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立夏的音樂推薦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立夏的音樂推薦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立夏是一幕燕瘦環肥的諧謔劇
“立夏稱人輕重數,秤懸梁上笑喧閨。”立夏日,最有趣的習俗,莫過于流行于南方的“立夏秤人”。據說,在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后,就不畏炎炎夏日,不會消瘦。清人顧祿所撰筆記小說《清嘉錄》記載,立夏日,“家戶以大秤權人輕重,至立秋日又稱之,以驗夏中之肥瘠”。
據近年出版的《中國民俗通志》考證,“立夏秤人”起源于三國時代,相傳因劉備征戰,遂遣子龍送阿斗于東吳,交與孫夫人撫養。阿斗到東吳時正值立夏,孫夫人當子龍之面為阿斗稱重,翌年立夏再稱,并寄書劉備,以表心跡善待阿斗。
后來,“稱阿斗”被民間仿效,遂形成“立夏秤人”風俗。戶外秤人懸秤于樹,為老人稱重還要口念吉利話:“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為小孩稱重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三公九卿也好攀”。戶內秤人則懸秤于屋梁,由婦女們互相稱量,趣評肥瘦,好似閨中游戲。清人蔡云《吳覦》詩曰:“風開繡閣揚羅衣,認是秋千戲卻非。為掛量才上官秤,評量燕瘦與環肥?!?/p>
(作品原創,圖片來自網絡)
立夏時稱小孩的習俗最初來源于吳國孫夫人和小阿斗。相傳,三國時劉后主阿斗是趙子龍在長坂從曹軍百萬軍中救出來的,因阿斗母親已投井自殺,劉備把阿斗帶在身邊。后來周瑜誤施美人計,劉備遂娶吳王孫權的妹妹為繼室。劉備要出征領戰,帶著阿斗很不方便,就把阿斗交給孫夫人撫養,既平安又放心。到吳國時正好是立夏節。孫夫人一見白白胖胖的小阿斗,非常歡喜。但孫夫人也有顧慮,畢竟是晚娘,萬一有個差錯,不僅夫君面上不好交待,在朝廷內外也會留下話柄。美麗聰明的孫夫人想了一個辦法:今天正是立夏,用秤把小阿斗在子龍面前稱一稱,到翌年立夏節再稱,就知道孩子養得好不好了。打定主意后,便立即將小阿斗過秤。趙子龍覺得新鮮,也順口講了一句吉利話:“娘娘,孩子鉤住了,準平安,養得好?!睆拇耍磕炅⑾墓?,孫夫人把小阿斗稱一稱,向劉備報平安,又仿制大量的燒餅分給宮女,因而在江南一帶就形成了立夏節稱小孩和吃塌餅的習俗。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且聽老李為您細細道來!
四時天氣促相催,一夜薰風帶暑來。
隴畝日長蒸翠麥,園林雨過熟黃梅?!?趙友直《立夏》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這也意味著盛夏的步伐離我們又近了一步。
說起立夏,很多人對它了解得不是很多,今天老李就陪你嘮一嘮立夏的習俗。
1今天你吃立夏蛋了嗎?
立夏蛋在北方并不多見,更多的是在長江以南地區,所以老李這個河南人其實也沒吃過。
立夏蛋一般是雞蛋,也有鴨蛋,在立夏的前一天人們就早早地煮好了;當然,你要是現在煮也來得及。反正老李就是今天早上才吃的。
立夏蛋不僅可以吃,還可以斗。聽到這里,小朋友,你是不是有很多問號?
你知道斗雞,知道斗狗,但你可能對斗蛋一無所知。其實斗蛋也是一項立夏時節的傳統習俗。
立夏這天,大人們會挑出完整無缺的蛋,把它放在用彩線編好的套兜里,掛在小孩子的胸前。
立夏斗蛋的習俗給了熊孩子們“合法搞事”的權利。斗蛋就是將立夏蛋的尖端碰尖端,或者圓端碰圓端,誰碎誰就吃;呃,不對,是誰碎誰就輸。
2今天你稱體重了嗎?
作為現代人,很多朋友很難將立夏和稱體重聯系到一起,咋一聽還有些懵圈。
我們都知道,立夏一到,氣溫一天更比一天高。當盛夏到來、酷暑難耐,即便是坐在空調屋的我們也會食欲不振,更何況是古人呢。
所以,古代經歷夏季后人們體型都會有所消瘦。立夏時稱一稱體重,夏去秋來之時再稱一稱體重;比較之后,就可以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不過稱的更多的還是老人和小孩的體重,因為這兩類人群體質比不了青壯年。老李腦洞不禁大開,你說是不是也有對成年人太重不好稱的緣故呢?
而且稱體重的同時還得說著吉祥話,比如對老人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祝愿老人福壽延綿;對小孩子說“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期盼他們前途光明。
我們今天的情況和古人自然大不相同,所以不妨換一種思路看待夏季。炎炎夏季何嘗不是減肥的最佳時間,也省得花那冤枉錢報什么減肥班了不是。
3不要忘了給孩子掛疰夏繩
立夏這天,家家戶戶都會給孩子們掛上疰夏繩,以此來祈求自家孩子無病無災,免受暑氣的折磨。
“疰夏繩”也被稱為“長命縷”,它象征著無災無病、身體康健,是長輩對孩子健康成長的美好企盼。
疰夏繩是用多種顏色編制而成,戴在手腕上,五顏六色,既鮮艷明麗又富有生活氣息。
一根根細繩編制在一起,即便再是心靈手巧也得費一番功夫。疰夏繩的紀念價值遠遠大于它的貨幣價值,它代表的是父母對兒女樸素的關愛。
4老李有話說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無數先輩智慧的結晶,是我華夏文明的寶貴財富。
之前二十四節氣申遺的時候,韓國跳出來亂認遺產,一笑置之就算了;畢竟宇宙國惹不起啊。
今時今日,即便我們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農業社會,對天時的依賴程度也不像古人那么大,二十四節氣的實用價值有所降低,但它的存在仍然是有意義的。
相對于西方的圣誕節、萬圣節什么的,老李認為我們更應該青睞自家的傳統節日。
只有我們真正參與其中,傳統的東西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
老李也不是抵觸西方文化,而是認為在吸收接納外來文化的同時,不應該忘了自己的根在哪里。
這些習俗中,你最喜歡哪個?歡迎留言評論,和大家一同探討!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老李笑談古今事!
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作者刪除
立夏秤稱人
《丹溪心法·中暑》曰:“疰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倦者是?!别嫦模瑢儆诩竟澬约膊?,一般會在春末夏初發生,主要是由于身體陰虛、元氣不足引起的頭疼腳軟、厭食體乏等癥狀。
而小孩子們由于身體抵抗力較弱,比較容易出現疰夏的癥候。另外,有的地方有用五色絲線搓繩為孩子系手繩的習俗,稱為“立夏繩”,希望借用齊全而且均衡的五德五行色象,以外影響體內,使孩子在夏日里不會發生疰夏的病癥。
這屬于內求法演變為外求法應用的一種方式。(編者注:五德即仁義禮智信,對應的五行為木金火水土,五色對應為綠白紅黑黃。因五德五行,又對應肝肺心腎脾五臓,隨著時代的變遷,內文明的內求法演變為外求法后,此習俗演變生成,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特征。)
民間在立夏日這一天,還有吃過午飯后“秤人”的習俗,稱之為“秤稱人”。
范寅《越諺·風俗部》“秤人”條記載:“立夏日秤之,可免疰夏?!鼻宕櫟?strong>《清嘉錄》云:“俗以入夏眠食不服,曰注夏。”民國《蕭山縣志稿》記載:“立夏市青梅、櫻桃,分餉家眾,又摘蠶豆嘗新。以秤權人輕重,謂可免疰夏之患。食煨筍,謂可健腳骨。”《寧國縣志》記載:“立夏,以秤稱人體輕重,免除疾病,所謂不怯夏也。”
主要參考資料:《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夏》,熊春錦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
為了保證閱讀舒適度,限制篇幅,更多立夏節氣內容,請關注本號其他立夏頭條文章
如有轉載,請保持圖片與文字內容 原樣,勿擅自編輯,并須注明書名、作者與出版社。
部分圖片或圖片素材以及背景音樂來源網絡,僅用于公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圖片等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歡迎你在下方留言評論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立夏的音樂推薦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立夏的音樂推薦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