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音樂活動棉花糖PPT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音樂活動棉花糖PPT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烙印進心里的傷痕
心理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他們對志愿者宣稱,
該實驗旨在觀察人們對陌生人作何反應,
尤其是那些面部有傷痕的人。
志愿者被安排在沒有鏡子房間,
由化妝師在其左臉做出觸目驚心的傷痕。
然后讓志愿者用一面鏡子看化妝效果,
隨后,鏡子就被拿走了。
化妝師表示需要在傷痕表面再涂一層粉末,
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
實際上,化妝師偷偷抹掉了化妝的痕跡。
對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醫院的候診室,
他們的任務是觀察人們對其面部傷痕的反應。
實驗結束,志愿者無一例外給出相同地結論,
人們對他粗魯無理、不友好,
而且總是盯著他們的傷痕看!
可實際上,他們的臉上與往常并無二致,
沒有什么不同。
他們的臉上并沒有丑陋的傷痕,
只不過,那道傷疤烙印在了心里。
我們很容易“證實”自己“相信”的事情
還記得《疑鄰盜斧》的故事嗎?
人有亡斧者,意者鄰之子,
視其行步,竊斧也;
顏色,竊斧也;
言語,竊斧也;
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
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
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
動作態度,無似竊斧者。
古今,這都是需要我們自省的現象。
疤痕實驗的人內心如何看待自己,
便找到外界如何看待自己的證據。
丟斧子的人內心懷疑誰偷了斧子,
便發現那個人偷斧子的舉止。
生活中,時時處處皆如此,
頭腦總是去尋找佐證自己的“事實”,
當然,不過是被“解讀”過的事實。
然后發現“你看事實就是這樣的。”
身體總是按照頭腦的“觀點”去行事,
慢慢去影響自己可以影響的人和事,
推動著頭腦中的情景慢慢實現,
最終,假定的“事實”成了真的事實。
心理學稱這種規律為“證實偏差”。
我們總是習慣于,
一邊佐證自己“相信”的觀點和想法,
一邊又推動自己觀點和想法成為現實。
最該了解的是你“自己”
原來我們如此容易去產生“誤解”,
誤解著別人,甚至誤解著自己,
也時刻活在別人的誤解之中。
我們總是費力的去揣測別人,
卻很少真正的去了解自己,
畢竟眼睛總是盯著別人,
對自己的認識,
更多的是透過別人的眼光和評價而來。
世界如一,
你若從容,感受多是平和;
你若自卑,感受多是歧視;
你若和善,感受多是友善;
你若不滿,感受多是挑剔
正如張德芬所言: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呢?我來解答一下。心理學是一門學科,也是需要實驗的。科學與玄學的區別,就是科學家有實驗室,玄學家沒有實驗室。心理學之所以是科學,就因為它做實驗。而心靈學是偽科學,與心理學沒有關系,因為它沒有被實驗證明。下面,介紹幾種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斯金納的箱子——操作性條件發射實驗。斯金納是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他使用一個叫“斯金納箱”的實驗設備,研究動物的行為規律,創立了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他把老鼠、鴿子等動物放進箱子,使用食物作為獎勵,通電作為懲罰,讓動物們做各種動作。他發現懲罰的效果最差,一旦沒有懲罰動物又恢復原狀;但獎勵消失后,動物的習得行為也會慢慢消失。他還發現動物們錯誤地總結因果關系,做出許多迷信行為。
巴甫洛夫的狗——經典條件發射實驗。巴甫洛夫用狗做實驗,創立了經典條件反射理論。一開始,他把食物放到狗面前,狗流口水;然后他把食物與燈光、聲音等信號聯結起來,發現狗看到燈光、聽到聲音時也流口水。由此發現,動物能夠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特定的行為反應,不僅能夠對食物這樣的無條件刺激做出反應,叫做無條件反射;還能對與食物發生關聯的其他物理信號做出反應,叫做條件反射。
塞利格曼的狗——習得性無助實驗。塞利格曼用狗做實驗,創立了習得性無助理論。他讓狗處于無法逃脫的電擊中,持續一段時間,發現狗廢了,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在可以逃脫的時候也不逃脫,任人宰割。他發現人的抑郁癥,就是一種習得性無助的表現。他通過實驗摸索,發明了許多解決習得性無助的方法,并提出“解釋風格”的理論,用于抑郁癥的心理治療。最后他還創立了積極心理學,風靡至今。
旁觀者效應實驗,心理學家通過模擬,驗證了人多的時候會產生旁觀者效應,使受害者得不到幫助。認知失調實驗,心理學家驗證了人在做出莫名其妙的事情之后,會產生認知失調,進而導致認知改變。斯坦福監獄實驗,心理學家發現一個正常人可以在某種邪惡的環境下變成魔鬼。電擊實驗,心理學家發現一個普通人可以出于對權威的服從,而做出慘無人道的事情……
說一個具體的20世紀震驚世界的心理學實驗吧,它被稱為心理學上最重大,最駭人的騙局!認真閱讀過后,你確定你不會是自己嗎?
上個世紀60年代,有一則征人啟示刊登在報紙上,大意是招募500名參與記憶研究實驗的測試者。
每位參與者都可獲得4.5美元(相當于現在的20美元)的報酬。很多人看到之后都紛紛報名前往參加。當然,你也不例外,前往報名參加
研究人員將你帶到了耶魯大學里的實驗中心,其中里面有兩個房間是用來實驗。你遇到了一個和你一樣的同伴
他告訴你們,這是一項關于懲罰與學習方面的研究,需要一人扮演學生和一人扮演老師。
實驗的操作也很簡單,老師要大聲讀一組詞,學生要快速記憶并進行復述。
一旦學生出錯的話,老師就要用電擊對其進行懲罰。電壓強度從15V到450V依次遞增。
而實驗中,誰當學生,誰當老師,則由抽簽決定!
你順利地當上了老師。確定所扮演的角色之后,研究人員會將你們者帶進了兩個相鄰的房間。
你的同伴學生獨自一人在一個房間,他被研究人員綁上椅子上,并雙手接上電擊。
而你和研究人員則在另一個房間,你坐在正有30個電擊按鈕的控制器前。
一切準備就緒之后,實驗正式開始!
按照規則,你大聲地念出紙上寫著的詞語,稍作片刻你的同伴就得完整地復述出來。
起初對方都能答對,但沒一會兒就開始出現了錯誤。
當第一次出現錯誤時,你也服從指令按下第一個15V的電擊按鈕,接受電擊的同伴好像也并沒有多大反應。
估計你會想,區區15v電擊懲罰不算什么,只不過是對他錯誤小小的懲罰罷了。
然而,你的同伴出現的錯誤越來越多,你卻不得不服從命令每次按下了比之前增加了15V的電擊強度。
隨著電擊的強度越來越高,你同伴的電擊反應也越來越強烈,從短暫的小抽搐逐漸變成了全身大抽搐。
在電擊作用下,他也被折磨得歇斯底里大聲地喊著要出去,退出實驗。
你似乎也感受到他的痛苦,開始頻繁地轉頭看向研究人員示意是否要終止實驗。
但研究人員對此無動于衷,面無表情地下達指令:這是該項實驗要求,電擊并不會對人的身體產生影響的。
你面臨兩難的境地:是繼續服從指令,無視他的痛苦進行電擊,還是反抗研究人員的命令,終止這場實驗呢?
也許在大多數人看來,這根本就不是什么選擇題。
也許沒參加實驗之前的你也認為本從一開始就不該為了一個所謂的實驗做出如此不人道的行為,對無辜的人反復施加電擊。
就算開始施加電擊,你也該在150V左右收手了。畢竟450V電擊會直接使人失去意識,嚴重的甚至會引發心臟病發直至死亡。
估計只有近乎病態的虐待狂才按完所有按鈕。
殊不知,這場實驗最后還是61%-65%,接近三分之二的人遵照權威的命令行事按完了最后一個按鈕。
而他們大多都是跟你一樣性情溫和,奉公守法,家庭美滿,且沒有不良嗜好的普通人。
幾乎所有的人對這一結果感到不可思議。
而那三分之二的人在按下最高電擊按鈕之后,也覺得自己就像是個殺人兇手,抱著頭既痛苦又無奈,無法接受自己剛剛所做的一切。
但僅在下一分鐘,研究人員宣布實驗停止。明明早已休克在另一房間的學生竟神采奕奕地走了進來。
原來他剛剛的一切反應都是在演戲,被測試的人也只有你一個。而之前的抽簽也只是做做樣子而已,那些撕心裂肺地尖叫也只是之前錄好的。
這時,身為老師的你才意識到這根本就不是研究記憶的研究,而是研究在服從權威。
而選擇一直服從的你則成了那個只會聽命于別人的木偶罷了。
沒錯,以上就是米爾格萊姆心理學家主導的電擊服從實驗。
當他把實驗結果公開發表后,一下子震驚了世界。人們難以相信正常人居然會為了服從所謂的權威、竟無視他人的痛苦而痛下毒手。無不例外,他們也似乎堅信那些會施加電擊的絕對不會是自己。
更讓人難以承認的是:報告毫不留情地指出,只要所處環境需要,任何正常人都可能成為殺人兇手。
而他幾乎受到了所有人的唾棄與批評,認為其實驗違背倫理,欺騙受試者在先或是實驗跟現實之間并不能說明什么。
但不能否認的是,米爾格拉姆的實驗結果也真切地說明了服從權威的可怕之處。
腦割裂研究
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不同的半球,不同的半球管理的大腦行為不同。1981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羅杰·W·斯佩里就是腦割裂研究的先驅。他的研究是用動物作為被試,斯佩里通過外科手術切斷了一直貓大腦中兩個半球之間的聯系,并且改變了貓的視覺神經通道,讓貓的左眼只能接受來自左半球的信息,右眼只能接受來自右半球的信息。手術后這只貓表現很正常,但是如果蒙住它的右眼訓練它在迷宮中找食物,它學會后,再蒙住左眼,用右眼去找,它就不記得路線了。
20世紀60年代后,斯佩里用人開始做實驗,研究割裂腦,米歇爾·加扎尼加加入了他的研究。他的研究詳細的總結了關于人腦的實驗。實驗證明,不同的左右腦都具有復雜的能力,左半球擅長語言、寫作、數字運算、閱讀等,是語言中樞。右半球擅長加工人像、解決空間關系問題、符號推理、藝術活動等。
視崖實驗
心理學家為了搞清楚人們判斷物體遠近這種用視覺感知和解釋周圍世界的能力是否源自天生。
于是心理學家設計出一種叫做“視崖”的實驗裝置。這個裝飾由一張1.2米的桌子和毛玻璃構成,桌子上面鋪著玻璃,桌子有一半是用紅白格子圖案組成的結實桌面(淺灘),另一半的圖案一樣,但是在桌面下的地板上(深淵)。實驗將36名年齡6——14個月的嬰兒放在淺灘和深淵的中間,然后讓孩子的母親分別在深淵和淺灘兩頭呼喚孩子。其中9名嬰兒拒絕離開中間位置,其余27名嬰兒,當母親在淺灘的一頭呼喚時,孩子們都爬向了母親,在深淵一頭呼喚時,只有3名嬰兒猶豫地爬向了母親。后來實驗者還用動物的幼崽做了相似的實驗。結果顯示,人類的這種視覺能力在6個月左右出現,老鼠、貓、狗大約在4周時出現,雞、羊這種能力一出生就有。
心理學中很多實驗是研究人的身心成長規律,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了解人類自己,無論在治療還是提升人的潛力上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除此外心理學上還有許多經典的實驗,比如小誒爾伯特的習得性無助感實驗;巴普洛夫的狗條件反射實驗;波比娃娃的兒童習得攻擊行為實驗;羅森漢恩的假病人實驗等等。
以上內容均為開火車的老濕機·顧老濕原創,轉載請私信
歡迎關注開火車的老濕機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音樂活動棉花糖PPT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音樂活動棉花糖PPT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