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羅源高考音樂推薦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羅源高考音樂推薦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閩語,其實本不存在,這是一百多年來語言學家在不斷比對、探索和調查之后逐漸形成的一個極其籠統的概念。
之所以有閩語之稱,并不是福建內部方言的統一性。
福建省內方言冗雜,彼此之間差異甚大無法互相交流,但放之全國,與粵語、吳語、湘語、官話和客家話比起來,這種省內的差異又顯得沒那么重要,于是,為了湊數成十大方言,硬生生多出了閩語這一以省為界的分類(之前的七大方言、八大方言,閩語是以閩南和閩北兩個分支獨立存在的)。
或許,這是方言研究的進步,確實,福建省內除了客家話之外,基本上都是表親關系,比如國內少見的“厝(cuo)”、“鼎”都是閩語各方言的通用字。
如今,有人把福建閩語分成六大子方言,如閩北話、閩中話、閩東話、莆仙話、閩南話、龍巖話,這種分法是照顧到市級及溝通難易程度而定的,有一定道理,但其內部還可以求同存異重新劃分。
閩中話是閩北、閩東、閩南等三支閩語與客家話雜糅的緩沖期,各有各自的特點在其中,可以不必將之獨列,盡管它有著鮮明的個性。
龍巖話,按理說是閩南話和客家話的過渡,但事實上,正因為龍巖的存在早于客家形成和其特殊性,它卻是地道的閩南語成員,是漳州話偏山的代表音,也可排除。
莆仙話,在福建是絕對的特殊存在,從語法結構上看它的底層基礎和閩南話基本一致,只是發音有差異,因莆仙的前身興化軍早在北宋初年便已獨立。
莆仙文化千百年來一直是獨立自主發展的,故而人們愿意將它獨立考慮,不過從根本上說,莆仙話就是閩南和閩東的過渡,但帶有極強的個性,互不歸屬。
因此閩語的真正獨立分支事實上就是閩北、閩東和閩南三支而已。
而以閩語正宗論,只在這三支中,只不過閩語太特殊,風云際會,很難能有千年屹立不倒的地位穩固。
以圭海君的正宗認知,一在正源,二在延續,三在影響。
閩語中的三支各占其一,因此無所謂誰是正宗之說。
福建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秦漢之際的閩越國,但經歷了漢武帝的攻伐后,閩越人已然絕跡,僅留守冶縣的三兩官兵。
此后,便進入北人南遷的漫長歷史,獲得人口滋繁優先權的是閩北,特別是從閩浙贛邊區沿著閩江順流而下的山谷一線,而其中中間位置者為建安縣,即今日的建甌,故而閩北話的中心區也在建甌。
人口日繁,北人繼續南下,或海路或山路,于是他們第二站到達了閩江下游的福州盆地,這里有著閩越國先年經營的基礎,發展迅速,一下子就成了早期福建的雙核之一。
在漢晉時期,以建安為代表的閩北,和以福州為代表閩南(非今閩南),呈現一北一南之勢,那時沒有閩南話和閩東話之說,這種平衡一直維持到東晉,閩南、閩西都被記入福州的歷史中,誠如當時的晉安郡。
但從南北朝開始,閩南開始異軍突起,特別是以南安和龍溪為代表的南方縣,他們以木蘭溪、晉江、九龍江為基礎發展迅速,成了北人的新歸宿,于是到了隋開皇年間,福建呈現四縣的格局,閩北為建安縣(邵武當時被劃給江西,否則算兩縣),閩東為閩縣,閩南為南安和龍溪二縣,在此格局下,閩南的范圍被擴大了,雖然龍溪還包含了現在的閩西。
可以這么說,閩北萌芽并繁榮于漢,兩晉看閩東(衣冠南渡的主要目的地),南北朝輪到了閩南。
以至于在經歷唐代大發展及五代休養生息之后,福建呈現出明顯的文化分層。
根據成書于北宋初年宋太宗時期的《太平寰宇記》記載,福建當時存在三種文化,建州一種,福州一種,泉漳兩州一種,而汀州在當時和福州是一致的,莆仙和泉漳是一致的。
這種格局,便是閩語三大支的基礎。
只是從宋亡之后,人口稀少的汀州發生的變化太大,以至于自成一派,而閩北、閩東和閩南即使有陸續不斷的新移民由北進入,卻好似石沉大海融入其中了,因山水之隔及政區不同,這三個地區漸行漸遠罷了。
故從正宗的角度看,閩北成形最早,算是正源最遠,而福州歷來處于福建的首府,延續最長,然閩南人口最具,移民最多,在全世界、全國影響最深遠,甚至是福建話的代稱,故而閩語無所謂的正宗之說。
自然也沒有提問者說到的福州話應該是閩語正宗的假設。
以上觀點,圭海四記原創,并無地域歧視之意,如有造成誤解,還請指正。
謝謝??,首先我想說你的問題是聽誰說的,說明根本不是很了解福建這邊的民俗淵源。福建這邊語言基本是以福清為界分為兩開,福州以上閩北地區說話口音字詞基本差不多(當然各地都會有差別)我說的是大概。閩南地區泉、漳、廈,絕大部分是閩南語(客家語)和臺灣差不多。閩中像莆田講的是興化語,與閩南語有差別的,跟閩北地區語言有點接近,這就是福建這邊的語言構成。
你研究的不透徹。我是莆田的,會福州話,莆田話,也聽懂閩南話,雖然我很討厭大閩南主義,但是還是得承認,莆仙語是閩南語的骨,福州話的皮??傮w來說,閩語分南北兩派,以福清為界沒錯的。閩語有文白讀法之分,如果用文讀,莆仙語和閩南語基本相似,福州差異較大。白讀的話,福州閩南交流是很困難的,莆仙和閩南如果語速緩慢交流,識別率至少60%,莆仙和福州差別較大,發音有較多差異,但是莆仙語吸收福州話的連讀變音現象較多,閩南基本很少,這就造成閩東,莆仙,閩南之間基本很難互相溝通。但是,閩語之間語法,詞匯構造是一樣的,但是彼此發音差別較大,這就解釋為什么廣東海南的閩語系人口祖籍大多是莆田,但是發音更接近閩南語的原因,莆仙語介于閩東和閩南間的分水嶺。我會講粵語,聽些客家話,就是廣州市區和番禺的白話都能聽出差異,山區的客家話和平原客家話的差異就更不用說了。所以,遍地是山的福建,閩語間差異嚴重就不難理解咯。
先澄清一下提問者的問題。第一,福州話是閩語的正宗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在全世界范圍內來講,福建話指的是閩南話而非福州話。第二,廈漳泉是從福州和莆田移民過去的說法是不成立的,從人口遷徙上來講,閩南多來自于山西、河南等地。
再來介紹一下閩語??傮w來說,閩語以福清為界限,分南北兩派。莆仙話和閩南話較為相似,如果兩者用緩慢的語速能夠進行簡單的溝通,學起來也較快。而閩北則以福州為主,與福州話較為相似,福州周邊的縣市也能夠簡單聽得懂福州話,但閩南話與福州話溝通起來困難卻較大。
福建多山的地形導致了福建很多地方的方言不能進行溝通,有著“十里不同音”的現象。
這個題目是個偽命題。什么福州、莆田人遷往廈漳泉?簡直本末倒置。我是福清人,可是祖先來自南安,始祖是唐代隨陳元光入閩到漳州的“府兵隊正”方子重(后封昭德將軍)。福清縣城以西大多數鄉村的主流方言曾經是閩南語,漁溪、音西、宏路等鎮街至今仍通行閩南語。福州東岳寺旁邊的廟后村方氏,也是260多年前從閩南遷來的。總之出題者缺乏歷史知識。
幾個觀點:1、福建方言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各個方言語系內外部差別都很大,但仔細分析,仍然存在不少共同特征,哪一部分方言都代表不了福建!2、語言的發展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迂回纏繞,要想說明誰是源頭誰更早誰就無聊,省省把!3、整體而言,福建方言受古漢語(當然是古代北方語言)影響較大,也較好地保留了古漢語的語音樣貌!任何形式的地方主義的優越感都是淺薄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羅源高考音樂推薦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羅源高考音樂推薦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