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文學或者音樂推薦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文學或者音樂推薦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謝謝你的邀請;
這是人類的一種生活方式,生活中比比皆是。沒有什么可以感到奇怪。我認識一位著名的醫學家,他的愛人也是一位資深的藥學家。但老兩口(孩子都在國外)對美聲的唱法卻有著獨特的愛好。牛頓是人類最為偉大的科學家,但也是虔誠的基督徒。音樂與宗教是他們的精神生活??茖W與科學發明,代表了他們對人類未知世界的興趣并以此形成的物質生活。
喜歡文學的人同時喜歡了音樂,兩者之間并沒有什么必然的關系。只是不同的生活方式罷了。
北南方
歌抒情,詩言志。二者有關聯又有區別。音樂,直觀形象,文學,從直觀形象到抽象。二者開發大腦功能不同??傊?,在物理意義上理解,音樂是二維,文學是三維。這就是二者本質的區別。
文學和音樂??是???聯貫性,最早的詩經,最初也是樂歌,我們只能從文字上體會詩歌的音樂特征。漢朝的賦,唐代的詩,以及宋代的詞既是文學,也是音樂??。
也可以這樣理解,音樂和文學是藝術??的表現形式,他們可以表現共同主題,情感,???千絲萬縷的關系。音樂??是流動的文學,文學是凝固的音樂。
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曾說過“詩言志,歌詠言”,可見兩者萌芽初期都是一體的,曾經中國????的正宗是音樂文學,音樂文學在古代極其重要的統治地位。
畢竟同為藝術。
很多東西都是具有共通性的,藝術也如此。不僅如此,藝術也是能夠彼此產生共鳴的東西。
作曲著通過音樂傳達給聽這首樂曲的人某種情感,或是其他東西。作家通過文字傳達給讀著他的感受亦或其他。
只不過方式不同罷了
大致三個原因。
其一,文學能帶給人以思考和安靜,這種安靜,是發自內心的平靜。而音樂,同樣具有這個功能。
其二,二者同屬藝術范疇。聽著音樂進入文學世界,這本就是一種藝術境界。
其三,二者深潤其中的節奏感,具有同頻效應,能讓心靈產生愉悅感。
謝友邀請:
此問題叫我說古代所有的詞都與音樂有關,現在我們所說的《詞牌》是從古代宮廷的教曲坊演變而來的,古人叫曲牌。而古代不象我們現在的社會。到處是歌唱家,作曲家,詞作家,歌舞廳,酒吧,KTV,音樂學院等等。
——而在古時,就只有宮廷有樂坊和填詞譜曲的專業樂隊和人才,再就是候門王族也有樂隊。而填詞人要跟據曲牌填出相應的歌詞來,分上篇和下篇,而詞要有嚴格的平仄韻律。所以古人就說唱詞,吟詩。古有后庭花就很著名的。還有《春江花月夜》《琵琶行》《梅花三弄》《陽春白雪》等等。還有象柳永所作的詞都很有名氣,也都被人譜成曲供人傳唱的。不過,我最愛聽的還是蘇軾的《水調歌頭》其詞動人,樂曲優美動聽!這幾天我拍的視頻有好多背景音樂就是用的《水調歌頭》這部詞曲: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宮闕,今夕是何年。加上五光十色的燈光,覺得走進了夢幻般的世界。答之不周,謝謝閱讀。
詩歌和音樂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兩者相通甚少。詩和畫尚有相通之處,高才者如王維可做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單純從音樂或詩是很難直接體察對方的美。再美的詩也是用文字表達的,其描述的音樂體會是第二性的,不如身臨其境地聽一曲。不過,有些詩人直接描寫音樂的作品也很成功,令人印象深刻。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千古吟來竟難以替代。還有李欣《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中“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仿佛能聽到那種悠揚頓挫的曲調。真是高手中的高手。謝邀。
謝邀,所謂吟詩的"吟"類似于唱,是有拖音的數于平聲韻;仄聲韻收尾少短;
入聲韻每句收尾就有戛然而止的。
詞.是所有的詞都是唱的,每一首詞名也是詞牌名,所謂詞牌即是曲牌。
每一個曲牌就是一種唱法。所謂填詞就是按照曲牌填上于其對應的平仄字。
平仄的要求也不是隨便找一個平聲或仄聲填上就行的,還得要完整的內容,內容方面也是有淺有深,所謂"深"就是意境。
詩詞歌賦在中國源遠流長,它們記錄描繪了幾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反映了人們的悲歡離合,是中華文明史中的瑰寶。那么詩詞歌賦區別在哪里?
詩詞歌賦的起源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也是中國人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年至春秋時期的詩歌,共311篇,其中很多詩篇沒有標題,作者佚名,都是樸實的勞動人民用歌聲表達著自己對人生,愛情、疾苦等種種情緒的歌聲,后來由孔夫子記錄成文,修訂成冊。
一、詩與歌
在文字出現以后的“歌”包括兩個部分,音樂和歌詞,歌詞配樂而唱。盡管《詩經》中的詩有的沒有配樂,但本身存在韻律,是以唱的形式表現出來。詩歌都由長短句構成,韻母經常壓韻,詠唱起來有節拍有韻律。
后來詩漸漸從詩歌中分離出來,不在配樂,而是發展成一種文體,例如楚辭。從此詩單獨發展,經歷了古體詩和近體詩發展到現代詩。古體詩是漢魏六朝以前的詩作,句式比較自由,基本不要求對仗、押韻。近體詩風格大變,到了唐朝開始形成了新的風格,發展成了律師和絕句?,F代詩的形勢更為自由自在。
二、詞與賦
詩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新的分支,就是詞。詞繼承了詩的內涵,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可以說,詞是在音樂的土壤中萌芽產生的,音樂性是詞體文學的最基本特征。
宋代各種詞牌名就規定了詞的韻律,需要按照某個詞牌所規定的平仄、字數、句數填寫的,所以寫詞又叫“填詞”。它要求嚴格,講究格律,五十八字以內的叫“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個字的叫“中調”,九十一字以上的叫“長調”。
賦是詩歌與散文的綜合體,它的特點是擅長鋪陳事物,講求文彩,偏愛華麗的語言?!百x”的稱謂,漢代稱“古賦”,篇幅較長,篇中多用問答式表現內容;六朝的稱“排賦”、“駢賦”,講求駢偶;唐宋的稱“律賦”,是科舉應試的一種試體,講究格式,對仗工整。
所以,詩賦之外,歌和詞都和音樂有關。
古代詩詞里有許多有關音樂的名篇,推薦以下十首唐代名篇給大家。讀詩鬼李賀那篇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聽蜀僧濬彈琴 / 聽蜀僧浚彈琴》
《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
李賀的《李憑箜篌引》
李益的《春夜聞笛》
李頎的《琴歌》
李端的《聽箏》
白居易的《琵琶行》
牛殳的《琵琶行》
劉長卿的《聽彈琴》
從古至今涌現出許多描寫音樂的詩詞名作。多數人在聽音樂時,都會聯想到一些美麗的意象,除此之外并無所得,但是文學功底深厚的詩詞名家卻可以寫下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篇章。
李頎在胡笳聲中,聽到的是“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云陰且晴”,白樂天在琵琶聲中聽到的,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蘇東坡是怎樣形容洞簫的呢?他說:“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秦觀在貶謫失意之時聽到鼓瑟之音便揮就一首《臨江仙》,化用的是唐代詩人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而詩鬼李賀在《李憑箜篌引》中的筆法更令人嘆服,“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聽到美妙的樂聲,天空中的白云凝聚起來不再漂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湘娥把淚珠灑滿斑竹,九天素女也牽動滿腔哀愁,“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樂聲的清脆宛如昆侖山美玉擊碎的聲音,又仿佛鳳凰的鳴叫,時而令芙蓉在露水中哭泣,時而使蘭花開懷歡笑,“老魚跳波瘦蛟舞”,年邁的鯉魚在水中興奮跳躍,瘦骨嶙峋的蛟龍也手舞足蹈,“詩鬼”李賀描寫的這段箜篌的聲音,可謂是挑戰了所有人的樂感合和想象力。
用文學文字來表現音樂十分困難,但是一旦有這樣的功底和靈感,那么期其效果便是出彩搏眾,由此可見一斑。
我喜歡古風歌,我喜歡古風歌手,我喜歡的古風歌很多,我喜歡古風歌手很多,我喜歡古風,我當然支持古風了,我不喜歡流行歌曲,我從來就不喜歡流行音樂,我喜歡的音樂就是古風音樂,流行音樂太過于吵鬧,沒有古風音樂那么優雅動聽,古風音樂有韻味,我會永遠支持愛古風歌,我會永遠支持愛古風歌手。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文學或者音樂推薦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文學或者音樂推薦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