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歐洲古典音樂推薦幾首書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歐洲古典音樂推薦幾首書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1.大體把握西方音樂的脈絡
《西方音樂史 - 唐納德·杰·格勞特 / 克勞德·帕利斯卡 第六版》
短評:
本書的形式介于音樂史和音樂辭典之間。時間線條仍然是單向的,但卻以音樂風格為組織單元,以音樂家的風格發展作為內容支撐。最終,整體成于細節,失于邏輯。對于沒有整體音樂史把握的入門者而言,難免十分枯燥。
2.一份關于西方音樂的審美參考
《西方文明中的音樂 - [美] 保羅·亨利·朗 / 校注 楊燕迪 》
短評:
音樂是文明中的音樂;文明是音樂中表現的文明:捋索著交織的雙線條去厘清西方文明發展史,是本書大致的主題。作者統納龐雜的資源,從中淘瀝出閃耀于各個時代的人物,澄清他們的淵源、影響,打磨出他們在過去和當代的樣貌,一點點構建出文明的脈絡和肌理,就像,在時間的河床上清掃一副龐大的洛河圖書。
3.遙遠地透視西方音樂的發展肌理
《簡明牛津音樂史 - 杰拉爾德·亞伯拉罕 》
短評:
“本書不是《新編牛津音樂史》的簡寫本。簡化那套書事實上絕無可能。本書甚至不是以那套書為基礎的。《新編牛津音樂史》用的是顯微鏡,而《簡明牛津音樂史》用的是望遠鏡。通過望遠鏡,我們可以看到揭示生活和現實的粗線條及一些細節,盡管它們并不能對復雜的事物做出解釋。對遙遠的時期,望遠鏡不起作用:人們看到的大多是迷霧和幻景。對最近的時期,望遠鏡也不起作用:這時人們看到眾多近在咫尺的人物,其中有些甚至是至親好友,卻無法指出他們中哪些人是真正重要的。但是,我們還是要試圖這樣去做,因為歷史敘述不僅僅是提供一連串毫無意義的名單。當然,即使用了望遠鏡,以前也有盲人的先例。”(原序)
4.理想的西方音樂通史,或一份簡明的西方音樂風格史
《聆聽音樂 - [美] 克雷格·萊特 》
短評:
許多時候,我會認為,過去的歷史是沒有時間的。因此,同時討論Bach和Beats雖然困難,但并非不可能;即使作曲家生平坎坷也無需過多矚目。萊特教授書寫音樂史的線索是樂理的發展歷程。其中被強制呈現出來的時間線條只是為了便于文字呈現,并非必需。難能可貴的是,他總是能制止多余的抒情,做到了自己所能做的全部。我想全部指的是:講述他所理解的音樂是什么。
5.如何復活古典風格的自由
《古典風格 - 查爾斯·羅森 》
短評:
一個人能在描繪語言中進行何種程度上的探索就意味著他能在何種程度上構建自己的品格,其可能性由時代和個性共同決定。當我們要像從海中辨認孤島一般將他們從眾人中辨識出來,最終能指示出正確方向的還將是他們獨特的個人成分,也可稱為“風格”——流動性的不變性。從羅森的角度看去:標識海頓的是“文明的機智”;標識莫扎特的是“暴力與感官精致的平衡”;標識貝多芬的是“艱苦卓絕的毫不妥協”。這些答案(經過實踐與感悟后的答案),毋寧說,也只是古典世界的一個側面。歷史的重生僅是巧合、時間與時間交替時極小概率出現的誤差。然而,由他們(無論他們知曉與否)共同構建出的古典世界的一些品質———正如三人在技藝上的交鋒所體現的那樣———孤絕、不妥協與自由,標識了他們在地理上所屬的群島。
《世界音樂通史》
著者:羅蘭·德·康代(Roland de Candé) 著
譯者:王瑞華 曹勝超 譯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世界音樂通史》是法國著名出版機構塞伊(Seuil)出版的一部音樂史巨著。作品立足于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以歷史的視野、凝練的筆法,分析并描述了從史前至當代社會的音樂文明。
音樂的發展與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一樣悠久漫長,如此寬泛、豐富的領域遠非一本著作所能涵蓋,因此本書在介紹世界音樂發展史的時候有所側重:就地域而言,集中討論歐洲主流音樂文化;從時間軸來說,側重介紹近5個世紀以來的音樂發展,尤其對這一時期涌現的音樂種類、流派、大批才華橫溢的著名作曲家及作品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及詳實的介紹。在引介之余,作者還對當代音樂社會進行深入思考和大膽預言。
至于公元前10世紀乃至更久遠的遠古音樂,受文獻考證之限,作者只作了簡單的概述;至于東方音樂,作者也沒有花費太多篇幅,但我們亦可以從作者所綜述的緒言及前三章中獲得框架性的了解。
歷史上的古典音樂很多。但大家首先就想到的“十大古曲”。是的,十大古典音樂名曲在中國歷史上確實具有代表性。
那每一首曲名就有詩情畫意。比如“梅花三弄”,比如“夕陽簫鼓”等等。其實“夕陽簫鼓”就是后來的古箏名曲《春江花月夜》。曲目根據張若虛的詞中描繪的意境,通過古箏的演奏渲染的淋漓盡致。《春江花月夜》原為中國傳統琵琶曲,曲名《夕陽簫鼓》(又名《夕陽簫歌》,亦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約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解放后,又經多人整理改編,更臻完善,深為國內外聽眾珍愛。后春江花月夜也成了古箏名曲,A調。抑揚頓挫,柔柔似水,優雅優美非常好聽。
《春江花月夜》是中國古典音樂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國古典音樂經典中的經典。這是一首典雅優美的抒情樂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畫卷,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在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花影在西岸輕輕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
話不多說,還是欣賞為妙!
這個問題過于籠統,首先我們要了解什么事古典音樂:
廣義的古典音樂是指西洋古典音樂,那些從西方中世紀開始至今的、在歐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創作的音樂,主要因其復雜多樣的創作技術和所能承載的厚重內涵而有別于通俗音樂和民間音樂。
狹義的古典音樂是指古典主義音樂,是1750-1820年這一段時間的歐洲主流音樂,又稱維也納古典樂派。此樂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
古典音樂又分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和印象主義時期,在浪漫主義時期葉出現了民族樂派。古典主義時期主要代表人物有莫扎特、海頓、貝多芬等;浪漫主義時期主要代表任務有羅西尼、威爾第、肖邦、李斯特等;印象主義時期主要以法國的德彪西、拉威爾和杜卡為代表;浪漫主義時期,也出現了一些以民族音樂語言進行創作的民族作曲家,如芬蘭的西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羅斯的五人強力集團等,都是民族樂派的偉大作曲家。
這些偉大作曲家的音樂作品實在是太多太多,可以在百度上搜索。
最后說一下中國的古典音樂,按古典音樂定義,不叫古典音樂,叫古曲,比如十大古曲高山流水(古琴曲)、廣陵散(古琴曲)、平沙落雁(古琴曲)、梅花三弄(古琴曲)、十面埋伏(琵琶曲)、夕陽簫鼓(琵琶曲)、漁樵問答(琴簫曲)、胡笳十八拍(古琴曲)、漢宮秋月(琵琶曲)、陽春白雪(琵琶曲)。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歐洲古典音樂推薦幾首書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歐洲古典音樂推薦幾首書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