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抖音卡點戲劇音樂推薦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抖音卡點戲劇音樂推薦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鬼畜的定義:
“鬼畜”在中國指的是一種視頻站上較為常見的原創視頻類型,該類視頻以高度同步、快速重復的素材配合BGM的節奏鬼一樣的抽搐來達到洗腦或喜感效果,或通過視頻(或音頻)剪輯,用頻率極高的重復畫面(或聲音)組合而成的一段節奏配合音畫同步率極高的一類視頻。(摘自百度百科)
由此可見,如果把音樂劇全程做成“以高度同步、快速重復的素材配合BGM的節奏鬼一樣的抽搐”,權且不說觀眾的審美是否會疲勞,演員肯定受不了。
但是如果在表演中的某個橋段中加入鬼畜的形式以制造風格化的演出效果,那么至少會在某種程度上會得到觀眾的共鳴,也不失為導演的一種選擇——談不上高檔與低級,亦談不上是對戲劇藝術的侮辱。
最后著重說明一點,請大家有興趣的話,去B站完整看一遍音樂劇《摩門經》,你們會知道,這部劇和鬼畜沒有半毛錢關系——不要因為這部劇很“搞笑”就認為它“鬼畜”,不要因為它“惡搞”其他經典音樂劇的橋段就認為它沒有深度——托尼獎不是白拿的。
《娛樂之死》一書中提到,“媒介即隱喻”,這就是在告訴我們,媒介的形式會呈現特定的內容。因此誕生于b站平臺的鬼畜視頻,其本身就蘊含了很強烈的互聯網平臺屬性,這自然會阻止其轉變成為音樂劇。
首先,從表現形式的角度看,高節奏的抖動,多畫面的展示,這些常見的鬼畜表達形式,是無法在劇場這種全景視角下使用的。
其次,從表演難度的角度看,影視內容可以通過剪輯,來實現快速的重復與加速。但是演員很難通過肢體表演達到相應的效果。
最后,從觀眾接受的角度看,真實空間和虛擬空間本身是有很強的間隔的。觀眾可以允許電視屏幕內時間倒流,但卻不能允許現實中時間倒流。這是因為人們對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有不同的信息處理規則。面對鬼畜,虛擬空間帶來的是一種節奏美,現實空間中的鬼畜,會帶給人們強烈的不適感。
當然,如果我們拋棄掉現有的鬼畜表達形式,而是將我們的目光聚焦于節奏美,聚焦于高頻率節奏。那么我們其實是可以做到音樂劇和鬼畜的美學相結合的,雖然在表現形式上會與我們今天看到的b站鬼畜可能很不相同。但他們給予同樣一種美學思想。
因此綜上所述,鬼畜音樂劇是無法照搬b站鬼畜形式的,不過可以在美學上有所繼承與發展。
戲劇的涵蓋面較廣。包括話劇、舞劇、歌劇、滑稽劇等和中國戲曲。中國戲曲是指以京劇為代表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文藝表演形式。各地的地方劇種除了用地方語言表演外,其他表演形式與京劇大同小異。
在傳統的中國戲曲中,鬼畜戲很常見。由小說《西游記》改編的孫悟空的許多戲,牛鬼蛇神可是不少,其中《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不就是鬼中之鬼嗎?
京劇《烏盆記》《探陰山》《鐘馗嫁妹》、越劇《情探》丶漢劇《活捉三郎》、秦腔《李慧良》等,都是著名的鬼戲。這些戲觀眾十分喜歡,不止是情節曲折或因果報應,尤其突出的是里面的音樂設計,恰如其分的優美唱段令人看后難忘。如《烏盆記》是反映一人被殺后,兇手將其尸體剁碎與泥土混合燒制成了一只烏盆。被害人的鬼魂就附在烏盆里。當烏盆被人使用時,鬼魂開口說話了,這就是劇中的主要唱段。唱段如泣如訴,紓徐婉轉,痛苦聲張。從而講清被害過程,感動用盆人,也為自己報了仇。《探陰山》是包公到陰間尋鬼魂審案的故事。這曲戲是凈行演員的重頭戲,里面大段唱加回龍的感染力,常是體現一個演員演唱功力的試金石。整段唱嚴肅、沉穩、正氣凜然,常會獲得觀眾的喝彩。
中國戲曲的藝術實踐,表明鬼畜戲也應以弘揚正義為己任,而不是以宣揚晦澀、營造恐怖為目的。從藝術處理看,其他戲劇鬼畜音樂的設計應向戲曲學習,要發揮戲劇藝術娛樂及教育的功能,而不應戴著西方鬼節的面具嚇人。把握住這個根本,鬼畜音樂劇也好,鬼畜舞臺劇也好,只會形式多樣,而不會是一片“黑暗"。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抖音卡點戲劇音樂推薦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抖音卡點戲劇音樂推薦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