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送教音樂下鄉活動美篇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送教音樂下鄉活動美篇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時代變遷,光陰流逝。上山下鄉距離現在已經過去50年了,如今很多年輕人根本不知道有這么段歷史。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我也經歷了上山下鄉,那段時光我記憶猶新,因為它收藏了我的青春,也是我立志從事急救工作的開始。
我是地道的北京人,1968年12月的一天,我和我的同學來到山西原平縣一個一個貧窮的村落插隊落戶。
到了原平縣的第一周里,可能是水土不服的原因吧,我的一個同學胃痛,我給他扎了關內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幾分鐘后,他的疼痛消失了;又過了幾天,村里一位老大爺也出現了胃痛,我同樣扎了幾針,也是幾分鐘后疼痛就消失了。
實際上之前我根本沒進行過專業培訓,也沒有系統學習過醫學,純粹是因為文革開始后不能上學,每天無所事事,就去新華書店看書,當時的書籍不多,因為醫藥類的書以前沒接觸過,感覺很新鮮,就花了6毛錢買了《針灸》《針灸腧穴圖》和《農村衛生員用藥課本》,回家后邊學習邊實踐,給親戚鄰居們扎針,我最初的醫學知識就是這么來的。
在村里一試身手就獲得成功,消息慢慢傳遍了全村:“有個北京知青會看病。”在后來8年的插隊生活里,我如饑似渴的學習了中醫、西醫以及臨床各科的醫學知識,也醫治了各科常見病和眾多急性危重癥。后來,百里之外的其他各縣的老百姓慕名來找我看病,當地報紙、電臺也介紹了我給老百姓看病的事。
再后來,北京革委會慰問團來慰問北京插隊知青,了解到我那個小小的衛生所情況之后,問我還需要什么藥品設備,根據我寫的單子給了1000多塊錢——那個年代可是天文數字,我在村子里10年也不可能掙夠,我們衛生所一下子鳥槍換大炮了。
現在一想起這段在山西插隊的歲月,我就從心底感謝那里的鄉親們,他們在危難時刻把生命交給了我,對我充滿信任。每當我治好一個病人,得到大家的贊揚和感謝的時候,我總是說,是淳樸的鄉親們哺育了我,讓我能一生從事醫生這個我深深熱愛的高尚職業。
我是76年高中畢業后下的鄉。當時,文化大革命已經結束,但城市青年學生響應黨的號召上山下鄉到農村去依舊進行。到恢復高考79年考入大學,我在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一共有兩年半的時間。回想那段時間,許多經歷的記憶依然十分的清晰。其中,最難忘的是做農民的艱辛。
記得每年春季時興修水利,早上5點多天不亮生產隊的大喇叭就把我們從夢中叫醒。修整水渠,清理雜草,一早上下來,褲腿被雜草的露水打得透濕,沾滿了泥漿。8點下早工回去洗漱吃飯,9點又出工到田間清鋤雜草。剛下鄉那陣,還不到17周歲,體弱力衰,每天到10多鐘,就感到饑腸碌碌,體乏無力。躺在一望無際的田野上,由衷感到還是做學生的好,做城里人幸福。到了夏季6月下旬,“搶麥”開始。過去老話說,男人怕割麥子,女人怕坐月子。一天割麥下來,腰酸背痛,難以站立。麥子收下來接著就是“打場”。打場的活比割麥好不到哪去。為了避免麥殼往身上鉆,要把衣袖口領口褲腿口用繩扎緊,頭上用毛巾口罩捂得嚴嚴實實。六月的炎陽,十分鐘下來就渾身都是水。下鄉頭一年麥收趕上了雨,大型脫粒機夜以繼日地不停地轉。全天分成四個時段,每人要上兩個班次。比如,早六點出工干到中午十二點,洗漱吃飯睡覺六個小時,下午六點出工再干到晚上十二點才下工。一天實打實勞動十二小時,說是休息十二小時,可分成兩段,一次充其量也就睡五個小時。麥子的晦味、汗水的臭味與夏日的熱氣混雜在一起,可謂是五味雜陳。秋收以后,高粱打場也是一件很苦的活。那時,電力供應不足,秋后打場都在夜里進行。晚上用小型柴油機作電源,隊里先在場上放場電影。電影過后,來了電再干活。隊里農村的年青人每次扛起180斤左右的麻包抬腿就走。而我們知青最多只能扛起130斤左右。那時,我們的體重也不過110斤……
經歷農村兩年多艱苦的生活鍛煉,培養了知青吃苦耐勞和勤儉節約的優秀品質,使我們深刻認識到,勞動的光榮和可貴,只有勞動才能創造一切。這是有過上山下鄉經歷的知青一生的精神財富。如今,社會發展進步了,生活條件優越了,在我們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時,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教育我們的下一代熱愛勞動、珍惜生活,自強自立,做人生的強者。
說說你上山下鄉期間最難忘的事情?要說最難忘的事情,莫過于村南田野上那片密密的高粱林。我下鄉所在的村莊,紅高粱是其傳統的糧食種植作物。每至夏日,那密密實實滿坡滿溝的高粱林,綠浪層層翻滾,忽而沙沙沙沙,如情人喁喁;忽而嘩嘩嘩嘩,似大海波濤。最妙的是那收獲季節,村頭場園上,堆積起座座高梁山,紅茫茫招人喜歡。順手抽一穗紫紅色的高粱頭,輕輕搓捻,香絲絲的米粒,沁人心脾……然而,紅高粱卻不好侍弄。夏日炎炎,田間溫度常常高達攝氏40度,沒一絲兒風,一動,渾身出汗。還得鉆進密密的高粱林里,給紅高粱鋤草。
既然下來“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這點苦還不能吃?見別人穿著土背心進去了,我一咬牙,干脆脫去背心,光著上身鉆進梁林!
林中又熱、又悶。汗水已如雨下,密密的高粱葉子,又如一把把鋒利的長刀,在你長胸后背,左劃一道血痕,右拉一條口子。汗水一漬,火辣辣廠庝得鉆心……腦海里只剩下一個“苦”字。
然而咬著呀,不吭一聲。收工回到知青宿舍,體無完膚,一夜難以合眼。第二天,頂著烈日,又鉆進密密的高粱林!
其實,這算不了什么。按當時的說法,似乎還有點什么“情調”呢!你看人家農民,不也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呢?他們每天付出超負荷勞動,回家填進肚里的,不過是兩碗高梁米飯,或者幾個煮紅薯。
跟著他們吃了幾年苦,我開始讀懂了人生。哦,那難忘的高粱林!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送教音樂下鄉活動美篇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送教音樂下鄉活動美篇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