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日本超喪音樂推薦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日本超喪音樂推薦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提起喪片,首推十年前這部經典的日本電影。
本片改編自山田宗樹同名小說,多數人看完這部片子都會悲憫主人公松子的遭遇,這主人公從童年開始喪到臨終。
導演用了大量鮮艷色彩和歡快的音樂來包裹沉重的內核,看完后笑中帶淚,但坎坷殘酷的經歷在電影里卻洋溢著一種希望和童真。
作為家中長姐,被體弱多病的妹妹搶走父愛,為了得到關注,按父親想法成為老師,卻因誤會被辭退。之后和一碌碌無為作家同居,在作家自殺后,又成為作家對手的小三,慘遭拋棄。后來當上浴室女郎,又殺人入獄,愛上當年害自己被辭退的混混學生阿龍,被家暴仍不回頭,松子的一生在尋找愛,從不放棄生活的希望,只怪世界殘酷和自己的拎不清,當她重新站起,被混混少年們打死,就這樣死在光明下。
縱觀松子一生,都在生而為人,不必抱歉。“小時候,誰都覺得自己的未來閃閃發光,不是嗎,但是一旦長大,沒有一件事會遂自己心愿" 電影中這句經典臺詞道出主人公辛酸淚。
除了原生家庭愛的缺失,就是一生在尋求肯定,努力討好別人,渴望愛情,甘心付出,因而變得懦弱與愚蠢,人生的路越走越窄,她的熱烈的愛已摧毀我們的價值體系。
兩個小時的觀影里,觀眾除了看到松子被虐待拋棄,如女戰士一般受傷后重新上路,也只能慨嘆其命運多舛,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從而一喪到底。
但更打動我們的是她對愛與關懷的執著,對生活的希望,終有一天,詩和遠方都會在。
推薦一部喪片,也是卡西演的。叫《鬼魅浮生》。
因著卡西(Casey Affleck)誤打誤撞看了《鬼魅浮生》,卻有一種被擊中的感覺。拖了兩日,看到奇遇已經刊出了一篇推介這部電影的文章,本來想放下不寫了。可是又拖了些時日,仍然被電影鬼魅般纏身,老老實實回到桌前,算作一個交代。
1
一部似乎冗長的電影,像人生。
2
不知為什么卻想起了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其實完全不像的。
在《東京物語》里,小津照例講日常,老夫婦二人一同去探望孩子,苦澀有時,全都含笑咽下。
到了最后,妻子去世,忙完喪事,孩子們都各自回去,只留下丈夫一個人,獨自面對余生。寂寥常常,仍然含笑面對。
但有一天,忘了我是第幾遍看過這部電影之后,獨自一人吃面,回想主人公一人在電影結尾獨坐的場景。
猝不及防就跳出“人生苦長”四個字來,竟然大慟。
3
原來人生竟然不是苦短,而是,苦長。
我大概就是從那時起,突然切切實實地明白,電影是關于時間的藝術。
這也是我后來開始弄“大豆看電影”時,非要在每篇開頭都要標出電影時間長度的原因。
我知道這種小孩子般的數數太過執拗,也像小孩子般傻乎乎的,可是人生過得太蒙昧,數數至少能讓我覺得在這蒙昧的一生中還有那么一小段清晰度過的時間。
4
《鬼魅浮生》的海報上有一句話:IT'S ALL ABOUT TIME。
抱著看一往情深“人鬼情未了”的預期,恍恍然到結尾,見到那突然變空的床單,驚訝于時間令人恐懼的漫長,與空虛。
?床單下面的鬼終于回到空虛,已變破舊的床單卻殘留著。
豈止人生苦長,鬼魅的浮生時間更加漫長得毫無邊際,虛無得無以復加。
5
那只鬼生前名為C(沒有一個確切的名字,而只是一個符號),死后披上了白床單,孤獨而笨拙地站著,
毫無用處地看著傷心的愛人終于下決心離開擁有他們共同歷史的居所,看著房子的主人換了一個又一個別人,看著房子在時間損耗終于被拆,看著廢墟上建起繁華。
“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傳道書》)
6
而竟然還沒有完,C在虛空中從高樓躍下,卻回到了那起初的時間。
虛無中的一跳,又回首當年這間房屋的歷史。原來從前珍貴的夢想,也歸于虛無;而對夢想殘酷的殺戮,竟然也歸于虛無。
痛苦與仇恨竟然無處容身,在時間的流逝中,全都歸為虛無。
7
大概每個人都被里面兩個鬼的對話擊潰吧:
Hello.
-Hi.
I'm waiting for someone.
-Who?
I don't remember.
?“Hello.”“Hi.我在等個人。”“誰?”“我不記得了。”
時間何其漫長。他們在等待中已經忘記自己在等待誰,在執拗中忘記自己為什么而執拗。
也許,人生苦短反而能讓意義像星星一樣被鐫刻在夜空,而時間漫無盡頭卻讓意義的灰燼揚起在滄海桑田。
8
然而,說到底,這是一部虛無的電影嗎?我卻像C一樣不肯相信。
如果真的虛無,這部電影都不必拍出來。
而最大的證據卻是開頭,女主角M在失去愛人之后的悲痛中一口一口解決掉一份蘋果派。
這一個長達五分半鐘的長鏡頭像按了人生的停止鍵,令人難以忍受。而在一部90分鐘的電影里,這個五分半鐘因為其驚人的“浪費”而顯得觸目。
尤其是,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電影都在告訴我們,這一份痛苦也將消亡。
既然如此虛空,何必如此痛苦?
9
這一部臺詞稀少沉默寡言的電影。導演、C、M都一言不發,卻強行把這蘋果派的滋味塞給我們。
這五分半鐘執拗地卡在電影的喉嚨處,難以下咽。
阿巴斯曾經在電影里講述櫻桃甜美的滋味讓人放棄了自殺;而這五分半鐘蘋果派的滋味像是《櫻桃的滋味》的反面縮微版,讓痛苦的滋味在虛空中攫住了人生的意義。
【全文將刊發在奇遇電影的大豆看電影專欄。】
《德州巴黎》此巴黎非彼巴黎,就像此曼徹斯特非彼曼徹斯特,所以一看到《海邊的曼徹斯特》這個劇名就很自然的想到了《德州巴黎》對于所謂喪片的定義不是很清晰,但《德州巴黎》應該蠻符合的。看完至少郁悶一周。
作為一部喪片,《德州巴黎》開篇就是一個喪尸般在家人生活中憑空消失了2年的老男人在穿過沙漠,尋找德克薩斯州一個叫巴黎的地方,幾乎全無意識的行走,這樣能從一開始就能緊緊抓住人實在也是因為配樂和攝影都很強大,本片被稱為內心孤獨的人最愛的那一口,節奏格調非常抓心。
隨著劇情展開,其實原來內容并不神叨也是關于家庭,親情,尤其是愛情,甚至還有接地氣的家暴,盡管女主角超美,劇情其實也非常好看,但看完實在不會有心情去看第二次……
文藝感十足,但做到真情不是矯情,傷情不是煽情,真正喪到極處。
文藝青年搖身一變,開始用“喪”來自我標榜,但喪片究竟是種怎樣的存在呢?
有人說,喪能給人力量。
如何界定有沒有力量這件事,小編看了不喪的片,也感覺有力量怎么辦,為什么一定要偏執地認為人家想要做天才呢?雖然,我十分認同有人說《路邊野餐》導演畢贛,是你所說那種天才,但,比如《海邊的曼徹斯特》,但導演已經不需要證明自己是天才。
換個角度思考問題——
可不可以理解為,喪的片只是一味傳遞負能量,而好的片應該是在負能量中長出正能量。就如心理學所說,在黑暗中長出光明的生命之樹。
放在導演的角度思考問題,就很有意思了,重點不在這里,重點在于他們以為的深刻,其實是一種淺薄,超出了他們可以表達的能力邊界。
好像要么與世界為敵要么登上人生巔峰才是傳奇,其實世上絕大部分都是普通人,能平凡卻淡然地活著,難道不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情嗎?
話說回來——
難道平鋪直敘的展現身邊的生活就等于深刻,等于藝術?誰說的?我很喜歡迪士尼樂園,一把年紀還是要不停的給迪士尼砸錢,但一個朋友覺得,迪士尼是個最虛偽的地方,它只會造出美麗的幻象給你看。可我不這么想:世界上有這么個地方,有這么一群人,處心積慮逗你開懷大笑,撫摸你心里填不平的黑洞,幫你做一場美夢,365天一絲不茍地點燃絢爛的煙花燒錢給你看,難道這不正是生活里少有的真誠善意嗎?
那些勸我們和自己和解的,反而讓我疲憊不堪,會讓我把實現自我幸福放在人生第一位,從而忘記了自己的那個想要拯救世界的小夢想。更喜歡那些喪的,赤裸裸大咧咧把破碎的生活攤在我面前。在這種喪氣中,我更能看到自己,反思自己。這種片不斷提醒我,這個世界是不美好的,我要再努力努力,哪怕能再多幫助一個人,也是好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日本超喪音樂推薦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日本超喪音樂推薦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