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音樂蝸牛的秘密活動反思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音樂蝸牛的秘密活動反思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你該高興才對,這證明了孩子的獨立人格發展到達第一個頂峰,他總是不明就理的說不,但我們必須清楚一點:他的“不”,并不是為了忤逆我們,也不是為了傷害自己,而是想證明自己“我可以”,以及也是釋放出一個信號:媽媽,我的能力變強了,你要懂得適當放手了。
當他開始說“不”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做:
1. 猜測他的想法
例如,今天天冷了,咱們讓他添衣,明明就是冷到發抖的他面對我們的提議,卻堅決地說不。
這個時候你可以說:“寶寶,你是想自己挑衣服嗎?”,“寶寶,你是想自己穿嗎?”
2. 給他選擇
同樣以穿衣為例,但我們的做法是發生在他說不之前:“寶寶,天冷了,你是要穿黑色這件呢,還是白色這件呢?”給他選擇的權利,給他自我表現的權利,他自然就不會反抗。
如果他還是說“不”,你可以重復第一點。
當他開始說“不”的時候,我們還要這樣做:
前面講的是溝通技巧,方法可以有很多,這里講的是“心法”,是統一的。
因為2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其實內心是很自戀的,他每獲得一項新能力,就像著自己天下無敵,想著要脫離媽媽,自己去探索。
但他只是個孩子,他的能力十分有限,現實最終會擊潰他,讓他明白他仍然很弱小,所以此時的孩子的另一個表現是:總是拒絕媽媽,但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粘媽媽。
因為媽媽是孩子心中的安全島,特別是3歲以前。他們遭遇挫折之后,就會想要馬上回到這個安全島尋求安慰。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放手讓他去闖,同時又緊跟他身后,在他需要的時候出現,給他擁抱,給他安全感。
當他開始說“不”的時候,母親的形象非常重要
在2~3歲的時候,孩子會在母親與他相處的時候,內化此時期母親的形象,來形成“我”,這就是“鏡像效應”。
他處于心理斷乳期,已經逐漸明白了媽媽和自己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同時在過去他也是依賴媽媽來認識這個世界,此時同樣也是在用媽媽來認識自己。
所以,在這個階段,如果你希望培養一個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孩子,那么你就要盡可能在孩子面前保持類似的狀態。
而那些脾氣暴躁的孩子,多數是在這個時間段的時候,媽媽也是暴躁的形象。
我家的寶寶差3個月兩周歲,我發現他前一陣子也特別喜歡說不。
每次我說:我們先吃飯好不好?他說:不好。以往都是直接說:好。
我看了一些書,兒童行為心理學上說:孩子是用這種方式彰顯獨立。
不管愿不愿意,就是“不”,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以“不”開始,這是兩三歲年齡段孩子的共性。
我個人反思了一下,覺得孩子很有可能在模仿我的做法。
我經常說:不要動那個,電到你;不要玩那個,扎到你眼睛;不要去那里,碰著你。
可能是我無形之中給他樹立了一個壞榜樣,耳濡目染,日積月累,我的行為方式成為了他的模仿方式,導致他一旦不愿意,就用“不”來回應我。
后來,我盡量避免說“不”字,每次他要去、要動、要玩危險的東西,我都直接說原因,而不是阻止。他要摸插座,我說這個有電,危險。他要去拿暖瓶,我說這個燙,燙著手會很疼的。
還有就是問話的時候逆著說,負負得正,因為孩子已經習慣說不了。現在吃飯,我說:大人先吃飯,小孩玩完積木再吃飯吧。他小眼睛轉兩圈,說:不,我也要吃飯。
這就達到目的啦,等度過這段對抗期應該會好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音樂蝸牛的秘密活動反思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音樂蝸牛的秘密活動反思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