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軍隊音樂活動1924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軍隊音樂活動1924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一、在護法戰爭中,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堅決守護的“法”指的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二、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中國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起義,經過激烈戰斗順利光復武漢三鎮。勝利的消息很快傳遍全國。全國各地的革命黨人都紛紛發動武裝起義。全國陸續有11個省擺脫清朝控制,宣布獨立,支持革命。
公元1912年,革命黨領袖孫中山先生正式宣布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以宋教仁先生為代表的革命黨人起草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臨時約法》的內容充體現出追求國家自由和民主的原則。這部法律具有國家憲法的性質。歷史學者把這次革命稱為辛亥革命。
三、護法戰爭。公元1917年7月,軍閥張勛率領辮子軍在北京支持滿清政權復辟。北洋軍閥中的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率領軍隊打敗張勛,奪取了北洋政府的領導權。
但段祺瑞為了加強獨裁統治,拒絕召開國會和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段祺瑞倒施逆行的做法激怒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為了維護國家的自由與民主,很多革命黨人堅決捍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國會。孫中山先生在廣州組建軍政府,聯合地方軍閥陸榮廷和唐繼堯等人共同發動討伐北洋軍閥的戰爭。史稱“護法戰爭”。
護法戰爭前期。北洋軍閥政府內部出現分裂。以馮國璋為代表的直系軍閥和以段祺瑞為代表的皖系軍閥斗爭激烈。護法聯軍向北洋軍發動進攻,連戰連捷,攻占了很多城市。
護法戰爭后期。北洋軍發動反攻,在多個戰場擊敗護法聯軍。護法聯軍被迫轉攻為守。公元1918年,在北洋軍閥的內部斗爭中,以馮國璋為代表的直系軍閥占據上風。馮國璋主張與南方軍閥議和停戰。馮國璋的提議得到南方軍閥陸榮廷和唐繼堯的積極響應。陸榮廷和唐繼堯偷偷派人跟直系軍閥談判。雙方達成停戰和解協議。
護法聯盟內部發生分裂。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反對議和,堅持要求護法聯軍北伐,準備推翻北洋軍閥統治。
可是,以陸榮廷和唐繼堯為代表的地方軍閥只想保存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反對繼續北伐。桂系軍閥陸陸廷等人從廣州軍政府內部排擠革命黨人,準備把孫中山的權力架空。孫中山在憤怒之下辭去廣州軍政府大元帥的職務,離開廣州。這也標志著護法戰徹底失敗了。
孫山先生領導的護法戰爭最后以失敗告終。但是,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為了追求國家的自由與民主,反對獨裁專制,不顧個人安危長期堅持斗爭。這種革命精神值得尊重和敬佩。
護的是《臨時約法》
《臨時約法》是藍黨辛亥革命后通過的臨時憲法性質文件,1912年3月11日施行,袁世凱1914年制定《中華民國約法》取代。
袁世凱稱帝結束后黎元洪繼任總統,恢復國會與《臨時約法》,以段祺瑞任總理。但隨后就發生1917年7月1日的張勛復辟,《臨時約法》當然再次作廢。復辟結束后,黎元洪只能辭職,馮國璋于7月6日代理總統,段祺瑞政府以再造共和的理由宣布國會已經解散,原法統已廢,因此組織了臨時參議院,成立新的政府體系,拒絕恢復舊《臨時約法》。
總理段祺瑞:
所以孫中山7月17日南下廣州護法,宣布宗旨是打到假共和,建立新共和。8月25日,南下議員150人在廣州復會,召開非常國會,成立民國軍政府,選舉孫中山為大元帥。
非常大元帥:
兩廣巡閱使陸榮廷、海軍總長陳碧光、滇黔軍閥頭目唐繼堯,為抵抗北洋特別是段祺瑞武力統一政策,紛紛支持孫中山。可滇黔軍閥與兩廣軍閥追求的是合議制軍政府,實際想自保或擴張勢力,孫中山追求的則是領導地位,以求北伐。
各有目的下,護法當然是鏡中花。
桂滇兩系軍閥與北洋直系互相默契,只反共同敵人皖系段祺瑞,要求罷兵議和,又提出成立約法各省聯合會議,改組軍政府的大元帥制為總裁合議制,試圖排擠孫中山。
1918年5月4日,孫中山在非常國會通過《修正軍政府組織法案》后辭職離開廣州,護法運動實際結束。
手中無兵的孫中山,至此還沉浸在利用一派軍閥打到另外一派軍閥的操作中。直到長期追隨他的陳炯明1922年6月叛亂后才下決心建設自己的軍隊,才有1924年的黃埔軍校。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軍隊音樂活動1924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軍隊音樂活動1924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