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大學音樂活動策劃總結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大學音樂活動策劃總結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下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從理論上講,沒有樂理知識的“小白”,是不可能創作音樂的。因為音樂創作確實需要有相當好的樂理知識來支撐,記譜、旋律主線設置、和弦的組合、走向編排等等,這都是譜寫一首樂曲必備的條件。
但是,音樂這東西,并不是說你有豐富的樂理知識,就能譜寫出好的音樂;或者說你用了很豐富的和弦編排或復雜的編曲就是一首經典好作品。
相反,一些音樂大師或少數民族的原生態音樂要么,沒有學過樂理知識,要么旋律雖簡單,但經久不衰。
第二,實際上,沒有樂理知識同樣可以創造好的音樂。
比如我們們都熟知的《二泉映月》,其作者和演奏者是民間藝人瞎子阿炳,那個年代還有好多民間藝人也都沒有學過音樂理論知識,但他們作品為我們近現代的文藝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
再比如,我們熟知的一些少數民族音樂,像蒙古族長調,苗族、彝族、傣族山歌都是口口相傳,他們大多數也沒有掌握音樂理論,但他們即興歌唱時,音準和旋律和聲恰到好處,無可挑剔。
第三,從辯證的角度來看,對那些音樂天才來說,確實不需要樂理知識就能即興哼唱出一首動人的樂曲,但是如果沒有懂樂理知識的音樂者為其記譜保存下來,再好的樂曲也不能流芳百世。
所以,如果你想要搞音樂創作,最好還是多學點樂理知識,別幻想著自己是“天才”。同樣,有豐富樂理知識的音樂創作者,也不能為炫技而把音樂搞的神乎其神。因為音樂受眾大都沒有學過樂理知識,他們欣賞音樂就是用心來感受,只要能引起共鳴就是好音樂。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如果你有靈感,已經想好了一段好聽的音樂,那你已經完成初步創作了。然而現在有個問題,你不了解音樂理論,你甚至不知道如何把你心里有的這段音樂寫下來。
你不會樂器,不懂樂譜,心里有的這段音樂你不多哼哼,說不準哪天就忘了。所以你初步創作完了以后,沒有知識的支持,怎么可能創作出一首完整的歌曲?
所以如果你不是心血來潮,你的腦海里靈感不斷的話,兩條路:
1.找一個專業作曲的人,幫你寫下來,讓他繼續幫你完成接下來的和聲伴奏的編曲。
2.你去學理論,一步一步開始學:
①第一步基本樂理
②第二步和聲學(和聲就是音樂里的數學,有些難)
③第三步作曲理論
④第四步指揮學(至少你得對你作曲時各聲部的樂器有所了解。)
⑤全程學鋼琴(作曲系的學生沒有不會鋼琴的,鋼琴可以方便你的創作)
完成5步后,就可以自己作曲編曲了,文采好些再去填個詞,一首歌就出來了。
一個沒學過語文的人,可以寫文章嗎?
顯然是可以的,而且也不見得就寫不出好的文章吧。
音樂也是這樣,你沒學過樂理也是可以寫歌的。就哼哼嘛,把你心中想的旋律哼出來,就是寫歌了,再把你哼哼的曲子填上歌詞。作詞作曲就完成了。而且你從小到大聽了那么多首歌,耳濡目染的,也不見得就寫不出好的作品來。
可是話說回來,你沒學過樂理的時候,有多大概率寫一首好歌呢?相信這個概率不會太高吧。雖然說學過音樂的人也不見得就能寫的多好,但概率上是比沒學過的人來說高一點的。
我朋友最早寫歌呢,就是從網上找一個自己聽起來有感覺的伴奏,然后跟著哼哼。最終哼成一首歌。也不見得就不行。很多歌手都是這么創作的,比如吳青峰,毛不易,高進等等。
當然了,不懂音樂的人,就是聽著伴奏哼哼。
懂音樂的人呢,可能自己去彈個伴奏,或者先寫好架構等等。
這個問題非常可笑,如果一個人對音樂理論一點不懂怎么能去創作呢?
比如一個人就不會開汽車??,他怎么能去修理汽車呢……
一個人沒有學過音樂理論的人,可以唱歌,因為音響里面放出來的歌可以模仿,如果去創作歌曲首先要懂得歌曲的調式、節奏的快慢、節拍的分值、切分音等等。
這方面了解的不多,但是根據生活嘗試經驗,不了解音樂理論的初學者,可以創作歌曲嗎?
這個也要看個人,如果沒有很強的天賦,又沒有多少相關知識,估計成功的幾率不發!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除非自學能力及一點都通的那種天才,肯定能創作出來的…
可以的,可以根據現成的和弦進行哼哼。其實那些在別人現成伴奏上哼哼的歌也就是借用人家的和弦、速度、節奏、情緒等等。但是這樣很容易不在調上或者流水賬(旋律一直在變)或者老套(旋律一直不變)。我認為不懂樂理也是可以作曲的 但相對的你需要大量的時間聽音樂分析音樂積攢樂感與經驗(在規范的樂理被總結之前人們都是這樣學習音樂的),學習樂理其實也就是幫你節省了這段時間。
很多音樂人說自己沒有正規學過音樂,但他們有以下兩個共同點
1 會吉他或鋼琴(具備彈奏和聲的功能)最近hiphop這種買伴奏的模式興起之后有些人甚至不會樂器
2 有氛圍從小玩音樂(其實也就是對音樂投入大量時間精力)你從現在開始每天聽音樂寫音樂花20年達到一定的量之后也會寫出還不錯的音樂,但系統學過的人可能5年就超過你20年的水平了。那些年少成名的實際上已經在音樂上付出了十年二十年的時間了。另外人家還有過人的天賦,天才只要努力能花一年達到常人10年也達不到的水平。
最后問題來了,不系統學習就開始創作,這最多是個愛好,你會面臨錢的問題。然后就不得不做一些跟音樂無關的工作掙錢,并且耽誤了自己做音樂上投入的時間。
說實話流行音樂作曲就是哼哼,有的人只是不甘心自己那么努力學習卻被“外行人”超過罷了。我自己工作還是看別人工作都是彈著鍵盤活吉他哼哼,然后記譜或錄音,最后整理。我覺得和普通人的區別就是能反應出來哪里需要修改、怎么改。前段時間接過一個編曲的活是行外人寫的,他就覺得自己寫得很好聽,自己很陶醉,但是他節拍一會43一會44沒有規律,甚至強行轉調很不和諧哈哈[呲牙]
維塔斯(Vitas)的《歌劇2》大家聽過沒有?如海豚發出的聲音,寬廣的音域和高音區可以跨越五個八度,達到雌雄難辨的聲線。這與我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所講的“大音希聲”境界極為相似。那么,何為“大音希聲”?它有何美學思想呢?歸納起來有如下三點:
無聲之聲的美學思想
“大音希聲”出自《老子》,本意指最大最美的聲音乃無聲之音。是老子道家哲學思想中的一部分,與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此時無聲勝有聲”有異曲同工之妙。“道”是老子的核心哲學思想,物極必反是“道”的一部分。他認為事物發展到了一定高度或極限,就會走向相反的方向。“大音希聲”正好表述了這一觀點,當聲音到達最大和最美的時侯,就會趨向于寧靜,即進入到“無”的狀態。
天籟之音的美學思想
欣賞天籟之音時,要用多個感官去感受,是一種特殊的感知。這已經不是對普通音樂的欣賞,這樣的音樂水平已經達到了極限,而只用耳朵是無法聽到的,要調動全身的感觀去共同感受,方可進入到這永恒而和諧的天樂之中,與其達到共鳴。這與出自《列子·湯問》“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境界很相似,也只有天籟之音才能達到如此效果,都表達都是對天樂的感受,說明老子對事物發展規律的認識是能找到知音的。
情感之音的美學思想
“大音希聲”還可理解為由聲音產生的情感的高度升華。老子的“道”是萬物的本源,無論什么事情都要遵循本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事物的發展規律是從無到有,從有回到無。人們欣賞聲音之美時,最初起于本心,是需要與情感一齊感知的,感知的過程就是尋求共鳴的過程。隨著優美聲音達到一定的高度,情感也與之融為一體。
綜上所述,“大音希聲”的美學思想中有無聲之聲、天籟之音和情感之音。是老子道家哲學思想的精華之一,是中華文化玄妙的表達。“大音希聲”在今天也有可用之處,如,沉默是金、三緘其口就表達了有與無的關系,說明無往往比有更有力量。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大學音樂活動策劃總結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大學音樂活動策劃總結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