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農村特殊音樂活動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農村特殊音樂活動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農村里面辦理喪事為什么要請歌舞又唱又跳的呢?親人去世,他們難道不傷心嗎?
其實針對于每個地方是不同的,因為有些地方呢,他們有這樣的風俗和習慣。
但是墳頭蹦迪就有點過分了。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我們之前看到一個墳頭蹦迪的情況,他們請了那些美女專門去墳頭拜祭的地方進行跳舞唱歌。
風俗習慣不一樣
總結來說,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不一樣,因為有些地方呢,他們所請到的這些在喪事上面跳舞唱歌的其實也是他們一種風俗和習慣。
所以針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就不發表另類的看法,因為每個地方紀念親人逝去的心情不一樣,所以對于這些情況也可能有所差別。
我們這里的辦理喪事還是比較嚴肅的,請來的辦理喪事的樂隊,他們所奏出來的音樂基本上都是悲傷的音樂。
所以我們覺得這個風俗習慣不同的地方,我們沒有過多的情緒去評論別人地方所發生的這些所辦理的風俗和文化。
尊重死者,死者為大
在我們這邊對于辦理喪事的這個看法還是比較嚴重比較嚴格的。
畢竟尊重死者為大,假如有兩家同時辦理這些一個是辦理喪事的,一個是辦理婚事的。如果一家子里面都請到了,要去兩家的事情要去幫忙,那么如果人手不夠的情況之下,多半會選擇去去辦喪事的這個家庭里面。
這個體現出了我們農村里面對于死者為大,尊重逝者的習俗和看法。
因為農村里面辦喜事的,你這一次錯過了,下一次還有機會,那辦喪事的也不可能說這次我過來我下次再來。
所以尊重死者是我們這邊傳統依賴的習俗和文化,對于逝者是尊重的,死者為大,任何事情都不能夠與這個死者的情況相比。
親人去世,痛心疾首哭聲連天。
在我們這邊的風俗習慣而言,如果是對于親人去世的這種情況,多半很多人的情緒都是比較悲傷的。
那么如果一個家庭里面他的人口多一點,然后再辦理這個傷勢的時候,你就可能會聽到哭聲連天的情況。
哭得掏心掏肺,甚至有的人聽了都忍不住掉眼淚的。
所以在這里我們覺得對于親人的逝去,對于親人的懷念,它是一個悲傷的情緒,但是有的地方呢,經常會用這些歌聲和跳舞來襯托這種氣氛。
其實我們這邊哭喪的,還是有這個文化和習俗的,但是跳舞就沒有。
在這里我們只能夠說每個地方的情況不同,所做的事情也不一樣,所以不能夠一味的說,這種事情不好,或者說這種事情不能夠延續。
總體而言,我們覺得還是需要尊重習俗和文化的。
在我們北方農村,辦喪事又唱又跳的,是分兩等的,在我們那里,八十以上的老人去世了,叫喜喪,是又唱又跳的,家人和來吊孝的親戚沒有一個是悲傷的,仿佛辦喜事一樣。
去年我老婆奶奶去世了,老人家103歲,五世同堂,而且后人最全面,老人家一輩子積德行善,樂善好施,去世以后,就請了兩班吹鼓手,對棚又唱又跳,而且桌席上的碗碟筷子是一桌桌清的,都被莊鄰親朋好友拿走了,因為是喜喪,無論別人拿什么東西,主家都不能生氣,人家要的就是吉利,老壽星和后人挺全面。
而五十歲以下的人去世了,是不會又唱又跳的,請的樂手吹的也是悲傷的曲子,來吊孝的客人,也是滿臉悲傷,家里兒女,侄兒孫女也是哭的撕心裂肺,路人看到這場面也會忍不住掉淚。
記得我父親四十歲去世的時候,那會家里太窮了,辦不起酒席,莊鄰和親戚朋友來吊孝,都是拿一刀火紙,和隨5毛錢的禮,向我父親的遺體磕頭掉著眼淚離開的,因為他們看我家太可憐了,我們年齡又小,我是老大,才16歲,就連請的吹鼓手,都沒有要錢,現在有時想起父親,心里還不是滋味,下葬的時候連個棺材都沒有,只有一個小小的骨灰盒。
其實,無論老人活多大,在世的時候,子女多多盡孝,才是真的孝順,在世的時候不給吃不給喝,去世以后你花再多的錢辦喪事,人家也指指點點,議論你不孝,如若老人在世的時候,子女特別孝順,去世以后就是辦不起喪事,別人也不會評論你一個不字,因為所有的人眼睛是雪亮的,正是人在做,天在看。。。
一個老中醫的喪禮。
附近一個村子的老中醫,死于50年代早期,終年88歲。只有一個女兒,沒有兒子。
老中醫醫術精湛,醫德高尚。方圓百里,醫好病人無數。老中醫不重財禮,家境一般。遇到窮人看不起病,從不收醫藥費。遇到危重病人,經常在病人炕上陪好幾天,直到病人好轉。因此在附近一帶,非常受人尊敬。
到老人去世那一天,三里五鄉很多人都趕來探望。根據眾人要求,老人在家停靈七天,接受大家吊唁。
東莊和西莊兩村離得近,看好病人也多。一個村里請了一臺大戲,一臺在村里戲樓唱。,一臺在老人家附近搭戲臺唱。一連唱了七天。
每天來吊唁的人絡繹不絕,人們對老人逝世表示無限惋惜。都要求把老人的葬禮辦得隆重一些。
棺材用的是特厚的柏木棺材。棺材外部先用厚石板沏了一個石墎。石墎在葬禮那天以前就砌好了。兩塊石碑,墳上那塊是女兒名義立的,碑文比較簡單。村口那塊比較高大,有碑座還有碑亭。前面記載老人的生平事跡,后面記載這次喪禮的捐款人名單。
喪禮那天,請了兩臺嗩吶班子,自己湊了九副槍手和各種時興雜耍。有300多非親屬披麻戴孝參與送葬,鞭炮齊鳴,哭聲震天。
這是我見過的最隆重農村葬禮。
農村辦理喪事為什么要請歌舞又唱又跳的,親人去世他們不傷心嗎?
看到這個題目,確實讓人不太理解,為什么家里辦喪事,還要請歌舞又唱又跳的,難道親人去世后,他們不覺得傷心嗎? 山村梅花分享一下我的理解。
在農村里,家里如果有了喪事,大多數人都會沉浸在失去親人的悲痛之中。家里的電視要用布遮起來,意思不要再觀看電視節目;要把鏡子遮起來,意思是不用把打扮梳妝;要把一些帶紅色的東西收拾起來,不要造成與悲痛的場面的不和諧。千百年來,人們在喪葬儀事中,都是提倡嚴肅、莊重、和肅穆悲哀的。雖然也會用了響器,但只是吹奏些凄涼、悲哀的調子,增加一些哀怨的氣氛,使家人落淚,過客嚴肅。總之,家里要消除一切帶有快樂或能引起人們嘲笑的東西。
不過,有的地方農村還有個風俗,就是九十多歲的老人去世,叫做喜喪,并且確實有請歌舞或唱戲的。能請得起歌舞的,一定得是家里經濟條件相當不錯的。一是要顯示家里有著長壽的遺傳基因,在眾人面前顯示自己家人活的年紀很大,表示對老人能活到這么大歲數慶賀。另一方面在親朋好友面前,顯示自己多么有錢。
不過,梅花認為不管你自己多么有錢,喪事終究是喪事,沒有必要張揚,當父母老了,孩子們盡心盡力的服侍老人,讓他們在晚年幸福快樂,才是做小的本分。如果老人活著不知道孝順,到他們辭世后又大操大辦,甚至辦的離譜,這在外人看來,不但不是孝順,簡直就是大逆不道。
(一)扭曲的喪事:
作為現在有好多地方在去世的親人辦喪事日子里,不惜花重金請來又蹦又跳的歌舞團,把本來對去世的親人思念悲傷,變成了喜慶的日子。是不是自己的父母親在世的時候,給自己增添了麻煩,還者是因為對自己的父母贍養上,每月多給了點贍養費用,從此以后這些煩腦全沒有了,就請來歌舞團進行助興。這種情況完全是對去世的親人,不忠不孝心理扭曲的表現。應該制止,這種現象不是我中華民族,辦喪事文明道德的行為。
(二)喜喪:
在民間流轉著一種年紀大的老人去世,叫做是喜喪,也就是年紀大的老人去世,不應該有悲傷,應該是喜慶的形勢辦喪事,才叫喜喪。就應該請來歌舞團進行又蹦又跳,進行喜慶。有這種說法和認識的人,我認為完全對自己去世的親人忘恩負義。認為自己的父母親,就應該離開人世,不應該在享受人世間的壽福。無論去世的親人年紀再大,他們仍然是自己的親人。對他(她)們的去世,做為后人都應該用沉重悲傷的心情,為去世的親人送行才是人自常理。
(三)哭喪女:
作為現在辦喪事請來哭喪女,披麻戴孝的方法,進行給去世的親人送行。我認為才是最好的方法,對去世的親人送行。因為哭喪女,從開始到最后,她沒有私毫的喜悅心情和面容。她完全是帶著悲傷對去世的親人的懷忘,給去世的親人送行的。特別是她拉著她們的兒女的雙手,雙雙跪在靈丘前,用撕心裂肺的語言哭的在場的觀眾送行的人,好多都也跟著哭了起來。因為哭喪女,她把去世的親人的一生,點點滴滴對兒女們的牽掛養育之恩,自己一生中吃盡的苦難,全部總結了出來,讓去世的后人,對去世的親人的悲傷,更進一步把人們的悲傷心情推向了高潮。使不少的兒女們對自己的父母養育之恩的思念,哭的死去活來。所以,我以為取消歌舞團,請來哭喪女,才是真正的辦喪事應該推廣的好方法。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農村特殊音樂活動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農村特殊音樂活動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