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音樂活動的反思與評價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音樂活動的反思與評價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論語》中,有兩處記載孔子評價音樂的文字,一處是: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xī)如也;從之,純如也,曒(jiǎo)如也,繹如也,以成。”另一處是:子謂《韶》:“盡美也,又盡善也。”謂《武》:“盡美也,未盡善也。”
這兩單的大體意思是: 孔子與魯國樂官談論音樂,說:“演奏音樂的規律其實是可以掌握的:開始的時候,整齊而合乎音律;展開以后,音調純正和諧,音節分明,悠揚悅耳而又連綿不斷,然后完成。” 孔子評價《韶》樂時說:“藝術形式很美,思想內容也很好。”評論《武》樂時說:“藝術形式很美,但思想內容稍差一些。”
這兩章講得都是與音樂相關的內容,前者是孔子與魯大師討論音樂的基本規律,后者是孔子對《韶》和《武》兩支音樂所作的評論。由這兩段談話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的音樂造詣很高,他不僅精通音律,而且認為,好的音樂不但要做到藝術形式“美”,還要做到思想內容“善”,這一理論延續到今天,仍然可以做為評價音樂作品的一條重要標準。我們欣賞一支曲子,不但要用耳朵去感受音樂的音調、節奏、韻律之美,而且要調動聯想和想象,去體會音樂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和感情。
我對樂理知識一竅不通,但是我知道,音樂是審美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從古到今,凡是有學校的地方,音樂都是一門必修課,在孔子那里,“樂”就“六藝”教學內容之一。學習音樂的目的不在于讓每一名學生都成為音樂家,而是為了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和審美情趣。不僅如此,音樂還能豐富人的業余生活,開啟人的智慧,啟發人進行創造性思維。被稱為“航天之父”、“導彈之父”和“火箭之王”的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聽音樂是他業余時間主要的休閑方式。他認為,音樂引發了他幸福的聯想,“音樂里所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人生的深刻理解,豐富了我對世界的認識,學會了廣闊的思維方法。是音樂讓我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更寬一點、活一點。”
前些日子,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通知,要求在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施“體育、藝術2 + 1項目”,即通過學校組織的課內外體育、藝術教育的教學和活動,讓每個學生至少學習和掌握兩項體育運動技能和一項藝術特長。當然,這里所說的一項藝術特長,既可以是音樂方面的,也可以是美術方面的,這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對學生個性、特長的尊重。但是,令我們不容樂觀的是,有些偏遠地區的農村學校,可能在落實這一要求時大打折扣,他們既缺乏這方面的師資,也缺乏必要的設備。還有一些學校,由于音體美不是中考必考科目,因此學校人為地把這些科目當成了副科,課時往往被語、數、外等主科擠占,從而造成許多學生初中畢業后體質下降,學生只認識“A、B、C”,不懂得“刀、來、米”。
音樂不僅對陶冶人的情操發揮著重大作用,有時候某些音樂還可能成為時代的最強音,具有振奮人心、摧人上進和藝術感染力。比如創作于抗戰時期著名的《黃河大合唱》,音調慷慨激昂,歌詞鏗鏘有力,顯示出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與日本為帝國主義的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從而大大激發了人們的抗日斗志,成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孔子對《韶》和《武》兩支音樂作出的不同評價,就是因為兩支音樂分別代表了兩個不同的時代,表現出不同的時代精神。孔子說《武》“不盡善”,可能是由于《武》所表現的內容多“殺伐之聲,故未盡善。”(《論語正義》)
一些經典音樂或歌曲,如《東方紅》、《我的祖國》、《團結就是力量》、《在希望的田野上》、《小白楊》等,風格形式多樣,旋律優美動聽,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領導中國人民建設新中國的奮斗歷程,歌曲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不屈不撓、奮發向上、勇于開拓的精神,正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象征。唱著這樣的歌曲,欣賞著這樣的音樂,可以大大增強民族凝聚力,使我們永葆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全力投身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的中國夢的事業中去。這比起學唱那些纏纏綿綿,令人昏昏欲睡、意志消沉的情感小調,不知要發揮多大作用。
很高興回答這一問題,個人管見,不當之處歡迎“關注”作者繼續交流!
藝術相通,弦律無界,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境遇,不同心情對音樂的感受是有區別的,不然何來“洋鬼子看戲”之說。
就歌曲而言,弦律是血肉,歌曲所表達的內容才是靈魂,以宋詞為例,同一個詞牌,其曲譜是相同的,固定不變的,詞的格式是統一的,但詞的內容是千差萬別的,可悲可喜,可激昂,可消沉……,同樣的卜算子.詠梅,陸游的和毛主席的其感悟、意境、情懷、情緒、境界大相徑庭。
音樂是美和共鳴的結合體,美感無界,共鳴和感悟有別。
音樂無國界,這話是沒錯,不管你聽不聽得懂歌詞含義,至少從旋律中能感受到音樂的一種景象和氛圍。
比如純音樂大部分人都喜歡聽,它雖然沒有歌詞,但很好的反映出各國各民族人土風情或作者的心情。純音樂是完全沒有國界之分。
但帶歌詞的音樂就有差別了,聽不懂歌詞會大打折扣其效果,只能旋律中猜測歌詞大意。聽懂歌詞起碼能了解到歌的內容,也可以跟著歌一起哼一哼,這就說明,能聽懂歌詞的話,接受度上更上一層。
這些是我的看法,不知各位怎么想,請多多指教!
歌曲只是音樂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音樂沒有歌詞的器樂作品。音樂是無國界的,人類的感情都是相通,音樂里面都可以體會到作曲家和演奏家的感情。如果只能靠歌詞來表達感情的不算是好的音樂現在大部分流行歌曲的音樂部分也是電腦制作,電腦演奏,人聲部分也是靠調音師來調,失去了很多感情部的細節,可能就是因為這樣流行歌曲,只能靠歌詞來表達感情了。
在世界眾多語言中只有音樂能起到無國界交流。因為音樂是通過情感的起伏而起到相互感知而達到相互認知的作用。N多年前本人讀過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的自傳,當時一種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因為時間太久,具體相關人物記的不是很清楚,也無從再去翻閱。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小澤征爾去法國參加一個世界級指揮大賽,當決賽時有一首即興作品指揮項目。當時他本人不懂法語,只能靠肢體語言按照樂譜指揮。參賽曲目是由法國一位作曲家為這次比賽而專門寫的一首新作品,這其中有一部分華彩樂段。當小澤征爾揮到此處時,用最大的指揮幅度和自身對樂曲的理解引領全體樂隊演奏,直到全曲完成。當樂曲結束后,只見觀眾席有一人站立起來由衷地鼓起掌來,隨后其它觀眾也報以掌聲祝賀。后來小澤征爾才知道這位鼓掌者正是這部作品的作曲家。他之所以鼓掌是因為他認為指揮者把這首作品,尤其是華彩部分演繹的非常完美而超出他的想像。在這里沒有語言交流,更多的是心靈的撞擊,感覺的互動,正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靠的是指揮者和演奏員完美的配合和對音樂的理解、熱愛與執著,沒有國界之分,用人類共同的語言(音樂)來訴說世界的美好。
事實證明音樂真的是無國界語言,至于有無歌詞并不重要,旋律是歌詞的再度創作,它能把歌詞更加完美的釋譯,使歌曲更具魅力。就好比有很多歌曲是人保歌,意思是歌曲寫的一般,但唱的好,這也是演唱者的二度創作。另一種是歌保人,意思是歌曲寫的非常好,誰唱都好聽。就歌曲而言靜下心來聽懂音樂就已經進入到歌詞大意里面了,未必去聽懂歌詞的涵意。
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高山與大海只是我們想像中的一種胸懷,不用去追求具體的解釋就好,最后,我給大家介紹一首非常好的作品:拉赫馬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喜歡音樂,熱愛音樂,當你喜怒哀樂時,音樂是你最好的朋友,音樂能陪伴你一生一世。
音樂是無國界的
音樂的組成要素有很多,比如音高、節奏、速度、力度、和聲、織體等等,歌詞只是其中的一個要素,而且并不是最重要的那個要素。
現在我們聽的流行音樂是有歌詞的,可能外國歌曲聽不出來歌詞感受不到歌手要表達的意思。但是音樂本來就是一種非語意性的藝術,我們可以在音樂中有無窮無盡的想象。你可以把圣桑的《天鵝》想象成是孔雀,也可以把門德爾松的《婚禮進行曲》想象成是在聽一段嚴肅的音樂,你怎么想都不會錯。或者比如聽到現在很流行的廣場舞歌曲,即使你不聽他的歌詞,也能感受到是一段非常歡快,動感的音樂。
音樂無國界這是真的,尤其是好聽的音樂。一部音樂作品能被大多數人喜歡,這本身就說明它從根上就具有了打動人的地方,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當我們聽到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的時候,你是不是立刻就會有一種被震撼的感覺,你會聯想到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甚至可以說是跌宕起伏的。我相信世界上每個聽到的人都會有這種感覺,同時也會一致認為這首曲子特別好聽,所以被冠以世界名曲。中國的《梁祝》同樣也是被外國人所喜歡,即便他們不知道梁山伯與祝英臺。
最近火遍網絡的緬甸歌曲《清新的小女孩》又是一部公認的佳作,歌友形容它有初戀的感覺,想想還真是有點。雖然我們聽不懂緬甸語所描述的歌詞大意,但是它絲毫不影響我們喜歡它。好的音樂可以治愈人的心靈,洗滌人的靈魂,甚至無需歌詞,我們的感受是一樣的,或歡快或悲傷,或似小橋流水,或似山崩地裂,音樂的偉大就在于此,它是不需要用語言來翻譯的。所以說音樂
是無國界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音樂活動的反思與評價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音樂活動的反思與評價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