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簡述樂府音樂活動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簡述樂府音樂活動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一、樂府的產生
"樂府"是古代音樂機構的名稱。樂,是音樂;府,是官署,樂府是官方設置的音樂機構。其實早在秦代已有樂府的設置,可是人們一直認為樂府是漢武帝時代開始設立的。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編鐘,上有用秦篆刻記的"樂府"二字,可見在秦和漢初就有了樂府。
二、樂府的任務
樂府的任務一方面是為一些文人創作的詩歌制譜配樂、進行演奏,另一方面是采集各地的民間歌謠。而采風是為考察民情、同時旨在豐富樂府的樂章,供宮廷各種典禮、以至娛樂之用。不管采風出于何種目的,它都起到了收集和保存民歌的作用,使當時四散于民間的、僅靠口耳相傳的民間作品保存下來,這在文學史上有極重大的意義。
當時樂府所掌握的詩歌,分兩大類。一部分是專供朝廷祀祖燕享使用的郊廟歌辭,猶如《詩經》中的頌,是典型的廟堂文學。一部分是從全國各地采集來的"俗樂",相當于《詩經》里的"風",其作者大都是勞動者和社會底層的士人。這部分樂府詩中的精畢,是最有價值的作品。
三、樂府的意義
首先,樂府民歌題材廣泛,真實、深刻的反映了社會現實,是對《詩經》開創的現實主義精神的繼承和發揚。
其次,在體裁上樂府民歌大多為敘事詩,因此漢樂府民歌標志著我國敘事詩一個新的更趨成熟的發展階段。
再次,漢樂府民歌的形式自由多樣,打破了《詩經》以來的四言格式,以雜言為主,并逐漸趨向五言。可以說,五言詩的產生和興起,是由樂府民歌開其先河,而擴大到整個文壇的。
漢樂府的優秀篇目這里不再分析舉例。
謝謝!
樂府”是秦漢時期建立的音樂機構。在漢武帝時期最為興盛,其規模最大時樂工人數曾達1000余人。樂府的任務是大規模、大范圍地采集民間歌謠。樂府中的 樂工除對民歌進行加工、改編、創作和填寫歌詞外,還研究理論、演唱、演奏。樂府中還擁有優秀的音樂家,如漢代協律都尉李延年,他善于歌唱和創作,很受漢武 帝的賞識,他根據西域音樂創作出“新聲二十八解”,這是汲取西域音樂的精華進行創作的最早記錄。公元前7年,漢哀帝罷樂府,使樂府由盛變衰。樂府的產生起 到了保存民間音樂的作用,促成了漢代民間音樂的繁榮,對其后音樂文化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根據巜漢書·禮樂志》記栽,漢武帝時,設有采集各地歌謠和整理、制定樂譜的機構,名叫“樂府”。后來,人們就把這一機構收集并利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或者簡稱樂府。到了唐代,這些詩詞的樂譜雖然早己失傳,但這種行式卻相沿下來,成為一種沒有嚴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體詩的詩歌體裁。
唐代詩人作樂府詩,有沿用樂府舊題以寫時事,以抒發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關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無復依傍,自制新題以反映現實生活的,如杜甫的《兵車行》《哀江頭》等。
樂府建置始于奏代,與“太樂”并立,分屬內廷掌管根據見“漢書.百官公卿表”及1977年始皇陵出土的錯銀“樂府”鐘。梁劉勰、唐顏師古、宋郭茂倩及鄭樵,皆據巜漢書·禮樂志》"至武帝定郊祀之禮……乃立樂府,釆詩夜誦之說,把"乃立樂府"解釋為始創樂府的建置。宋王應麟、請何焯等曾據漢惠帝二年的史料提出異議。實則《史記·樂書》與賈誼《新書》亦早有武帝以前的有關樂府記述,今人以為樂府始創于秦,漢初因襲之,漢武帝立樂府,應解釋為樂府機構的大規模擴建。
兩漢樂府詩以其匠心獨運的立體命意,高超熟煉的敘事技巧,以及靈活多樣的體制,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新的范本。《漢書·藝文志》在敘述西漢樂府詩歌時寫到:"自孝武立于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兩漢樂府詩都是創作主體有感而發,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激發樂府詩作者創作熱情和靈感的是生活中的具體事件,樂府詩所表現的也多是人們關心的敏感問題,道出了那個時代的苦與樂。愛與恨,以及對于生死的人生態度。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簡述樂府音樂活動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簡述樂府音樂活動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