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音樂活動小手伸伸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音樂活動小手伸伸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關于要不要給嬰兒裹襁褓
對于剛出生的寶寶,他們對世界的陌生感沒有過于強烈,要是包裹住有繼續還在媽媽子宮里被緊緊包圍的錯覺,這樣寶寶覺得舒緩鎮定,輕松入睡,特別是緩解睡眠中的驚跳反射,保證長時間的睡眠質量,寶寶也不會因為翻身趴睡而堵住口鼻猝死。
襁褓可以固定四肢,避免驚跳的現象,讓孩子睡得比較安穩。可以增強寶寶的安全感。襁褓可以幫助孩子,讓孩子睡得踏實,還有保暖的效果。但是建議剛出生的嬰兒都可以使用,一旦孩子穩定以后就不要再繼續使用這種襁褓,因為孩子長時間的束縛會影響孩子的骨骼發育。
關于寶寶吃手問題
寶寶吃手很正常的,“口”在2~5個月大的寶寶是探索世界的工具,通過口來探索和體驗周圍的環境,不是餓。寶寶就是靠口去了解世界,不用去干預,因為寶寶口欲期沒有得到滿足,會延長口欲期的時間,這就是為什么有些寶寶到了兩歲了還喜歡偷偷在吃手的原因,大人可以做的就是把寶寶接觸的東西弄干凈,比如擦干凈手,把玩具消毒即可,所以,寶寶偶爾吃手的,是不需要干預的。
但是,如果寶寶吃手很嚴重的、有癮的、吃破皮的、紅腫化膿的,那就需要干預制止了,網上可以搜防吃手神器,有那種紗布套在手指上的,一般到兩歲左右就不喜歡吃手了。
我們從出生開始就沒有裹襁褓。現在15個月了,夜間吃手嚴重,大拇指已經有一個老繭了,不讓吃就哭。而且睡著了一有動靜就吃手,深度睡眠就不吃了,或者睡著之后給他拿出嘴巴里的手指。現在冬天,衣服穿的多,白天不吃。
夜間裹不裹襁褓的問題,應該看寶寶是否適應,如果一出生就使用了襁褓,那么可以繼續用,因為裹襁褓會讓寶寶有安全感,如果一出生就沒有用過,那還是不要用了,因為寶寶會不習慣。
至于該不該干預寶寶吃手的行為,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應該干預,千萬不要相信所謂的科學育兒中寶寶吃手就是探索世界的理論,如果吃手就能探索世界,那么還運動干嘛?
我在我女兒小時候,媽媽告訴我,別讓孩子吃手,我不以為然,還有點看不起媽媽的理論,覺得媽媽是老一輩的育兒方式,結果我就掉進了一個大坑里,事實證明,寶寶越大,吃手指越不好戒,我女兒一歲半了,我在她一歲的時候嘗試戒吃手,她也確實配合了幾天,我還覺得吃手挺好戒的,結果因為沒人陪她玩,她又吃上了,現在也沒有戒掉,手指上已經吃出一個老繭了,所以,為什么不在寶寶還沒有記憶力的時候戒掉吃手指,反而要讓寶寶在2歲以后有記憶了,已經上癮了,讓他們痛苦的去戒掉吃手指呢?
所戒掉寶寶吃肉要趁早,最好是嬰兒時期寶寶還沒有記憶的時候就杜絕他養成吃手指的習慣,確實有寶寶長的大一點了自己就不吃手指的情況,可是你并不能保證你的寶寶就是那一類人不是么?所以多陪寶寶玩耍,讓他們忘記吃手指吧。
幾乎所有的嬰兒都有一段對手特別感興趣的階段。寶寶們會把手放到嘴里有滋有味的嘬,或者把所有夠得著、拿得起的東西放在嘴里。許多年輕的父母認為這是極不衛生的壞習慣而去強行糾正。其實寶寶吃手、啃東西是一個十分自然的現象,是其神經系統發育的必然結果。 寶寶剛出生時,四肢動作是毫無意識的。到出生2個月左右,由于神經系統的發育,上肢運動逐漸有了目的性,但他此時還不知道抓玩具,因而會把自己的手放在嘴里。到出生4個月左右,寶寶已具備了伸手拿玩具的能力,會把眼前見到的玩具等抓在手里并準確無誤地放入嘴里。此時,孩子會通過嘴的感覺分辨出玩具與手的區別。到出生6~8個月,寶寶能做出一些如扔東西、伸手觸摸、模仿大人的動作等復雜動作。這些都是神經系統發育的必然。而且,寶寶吃手、啃玩具直至有意識地觸摸周圍的一切,對其大腦的發育、肢體肌肉的鍛煉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對這些行為父母應該加以鼓勵而絕不能強行糾正。 當寶寶吃手、啃東西時,父母有必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要注意衛生。父母要勤為寶寶洗手,對玩具進行消毒處理。 (2)防止異物傷害孩子。在寶寶能夠得到的地方,不要放紐扣、豆子等,防止異物堵塞寶寶的氣管引起生命危險。 (3)注意寶寶“孤獨”引起的吃手。有的寶寶由于缺少愛撫,以吃手的方式自我慰藉。所以當寶寶已可以伸手抓到玩具,并表現出對不同形狀、響聲有明顯偏好的時候,仍有吃手、啃東西的習慣時,說明寶寶感到“孤獨”,需要與大人交流了,這時應引起父母的注意。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音樂活動小手伸伸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音樂活動小手伸伸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