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音樂下鄉活動反思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音樂下鄉活動反思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因家庭有歷史問題,1969年3月,被強制要求下放農村,沒法隨母下放農村,那一年母親53歲,我16歲,妹妹13歲。一個家庭沒有一個主要勞動力,那是掙工分養家糊口的年代,日子過得很艱難。
成年后轉為知青,因個頭小,值不了幾分工,年年倒欠生產隊錢,支付后才得到口糧。
下鄉幾年中,有招工,參軍,考學的機會,政審時都被排擠打壓,不能如愿。1978年年底,知青大返城開始了,幸運之星終于落到我頭上,被招工進了一家國企,好日子就開始了。隨后妹妹母親都回城了,結束那苦難的日子。
因為那是傷心之地,35年以后才回去看看,就只到房東家坐坐。當年,他家是地主成份,受管制,生產隊領導要他家讓房兩間,給我家住,這恩我記著。
今年國慶假期我回去看了村上那口老井,年幼是喝它長大,我記著呢。走進村,他們三五一群,正在打牌,輸贏點小錢。我坐在房東邊,沒有一個人認識我,十分鐘后,我叫了房東名子,他才回過神來。分別幾十年了,每個人變化很大也不奇怪。
我下鄉那個村的土地都被征收了,每戶都有200萬元征收款存在銀行,平時沒事,玩玩牌很正常。
在征收的土地上建起了《屈原濱江公園》,有文化廣場,樓閣亭院,長廊書亭,球場,健身館,傍邊建有一個住宅小區,有二十棟電梯大廈,供老百姓選擇。
以前的山坡都推平了,變化很大,真不敢相信這是我曾經上山下鄉插隊的地方。沅水河仍然川流不息,河岸有畢直沿河大道,柳樹成排,行人小道蹤錯有序。小區前有寬敞大道直通縣城,還有,新建的自來水廠,電商集群大樓和城南開發房地產群。真是應了那句名言:發展才是硬道理。
一九九二年七月,我回到闊別二十多年的當知青時的小山村 —— 吉林省磐石縣縣城東南二華里的菜籽村,這里的變化是天翻地覆、史無前例的!
當年曾有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知青們來吉林省插隊落戶。
二十世紀五、六、七十年代以前,村村都是泥草房,屯屯糧食每人每年三百六十斤,人人穿著補丁打補丁的衣褲,家家都沒有家具,戶戶有個手電筒就是電器、就讓人羨慕嫉妒恨啦 ……
一九七八年以后,鄉親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他們能吃飽飯了,能穿暖衣了。村村都是大瓦房,屯屯都有公路通 …… 我下鄉的菜籽屯,家家都有手電筒、自行車、收音機 …… ,戶戶都有電話機、電視機、洗衣機 …… …… …… …… …… ……
進入二十一世紀,家家都有電風扇、電冰箱、空調 …… ,戶戶都有電腦、拖拉機、小汽車 …… …… …… …… …… ……
下鄉地的變化,充分說明人要與時俱進,不能思想僵化,更不能滿腦子封建迷信思想還自以為是,更不能愚昧透頂地守舊!
感恩改革開放!!
我是1969年6月下鄉到哈爾濱郊區的天津知青,在農村整整待了七年半的時間。上學走出農村后,我沒有忘記那里,因為我們最寶貴的青春歲月是在那里度過的。
五十年后,重走下鄉路,感慨萬千。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變遷,下鄉時的小村莊發生了很大變化。我感覺主要有這樣幾大變化:
一是進出村的路變了。當年進出村的路是一條土道,一到雨天就是一條泥水路,穿著雨靴也無濟于事,經常是灌滿一靴子泥水,出行很困難。現在變成了一條柏油路,路邊安裝了漂亮的太陽能燈,很有現代感。并且市政部門新開通了一條公交線路,市內公交車可以直通到陳家洼,村民們出行方便了很多。
二是小村莊發生了大變化。當年全大隊的村民都住在崗下的洼地,村北邊隔一道防洪壩就是松花江,地勢低洼,是有名的“大洼”。當年老書記楊有,曾對我們知青說過他有一個愿望,就是“崗上崗下,電燈電話……”現在老書記的愿望已經成了現實,有一半的村民搬上了崗,建造了新民居,家家有電話已成過去時,現在是人人有手機,很多家還有大卡車、小轎車。
三是物是人非,很多老社員已經不在人世了。我們重走下鄉路看望父老鄉親,最大的感慨是,很多老社員已經離世了。當年帶領我們干活的老隊長、老支書、參戰老兵都不在了,很是遺憾。村里都是老社員的第二代、第三代,他們對“知青”這個名稱感到很生疏,我們當年在這里戰天斗地的故事已經成了遙遠的傳說。值得欣慰的是,我當年在漁業隊工作時的漁業隊長,當年的婦女主任,村里的老木匠,還有我在大隊部工作時的老會計還健在。
(下圖是我與當年的漁業隊長和婦女主任夫婦,在長嶺湖湖中橋上的合影,落日余暉撒在我們的身上)
(下圖是我與當年的老會計、漁業隊長、老木匠、婦女主任等人在崗上玉米地前拍的合影)
四是村民的思想觀念變了。過去比較封閉的小村莊,現在村民們思想開放了,積極學習接受新事物,掌握科學技術的人多了,村里變成了養魚專業村;再有通過考試上大中專院校走出去一些年輕人,還有一些有一技之長的人外出勞務打工;令人想不到的是,村上的年輕干部考上了公務員,并且成為新發鎮的副鎮長。
(下圖是大洼知青回村時,新發鎮副鎮長與知青們在鎮政府辦公樓前的合影,左二為新發鎮副鎮長)
五是小村莊的周邊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村北邊的防洪大壩,過去是一道土壩,年年防洪都要修大壩,現在變成了雙向車道的柏油馬路,成了沿江而行的一道靚麗風景。崗上村的南邊,是哈爾濱市最大的淡水湖養殖場,如今變成了旅游熱線打卡地,夏天到這里度假觀光的人絡繹不絕,村里人從崗上走下坡就進入了旅游區,近水樓臺,生態環境一流。
(村北的防洪大壩變成了一條永久性的柏油路,延伸到遠方)
長嶺湖夏日風光
我從長嶺湖的湖中橋走過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音樂下鄉活動反思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音樂下鄉活動反思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