講得都是與音樂相關的內容,前者是孔子與魯大師討論音樂的基本規律,后者是孔子對《韶》和《武》兩支音樂所作的評論。由這兩段談話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的音樂造詣很高,他不僅精通音律,而且認為,好的音樂不但要做到藝術形式“美”,還要做到思想內容“善”,這一理論延續到今天,仍然可以做為評價音樂作品的一條重要標準。我們欣賞一支曲子,不但要用耳朵去感受音樂的音調、節奏、韻律之美,而且要調動聯想和想象,去體會音樂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和感情。
我對樂理知識一竅不通,但是我知道,音樂是審美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從古到今,凡是有學校的地方,音樂都是一門必修課,在孔子那里,“樂”就“六藝”教學內容之一。學習音樂的目的不在于讓每一名學生都成為音樂家,而是為了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和審美情趣。不僅如此,音樂還能豐富人的業余生活,開啟人的智慧,啟發人進行創造性思維。被稱為“航天之父”、“導彈之父”和“火箭之王”的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聽音樂是他業余時間主要的休閑方式。他認為,音樂引發了他幸福的聯想,“音樂里所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人生的深刻理解,豐富了我對世界的認識,學會了廣闊的思維方法。是音樂讓我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更寬一點、活一點。”
前些日子,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通知,要求在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施“體育、藝術2 + 1項目”,即通過學校組織的課內外體育、藝術教育的教學和活動,讓每個學生至少學習和掌握兩項體育運動技能和一項藝術特長。當然,這里所說的一項藝術特長,既可以是音樂方面的,也可以是美術方面的,這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對學生個性、特長的尊重。但是,令我們不容樂觀的是,有些偏遠地區的農村學校,可能在落實這一要求時大打折扣,他們既缺乏這方面的師資,也缺乏必要的設備。還有一些學校,由于音體美不是中考必考科目,因此學校人為地把這些科目當成了副科,課時往往被語、數、外等主科擠占,從而造成許多學生初中畢業后體質下降,學生只認識“A、B、C”,不懂得“刀、來、米”。
音樂不僅對陶冶人的情操發揮著重大作用,有時候某些音樂還可能成為時代的最強音,具有振奮人心、摧人上進和藝術感染力。比如創作于抗戰時期著名的《黃河大合唱》,音調慷慨激昂,歌詞鏗鏘有力,顯示出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與日本為帝國主義的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從而大大激發了人們的抗日斗志,成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孔子對《韶》和《武》兩支音樂作出的不同評價,就是因為兩支音樂分別代表了兩個不同的時代,表現出不同的時代精神。孔子說《武》“不盡善”,可能是由于《武》所表現的內容多“殺伐之聲,故未盡善。”(《論語正義》)
一些經典音樂或歌曲,如《東方紅》、《我的祖國》、《團結就是力量》、《在希望的田野上》、《小白楊》等,風格形式多樣,旋律優美動聽,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領導中國人民建設新中國的奮斗歷程,歌曲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不屈不撓、奮發向上、勇于開拓的精神,正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象征。唱著這樣的歌曲,欣賞著這樣的音樂,可以大大增強民族凝聚力,使我們永葆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全力投身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的中國夢的事業中去。這比起學唱那些纏纏綿綿,令人昏昏欲睡、意志消沉的情感小調,不知要發揮多大作用。
很高興回答這一問題,個人管見,不當之處歡迎“關注”作者繼續交流!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推薦校園音樂作文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推薦校園音樂作文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