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音樂美術相融的活動目標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音樂美術相融的活動目標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中國畫(水墨畫或彩墨畫)和西畫(油畫),之所以能夠綿延數千年而不絕,無非是因為二者都能夠廣泛吸納別的畫種優點,同時又不喪失自我獨立性。
表達技法可以契合,表現材質不可契合。
繪畫表現材質主要指,繪畫所使用的色料構成以及色料附著材料。
我們不能想象,在同一幅畫中,畫人物或畫風景,頭部、樹干用西畫顏料,身體、樹葉用中國畫水墨或彩墨。
各種繪畫材質的表現力、融合力、耐久力等特性都不一樣,混合在一起無法構成統一的繪畫表現力。
保持繪畫材質的歷史沿襲性,是任何一種繪畫保持獨立性的根本所在。
中國畫和西畫無論其表達技法達到了何種程度的契合,都依然分屬于使用不同材質的兩種繪畫。
認識兩種繪畫藝術表達效果的差別,才能為技法契合找到應用路徑。
所有繪畫都是通過塑造視覺藝術形象來達到特定的藝術表達效果的。所不同的是,各種繪畫受各民族文化理念以及繪畫本身特質的影響,所追求的藝術表達效果有別。
西畫所追求的藝術表達效果為:
在形態上 ,以事物立體的真實存在形態為藝術觀照出發點,通過對事物準確的空間定位,以及大寫事物形態特征的藝術表達技法,來塑造視覺藝術形象。
在色彩上,以事物的原色調為藝術觀照出發點,通過原事物與周邊事物的色彩明暗度對比,以及突出色彩表現力的藝術表達技法,來塑造視覺藝術形象。
中國畫所追求的藝術表達效果為:
在形態上,以事物平面的總體印象為藝術觀照出發點,通過線描勾勒或色塊映襯等藝術表達技法,讓形態傳導出一種具有主觀性特征的藝術神韻,以此來構成視覺藝術形象。其中寫意技法更多的用來表現事物整體形態的藝術神韻,而工筆技法則更多的用來表現事物局部、細部形態的藝術神韻。
在色彩上,以人們對事物的色彩感覺為觀照出發點,通過水墨或彩墨的深淺濃淡,來滿足人們對事物色彩的感知需求。由于中國畫對色彩視覺的追求,是以滿足人們的感覺需求為基準,因而,遂誘發了許多工筆畫創作,去追求超自然的艷麗色彩,以求博得最大的視覺沖擊力。
視覺藝術形象的藝術功用如同一條伸向兩端的線,西畫藝術偏向了客觀功用一端;而中國畫藝術則偏向了主觀功用一端。
人們完全可以立足于表達技法的契合應用,在繪畫創作與欣賞中,將視覺藝術形象帶給人們的主觀與客觀之藝術功用連接起來。
兩種繪畫技法契合應用的范例。
從西方油畫傳入中國起,就有許多中國畫家開始鉆研中西畫法契合應用的問題。
張仃《西湖堤畔》
張仃是從畫漫畫介入國畫創作的。
張仃首次以中國畫的焦墨淡彩筆法畫山水,便出手不凡。這幅《西湖堤畔》完全符合西畫焦點透視原理。道旁的這排大樹,從樹干往上延伸到樹枝、樹葉,從整體到局部,可以清晰的看到由天光照射背景而產生的逆光效果,色彩與墨畫融匯在一種自然色調中,讓人仿佛覺得這似乎又象一幅西畫。
在上一代畫家中,張仃的焦墨淡彩系列畫,契合布局合理,契合路徑清晰,被公認為是兩種繪畫技法契合在一起使用的 優秀畫作。
兩種繪畫技法契合應用的思考。
西方畫家會不會去思考,將兩種繪畫技法契合在一起應用這一問題,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一個民族對本民族繪畫藝術有足夠的自信,包括持續不斷地出好作品,用途廣泛,國際市場拍賣行情好,等等,那么,技法契合應用議題的重要性,也就自然降低了。
兩種繪畫技法的契合應用問題,最終將指向能否獲得三個統一上面:
第一,在畫面物像布局上,西畫的焦點透視布局與中國畫的移步換景布局能否獲得統一;
第二,在畫面色彩表現上,西畫的色彩表現力與中國畫的墨色虛指性能否獲得統一;
第三,在畫面意境開掘上,西畫的形式美感與中國畫的人文意境能否獲得統一。
如何應對這件事呢?請思考:
1.這種藝術創新的藝術效果是否一定超越已有中國畫藝術表達效果;
2.契合應用的創新,是否為滿足現實的繪畫需求,開辟了光明前景;
3.要開展技法契合應用的創新,那就須吸收前人經驗,避免走彎路。
當今我國繪畫界產生了兩大陣營:一是主張中國傳統繪畫的要求以謝赫六法,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傳統繪畫意義上的陣營;二是主張以構圖、造型、透視、色彩、寫實的"拿來主義"契合陣營。這兩個陣營舌戰已久,打的不可開交。這里,筆者姑且不說哪個陣營正確好壞,只談個人的一己之見。
其實,事物發生發展是多重性和多樣性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謂多重性就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寫春秋,各抒己見,其表現不同,但殊途同歸。若體現在一個焦點上,那就是藝術加工物象后的美和對生活的感染力。所謂多樣性,就是各個畫種不拘一格,各揚其道,互為補償,百花爭艷。這也正是每一個畫家應歷史地、客觀地、唯物地、辯證統一地審視和對待的嚴肅問題,任何一種牽強附會、死板硬套的教條主義都是十分危險和錯誤的。故此,我主張“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既要強調點線面結合的傳統繪畫方式,又要強調色彩和神韻的統一關系。譬如,中國畫的“計白當黑”、“空能納萬境”,就是為西畫所望塵莫及的。再譬如,西畫的體面關系、色彩豐富、形體逼真,也是為中國畫所望洋興嘆的。因此,中西合璧,契合效應,應是中國畫的唯一出路。反之,就是違背老祖宗在國畫發展道路上的希望和初衷的狹隘思想表現!
五代 周文矩 文苑圖卷 絹本37.4x58.5 現收藏于北京故宮
上面這幅五代周文矩的文苑圖卷中國畫的韻味十足!雖然其畫作中沒有更多的故事情節,但不難看出周文矩的傳統繪畫功力非同小可。我們愛好國畫的朋友理當取其精妙之處,加以甄別。
黃胄 《親人》 1964年作于北京
黃胄這幅現代國畫與五代周文矩的傳統國畫相比較,你會發現,黃胄先生的畫在筆法、構圖、體面、色彩、情節、節奏感等方面,除了傳統繪畫要素,已經納入了諸多西畫之元素,故更感覺具有劃時代的美感。
綜上所述,中國畫只有“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兼并發展的發展模式和思維方式,才是中國畫“發展的硬道理”!你說不是嗎?!
不當之處,請各位同仁老師批評指導!謝謝!
所謂的中國畫和西畫契合應用,平常都叫他中西合璧。這在上世紀初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等大師們已經嘗試過了!所謂的中西合璧,也就是用中國畫水墨的筆法墨法和油畫的色彩,構圖,光影結合,創造出一種新的中國畫畫法來。打破了傳統中國畫黑乎乎的概念化的形式。
現在有些畫油畫的也采用中國水墨畫的元素。主要是吸收了中國畫空靈,留白,用線等技巧,畫面既有水墨畫的意境,又有西畫色彩豐富,造型準確等畫面效果!
我近幾年的彩墨畫就是標準的中西合璧!
不是可以不可以的問題,是應該必須的事情。
首先說藝術就是要不斷的推陳出新,才能適應時代,才能發展,如果停滯不前,肯定就要淘汰了,藝術的創新有多種多樣的方式,兩種藝術的契合是一種很重要的方法,流行歌可以用京腔,來源與美國的街舞,可以打著功夫跳,為什么國畫不可以與油畫契合?
再說兩種繪畫形式,國畫在一路發展過程中,無不在兼容并收著,也因為與其他不同的相遇,或是豐富了國畫,或是派生出相關的藝術,遇到宣紙多了水墨,遇到鐵有了鐵畫,沾了火多了烙畫,被封印在瓷板里,被鏨刻在木板間。
油畫也是如此,材料不知經過了多少變化,據說其抽象派或多或少就受了徐渭大寫意的影響,還有19世紀末,西方人看見中國畫中線條的飛舞,非常贊慕,便模仿起來,即成為"后期印象派"。先是兩種畫因個人相遇,郎世寧成了著名畫家,然后一大批國人將油畫國畫契合,就有了一大批的大家,怎么現在又開始爭論了呢?
藝術是自由的,保持傳統還是進行創新,都是一種選擇,沒有對錯之分,有什么好爭論呢?也還有擔心,擔心材料擔心風格擔心這個那個,說實話,要么是瞎擔心要么是高估了自己,現代這樣的時代,任何可能性都有,你想不到并不代表別人做不到,自己就有自知之明,沒有這樣的遠見,就好好守住自己的底線,為勇于創新的藝術家點贊。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音樂美術相融的活動目標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音樂美術相融的活動目標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