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奧爾夫音樂活動的導入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奧爾夫音樂活動的導入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現在多數人的觀點是給孩子聽兒歌,喜洋洋灰太狼、生日快樂、丟手絹等兒歌,殊不知這些歌曲,對孩子大腦,對智力沒有一點幫助,反而會撒fufu。說的有點夸張,但確實如此。
那什么音樂對孩子的智力和成長有幫助呢?
那就是聽古典音樂,如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陸、彼得與狼等音樂,這些音樂的播放就如一道道波,刺激孩子的大腦,可以改變前皮層大腦神經元。聽那些古典音樂呢?
這里推薦幾首,可以反復聽
1、 德沃夏克的第九交響樂:自新大陸 2、貝多芬第九樂章:歡樂頌 3、藍色多瑙河:314號作品
可以指定一個聽的計劃
每天三次,每次不超過5分鐘,有計劃堅持聽,對孩子的數感,空間感,美感對稱性都是很大的幫助。有沒有進行古典音樂的熏陶,有人做個統計聽古典音樂的孩子初中數學測試分數高出沒有音樂熏陶的23%。
我家有個牛聽聽,是早教熏陶機的一種,可以在它里面的熏陶課程中設置,這些古典音樂曲目,每天早上,中午,晚上定時定量播放,不會忘記,非常方便。
從什么時候開始熏陶比較好呢?
從媽媽懷孕三個月開始,胎寶寶在媽媽肚子里三個月開始就有聽聽力了,這時候孕媽咪聽這些古典音樂,對胎寶寶智力發育特別好。一直可以聽到什么時候呢,差不多十三歲,也就是你家孩子超過十三歲的話,那就不要糾結要不要熏陶了,已經過了這個時候了。
愿看到的媽媽們,如果你家寶寶還小可以馬上執行起來了,我家小小明四歲,從三歲對開始重視熏陶古典音樂,沒什么過人之處,普通男寶一枚,但是對數字游戲很感興趣。每次給他玩數學游戲,我已經暈了,他還要繼續,剛開始準確率很低,但是他開心,我也沒糾正,相信慢慢會變好的。
當然不是非要兒歌。作為一個從4歲開始學習器樂、歌舞、戲曲的媽媽,談談我自己的經驗吧。
我自己平時就經常聽音樂,在孕期依然堅持這個習慣,孩子出生之后也在持續。但我自己聽的音樂,類型相對局限在中外古典,偶爾會聽一些new age、藍調。但自從懷孕之后,我開始嘗試更多樣的音樂,因為希望能給孩子接觸風格類型更多元的音樂的機會。
那么如何選擇多元的音樂呢?
孕期我會根據不同的生活場景,選擇音樂類APP的“電臺”“場景”等功能,遇到其中我比較喜歡的音樂,打上心標。這樣 ,孕期就積累了很多原本不在我“熱愛”的音樂類型范圍內。
有了孩子之后,我把這些音樂按照孩子的生活場景,比如起床、入睡、玩樂、吃飯等,自己做了場景區分,集合成不同的專輯,導入到兒童專用的播放設備內,隨時播放。
此外,還有兩個途徑的音樂來源。一個是我專門找了給孩子準備、篩選過的古典音樂,之前一直在用“么啊寶寶聽音樂”,每天會有起床和睡前音樂兩次節目,分0-3歲,和3歲以上,都是精選剪輯過的古典音樂。但后來這個公號停更了,幸好過往的節目還夠聽一段的。
另一個來源就是兒歌,中英文兒歌,中文的咱們心里就有很多,英文的有一些經典的專輯,比如wee sing等等。
這些歌曲各自的使用目的不太一樣。
無論是根據場景選擇的多樣化音樂,還是專為兒童特點選擇的古典音樂,都為了讓孩子了解到音樂的世界非常廣大。他很明顯會更喜歡其中一些,我根據他更喜歡的,選擇這一首的其他風格版本,或類似風格的其他音樂。
兒歌的目的就不光是聽了,我更希望孩子通過歌曲來學習語言,因為歌曲往往音調優美、語言押韻、意象有趣。兒歌的播放跟其他音樂不太一樣,往往是一周集中在2-4首,單曲循環。
所有這些音樂,不光給孩子聽,我在哄睡、叫起床、陪孩子散步的過程中,都會選擇我們喜歡,哼唱給孩子。
當然,無論什么音樂,選擇的標準都是一樣的——音樂本身要足夠好。這標準就仁者見仁了。比如,即使的兒歌,我一般也不選擇電聲配樂的;再比如,播放的設備,一般最少得是家用的音箱,音質好的兒童播放器(小熊優彼等),只用來播放兒歌,不播放古典音樂……等等。說到底,音樂就是個“磨耳朵”的過程。
效果也很明顯,大概從8個月開始,我家娃就已經能夠用很好的音準,全曲哼唱《送別》德沃扎克新大陸交響曲中的《念故鄉》片段,《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等歌曲,到2歲會說話之后,很快歌詞就都上口了。
小寶寶可以聽輕松舒緩的音樂,古典音樂也可以,對于2歲左右寶寶可以聽聽童謠,兒歌,簡單的詩詞,這些韻律節湊感明顯,孩子聽多了也可以學習簡單的兒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會有幫助的。現在很多公眾號有兒歌學習資源,可以用早教機播放,讓孩子從小得到熏陶,特別一些幼兒園有奧爾夫音樂課,在聽音樂的時候小朋友情緒穩定,很喜歡輕松的環境,聽課也專注。從這一點來看,音樂對寶寶的成長是有很神奇的效果的。
歌曲是一種藝術,兒歌是其中一種。對于娃娃來說,兒歌朗朗上口,簡單易學。聽兒歌可以引發其興趣愛好易產生互動。
音樂是一種很好的啟蒙學,音樂藝術可以讓各年齡層的人感受不同,選歡快,經典之樂欣賞。大人與寶寶可以一起聽哦。這是一種環境氛圍的營造。在主觀意識未能獲得發揮機會時,環境決定其成長,包括父母的狀態。
對于音樂是否能聽懂,就如寶寶學習經典國學一般,很多時候并不能懂其義,只是背誦記憶,有節奏感而已。
給寶寶聽音樂,關鍵在于樂曲的輕松歡樂程度,不在于非得是兒歌。
給寶寶聽音樂的目的主要是鍛煉孩子對各種聲音和音符的辨識度,并從不同的旋律中獲得別樣的快樂。
我家寶寶從出月子就開始給他聽音樂了。給這個階段的寶寶聽音樂有一點值得注意:剛出生的寶寶耳膜發育還不是太好,也基于寶寶剛開始接觸音樂,音量不要調得太大,播放的時間也不要太長,一首歌的時間就夠了,應該給寶寶播放些旋律柔和的音樂。
慢慢的我發現,時間長了只要寶寶哭鬧,一放音樂就會停下來,豎著耳朵安靜的聽著。
寶寶會坐以后,一聽到音樂就會跟著旋律,歡快的抖動著雙手,那模樣真的很呆萌。
給寶寶聽歌曲我個人覺得不一定局限于兒歌,校園民謠,經典老歌等都可以聽聽。
給寶寶聽兒歌主要是覺得語言簡單,寶寶容易學會,跟唱也容易。但是太單一,寶寶會厭煩,排斥。
相反,給寶寶提供多樣的音樂體驗有助于鍛煉他的聽覺,陶冶寶寶的情操,讓他從不同的音樂中慢慢體會不同的情感,可以慢慢的培養出孩子豐富的感情。
音樂對孩子的大腦發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于聽覺的刺激,還有就是能促進大腦突觸的生長。
大腦的突觸是腦細胞直接的連接,是孩子學習和接受新知識的途徑。所以突觸發育的越多,孩子學東西就越快。而音樂是刺激孩子大腦突觸生長的非常有效的方式,而各種音樂形式中,古典音樂因為其復雜性對于聽覺的刺激尤為明顯,所以能更好的幫助嬰幼兒形成認知。但是各種音樂形式都有助于孩子的放松,對孩子的成長都是有益的。
而兒歌由于其旋律輕快,朗朗上口更容易被孩子們接受和模仿,所以可以通過兒歌幫助孩子學習語言表達。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奧爾夫音樂活動的導入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奧爾夫音樂活動的導入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