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村里音樂隊公益活動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村里音樂隊公益活動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關于如何看待農村里婚禮上請一些業余歌手又蹭又跳,唱一些口水喝的問題,小編有自己的看法,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既然辦婚禮那肯定是要熱鬧一些,有歌手唱歌又蹭又跳自然會活躍現場氣氛,讓人看的心潮澎湃。
其次,請業余歌手是因為業余歌手便宜啊,如果有錢肯定會找一些大腕兒,口水歌是因為流傳度很廣,在坐的大家都聽過,說不定還能哼上幾句,而且口水歌的旋律一般都很快,特別適合在婚禮上唱。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謝邀!
在農村一些人家的婚慶和喪葬儀式上,不少操辦人會請民間鼓樂隊或歌舞隊來表演,以增加氣氛。
這些鼓樂隊和歌舞隊,多數都是業余的,很少有專業水平。
我們這個地方,也有不少這樣的團隊。雖然不夠專業,但有些人的樂器演奏水平不低,歌曲演唱水平幾可亂真。
他們文化水平也參差不齊,仿照網絡視頻音像資料亦步亦趨學習,偶爾有自創的有地方特色的媚俗搞笑搞怪的表演內容。
記得早兩年,株潭鎮有幾個鼓樂歌唱隊,用音箱一邊播放一支宜春地方口音的黃段子歌曲,幾個小丑打扮的演員表演猥褻搞笑動作,引得鄉村男男女女既臉紅又大笑不止。這支歌曲名好像是叫《摸新娘》,很受歡迎,因為我參加的婚慶禮儀和喪葬場面不少,幾乎次次都有這個節目的表演。
還有一個流傳久遠的很黃節目,叫《十八摸》,用萬載地方口音演唱,一男一女互相配合表演動作,令人捧腹大笑。不過已經很少有人會唱了,快失傳了。
社會進入信息網絡化時代,許多人都成了低頭族,手機不離手。
歌舞隊和鼓樂隊已經成了增添氣氛的擺設,沒有幾個觀眾。
也許有一天,這樣的文藝團隊會消失。
我覺得這是一種傳統的風俗習慣,從古到今都有,只不過演繹方式不同。比如說古代是采用嗩吶,而現代是采用歌唱跳舞形式。至于用什么形式表演無外乎都是渲染喜慶的熱鬧氛圍,至于專業不專業,一般老百姓也聽不出來,看看熱鬧。但對于辦宴會的東家還必須請,這就是習俗!
這個我要吐槽一下!
我們這邊以前人死后會有嗩吶送人這一說,但前幾年竟然也出現了唱跳,等狀況,路過不清楚的人會以為誰家有喜事!
其實請那些唱歌的,對誰不都好,首先我感覺對死者不尊敬。人死了還要再吵他嗎?
其次,唱歌的不是白唱,我們這里叫點歌。就是死者的侄子,侄女,外甥女,孫子孫女這一輩的人點歌,比如,哭大爺,哭大娘,一路平安,等等,每個人30.50.100不等,親戚越近的點歌付的錢越多,最后這些錢全部給唱歌的了,一場下來1500-2000不等。
人死,一切都結束。讓人入土為安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村里音樂隊公益活動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村里音樂隊公益活動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