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音樂活動教法中有傾聽法嗎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音樂活動教法中有傾聽法嗎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有人說兒童有100種語言,意思是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會發出屬于他自己的聲音,它自己的表達!這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更沒有相同的兩個孩子!即便是同卵的雙胞胎,同時在做一件事情,他們的大腦在核磁共振下看呈現的也不一樣,更何況是來自于不同家庭,不同的經驗,不同的生活背景下的孩子。因此,實施的教育應該是富有個性化的教育!
但是,我們國家人口眾多,教師資源匱乏,目前集體教育還是主要的教學方式。但是,我們要在兒童游戲的時候,生活活動的時候,進行觀察,而且是有目的的觀察,基于觀察后的指導,才能針對每個孩子的特點和發展水平實施教育,這種針對于每個孩子的特點實施的策略,可以說是個性化的教育!
實時個性化教育是漫長而艱辛的道路,需要提升教師家長的育兒理念,和育兒指導水平,需要了解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幼兒的學習方式和途徑,依據兒童的大綱來實施教育,而不是依據成人的大綱對幼兒進行灌輸的教育!
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的教育已經不再是只教育學生,家長也在被教育。比如這個問題,家庭教育中,家長是重要角色,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還要與眾不同,也就是提問的個性化教育,這給家長們提出來一個較高的要求。
第一,家長們可以參考一些學校的做法。
我所在的學校就很重視學生的個性化教育——“長板理論”,和木桶理論相悖,也就是發掘,引導,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最長的那塊板子,發揮到極致,這樣即能增強信心又能增大以后的競爭優勢。輔導員們就會根據學生平時的性格,興趣愛好,特長等,進行系統專門的規劃,從而形成學生的長板。
第二,家長也可以模擬小朋友周歲“抓周”的民俗文化。
其實也就是觀察孩子的喜好,我一直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不要強迫孩子,要發掘,引導,甚至是尊重孩子的選擇。才能達到真正意義的個性化發展。而您的教育也才相對應稱之為個性化教育。
第三,個人建議,家長可以不要把“教育”固化,可以通過游戲,故事,唱跳,樹立榜樣,動態圖畫等方式,對孩子從小進行個性化教育。
希望這些個人淺見可以對您有所幫助。
在這里,和各位分享一位“個性學生”的教育事例,來說明怎樣才是成功的個性化教育。
有這樣一個女孩子:她特別“不拘小節”,平時把書包隨意放在地上,很喜歡看書,但總是趴在學校的圍欄上看書,三番五次告誡她,她總是改不了。她還喜歡趴在學校的草叢里逮蟲子,老師“抓”了她很多次,后來她見到老師就躲,專找樹深的地方,整個身子掩映在樹叢里,讓人看不見,也逮不著。她平時還總喜歡一個人呆著……如此種種特立獨行的做派,不夠模范,也不夠淑女。那么,她的家長是怎么做的呢?
知道她喜歡看書和寫作,她的父母一直小心地保管著她所有的作文本和隨筆集,并且把每一篇文章都標上了日期,還有很多鼓勵性的評語,并且把這些悄悄拿給語文老師去評改。漸漸地,老師欣賞她的才華和努力,也接受了她不夠“中規中矩”的行為,同時更為她父母的寬容和用心所深深打動。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教育也不是要培養完美的人,每個孩子的個性,都需要家長用寬容去保護,用智慧去發揚。
歡迎關注“基礎教育論壇”,每天和您分享教育干貨。
1 先從認識孩子特點開始 基本上就是評估他的記憶力,邏輯分析能力,情感表達能力,當然這得至少7-8歲開始
2 評估自己的家庭資源,比如自己家庭中有時間資源,或者有相關的人脈,比如父母都是從事理工科的,那么基本上有意識的培養一下數學能力
3 給孩子一個愛好,讓他養成習慣,長期堅持下來,有了成績,產生榮譽感,自然就有了個性化
4 沒有所謂的個性化,基本上自然發生,有個愛好,樂觀開朗,我想就很值得期待了
個性化教育要做好,關乎多方面。
一個是教師,教師專業化,品行獨一,他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個性化的教育。無論是從其教學內容上看,還是從為人師表的社會意義來說皆是如此。
其次關乎學生。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個性,背景經歷,未來向往都是如此。
因此他們的教育應該是因材施教的,只要這樣才能下好藥,引好路。
個性化教育要看教師的能力,學生的實際水平,心理發展期等。
做好個性化教育關鍵是了解每一個學生,清晰定位,配備足夠的教學方法。
個性化教育最早是孔子提出來的。其實就是經過長期的觀察判斷孩子的長處和短處,幫助孩子們把長處發揚起來,把短處慢慢的改進。
做好個性化教育首先你要知道孩子的長處也就是天賦是在哪個方面的。比如說他對音樂有興趣,那么就在音樂方面培養他。在體育方面有興趣就在體育方面培養他。當你不知道他的天賦在哪里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就要讓他接觸這種各樣的東西。鋼琴體驗課啊、打球啊、舞蹈體驗課啊都讓他去參加一下。在這個基礎上要觀察他的短處是什么,比如說思維能力不好,那么可以叫他一點提升思維能力的東西。如果記憶力不夠好那么就需要刻意的去鍛煉下他的記憶力。
很多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將目光往授課教師聚焦。教師妙語如珠,我們落力鼓掌;教師引吭高歌,我們歡聲雷動;教師字體飄逸,我們贊不絕口。我們期待教師多才多藝,我們盼望課堂激情澎湃。我們仰望,我們崇拜,我們贊嘆,然后呢?似乎就曲終人散了……
才華橫溢的教師畢竟是少數。大部分教師,口才比不上演說家,唱歌比不上音樂家,寫字比不上書法家。然而,這無礙于他們成為好教師。教師,或者更具體一些——小學教師,和其他職業的最大不同,在于他是陪伴與輔助兒童學習與成長的人。打造學習環境、點燃學習熱情、提供學習機會、指導學習方法,這才是一個教師最核心的專業素養。
順著這樣的思路,再來探討:公開課,究竟該看什么?
由“教”出發,可欣賞教師的教學技術,從中 偷師幾招;由“學”出發,可觀察學生的學習歷程,從中琢磨思考。前者很大程度上關乎教學風格,無法輕易模仿,容易東施效顰。后者更多關注到教學本質,常能發人深省,促進專業思考。
個人而言,我更愿意由“學”出發,去看一堂課。不管是別人的課,還是自己的課,我常會問:學生真的在經歷學習嗎?教師是在“導學” (引導學習)還是“替學”(代替學習)?教材的價值被充分開發了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真正落實了嗎?
從迷戀教師的“教”,到關注學生的“學”,可以參考下面梳理出的6條思路,作為大家觀課的參考:
1 )是相互聆聽還是各自發表的課堂?
2) 是對話交流還是回答問題的課堂?
3) 是學生練習與試錯還是快速回答正確答案的課堂?
4)是教師具備文化敏感性的課堂么?
5)是有探索和挑戰的課堂么?
6)是學生獲得提升的課堂么?
曾經在學校“名校推進會”上,上了一堂公開課,面對全縣中小學校長,我沒有想著怎樣表現自己,而將側重點放在對學生的導學上。我讓學生花了大量的時間自己解決生字詞語,自己了解課文主要內容,讓后是匯報交流,老師點撥。最后對這堂課頗有爭議,也許有人說,老師沒什么精彩之處;也許有人說,這堂課不夠熱鬧;也許有人說,這堂課注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學習方法的培養。要我自己來說,我一點都不后悔把舞臺交給孩子們,我更愿意做一個幕后的工作者。
由這件事我們再來看評課,無非就是三個方面:學生、課堂和老師。
1、看學生
一堂好課,我們的學生是真正的主人,是真正的學習者。孩子們在老師引導下自學、討論、交流。他們在自己動筆,自己動手,自己動腦,自己動口。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掌握了某個新的知識點,學會了某種學習方法并能夠很好地運用。我認為這就是一堂好課的標志之一。
2、看老師
老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老師玩轉變觀念,不要再在課堂上唱獨角戲,更不是滿堂灌。我們觀摩者要看老師怎樣導入新課,怎樣為學生創設情景,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怎樣巧妙地設計過渡語,把教學環節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怎樣體現三維目標、把握重點、解決難點,怎樣引導孩子自主學習,怎樣激勵性地評價孩子的回答,怎樣全面地總結和有創意地拓展,怎樣利用課堂生成有效地,收放自如地調控課堂,怎樣處理偶發事件。
總之,老師的素養就在你的一顰一笑之中,就在你的舉手投足之間,就在你給學生鼓勵的眼神中,就在你恰如其分的評價與點撥中,就在你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中。
3、看課堂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一堂好課不是停留在氣氛活躍的層面上。我們還要看課堂結構是否嚴謹,課堂條理是否清晰,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是否得以體現,課堂上學生的學是否有效,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學生完成練習的正確率。
總之,作為觀摩者,要努力發現每一堂課的閃光點,發現每一位授課者的優點,感受他的教學風格,然后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來不斷總結、提高。
我是語文教育楊柳依依1977,讓我們共同在教學旅途中前行!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音樂活動教法中有傾聽法嗎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音樂活動教法中有傾聽法嗎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