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音樂會活動總結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音樂會活動總結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傳統類型音樂會類型:
1交響樂、民族管弦樂音樂會
2室內音樂會
3獨奏音樂會
4主題音樂會(劇)
5故事音樂會
6家庭音樂會
7音樂文化沙龍音樂會(雅集)
8快閃音樂會
9網絡在線直播音樂會
10合成音樂會
如何鑒賞音樂會:
1.在聆聽到音樂會作品時,對不同樂器演奏有著不同的內心感受,對于尋求音樂內容是一種本真,同時,也在一定程度加入了自己的聆聽創造力。
2.音樂最大的特色在于運用不同的演唱者,表現不同的音樂主題內容,綜合性很強。對于聽者而言,更大的意義在于通過作品的綜合性表達,可以開闊眼界,豐富自己的音樂審美體驗。
3.了解作品,包括樂器的了解、樂隊的編制、樂器聲音特色的原本性、節奏的快慢與劇情的推動、樂器演奏方法的特色、創作風格的樸實性、配器方法等環節,進一步感悟他人如何創作、感知音樂,學會聆聽、思考,形成一種新的思維模式,舉一反三。
昨晚音樂會,我沒睡著。
一直在思索:怎么欣賞一場音樂會?
我很想知道懂交響音樂的人聽到的和我聽到的有什么不同?
瑞士哲學家伊夫·博薩而特的新書《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腦洞大開。
其中有一篇講到:古典音樂專家在演奏廳里能聽到的,遠遠不是樂盲能夠比較的。專家會聽到變奏、影射、重復、大小七和弦,以及其他更多東西。
這些東西不僅是我聽不出來,甚至不知道其存在的。
除了“重復”,我能聽懂。
毋庸置疑,重復,是讓節奏能入腦的技巧。
因為今天的《改革開放40周年交響套曲》是全球首演,大家都很陌生。
全場音樂會,我腦子興奮的節點,都落在了重復的節奏段落上。
記得一位音樂人士說過,聽音樂會要聽老歌。
熟悉的旋律才能聽出味道。
第一樂章:飛雨晴空。聽著不知所云。鼓聲,在交響樂中顯得突兀。又像在模仿模仿船鳴聲。
朋友說“這是在表現寒冬的嚴酷?”聽著,確實不舒服。
第二樂章:潮流。一開始,很明顯進入了交響樂的流暢,聽得舒暢、歡快淋漓。像是我聽過的交響音樂。
悠長的弦樂線條帶出越來越深遠的情感。時而爆發出強力的對抗感,打擊樂手在表達創業的艱辛歷程。
節奏越來越強,聽著越來越緊張,達到高點后,戛然而止。
進入第三章:致春天。由弦樂奏出,情感深度逐漸提升,八把低音提琴的深沉和弦,很有扣人心弦的力度。
而樂團首席張毅在豎琴幾下和弦伴隨下的小提琴獨奏旋律,更將思念之情帶入悠長深遠的境界中。
第四樂章:東方欲曉。我又走神了。不知何時,長笛又再插入后,漸趨緊張,張力亦逐漸增加,四個打擊樂手的強力奏出,聲勢大大增加,硬朗的節奏,帶有很強的活力,富有動力感。
女指揮景煥是看點。她一直采用強力動作來帶動。感覺她非常累啊!每一樂章結束后,都單手扶著指揮臺上的欄桿,似乎很想休息。
用一根筷子,就能指揮場上這么多種不同樂器的!她是在怎么做到的?
我們聽到的一切音樂,都是通過文化過濾器傳進我們耳朵的。
沒有惡補這些背景知識,我是不會將聽到的各種樂器組合的聲音與改革開放這春天的故事強行聯系,并且越聽越覺得對味“嗯,事實應該就是這樣”。
音樂的解讀不僅受文本的暗示導向。習慣的樣式也是解讀的套路。
我們的耳朵,在常年的習慣中,已經取得了特定的模式。
音樂理想是被習慣創造出來的。
似乎可以總結為:當曲子較為緩慢,且為小調時,就會有很高的概率是悲傷的;
但如果曲子帶有很多短音符、跳躍與上升旋律的大調,那我大概就會判斷那是歡快的曲目。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音樂會活動總結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音樂會活動總結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