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幼兒園音樂活動創造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幼兒園音樂活動創造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簡單的說,音樂就是有規律的聲音。大家都知道音樂好聽,但說到音樂的產生,就多少有點枯燥了。如果你真的喜歡音樂,不妨繼續看下去。音樂的產生有多種視角,下面我們只談音階的問題。
很早以前筆者就有個疑問,有記載的音樂在中國出現了幾千年,歐州的音樂也有近千年歷史。音樂在不同的地方獨立產生,可為什么音階基本上都一樣?簡單說就是中外的音樂音階都是1234567(中國古代是:宮商角徵羽即:12356),難道是碰巧了?這肯定是解釋不通的。
其實音樂確實有它內在的規律,聽我慢慢道來。如果我們拿根繃緊的弦彈出一個聲音,我們按住弦中間,用它一半的長度再彈出一個聲音,你會發現兩個聲音之間似乎有點關系。現在我們當然知道了,因為這兩個聲音的震動頻率,恰好增加了一倍,這兩個聲音在音樂上是高8度的關系。
當我們用弦彈出一個聲音的時候,我們聽到的是一個主音,它有一個基本的、確定的震動頻率。其實它的這個頻率并不是單一的,它里面還包含了很多頻率較高的聲音,稱為泛音。我們現在知道了,這些泛音的頻率,是主音頻率的整數倍。
例如某個基音C的頻率是65.4赫茲,它里面還有十幾個泛音。其中第一、二、三、四、五泛音的頻率分別是:130.8、196.2、261.6、327.0……(赫茲),它們都是65.4的整倍數。分別是音高不同的C、G、C、E、……。其中的第一、第二泛音就是純五度關系,五度相生律就是以它為標準產生的。
如果我們按住弦的1/2、1/3、2/3、3/4等位置再彈出聲音,便發現這一串聲音特別協調好聽,其實這些聲音的頻率就是前面說的泛音的頻率!這樣在8度音之間,就形成了一串美妙協調的聲音,因為它們的震動頻率,都是整數之比的關系。這就是音階CDEFGAB的來源。中國和歐洲的音樂都遵循了聲音的這個規律,當然形成的音樂是一致的了。明白了?
中國古代把這一串聲音稱為宮、商,角,徵(zhi),羽,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距今已經2600年。它們就是西方音樂中的1、2、3、5、6。西方音樂的五線譜最早出現在希臘,到17世紀逐漸成熟。五線譜也是現在世界上普遍的記譜方式。
現代的西方音樂用音名CDEFGAB來表示一個音階。其中的EF,B和高一個音階的C定為半音關系。在一個八度中,它們的震動頻率,也就是音高都是確定的。現在人們規定了一個音階中(小字一區)的A,震動頻率是每秒440次,稱為國際標準音高。這樣一來,全世界的音高和音階關系也就統一了。
從另一個角度講,人們利用各種樂器,有規律的模仿自然界中的各種聲音,于是就產生了音樂。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弦樂、管樂、鍵盤樂、彈撥樂、打擊樂等各種樂器。有五線譜和簡譜等記譜方式,有了大小調和各種風格,民間藝人和音樂家也創造了各種風格的音樂、歌曲。音樂一步步走向輝煌,成為我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附帶說明一下,精確的音階是按五度相生律或12平均律產生的。比如弦樂調弦就是用前一種方法,鋼琴調律就是用后一種方法。
音樂是怎么產生的?
不要把音樂想象的那么復雜,簡單的說,音樂就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
幾個人抬木頭,為了把大家的力量聚集在一個點上,人們發明了勞動號子,哎呦哎呦的聲音,既有節奏感,又有韻律感。生活中,具有音樂性質的聲音隨處可見。女人的哭聲也可看作是音樂。古時女人在祭祀亡故的親人時,總是一邊哭,一邊還要說,這就是所謂的哭訴。哭聲高低起伏,音程長短不一。這就是最初的音樂形式。
大自然中有許多奇妙的音響,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鳥兒的叫聲婉轉悠揚,聲音或明亮或低沉。聲音與色彩聯系在一起,這就產生了音色的概念。
風吹樹葉,也會產生奇妙的音響,這就是所謂的天籟之音。人們聽到這種聲音,就會產生愉悅的感覺。人們有意識的模仿各種天籟之音,就是音樂的起源。
二胡獨奏曲《空山鳥語》,大部分樂段,都是模仿各種鳥兒的叫聲的。“大珠小珠落玉盤”這句古詩,就是對琵琶女高超演奏技巧的形容。
至于記錄音樂的譜子,聲音的頻率,這些都是人們隨著認識客觀事物能力的提高,而做出的理性認識,因此也就產生了樂理。
其實音樂就是自然的聲音,人們有意識的模仿,于是也就有了音樂的產生。
想要知道音樂是怎么產生的,那我們首先得了解的是,音樂到底是什么。如果這個都講不清楚,那說什么音符,說什么音高,什么宮商角徵羽,那都是扯談。我就在這里清晰地給大家講解一下,音樂的產生。
音樂是,聲音有節奏規律的,頻率規律變化并且組合的,有大小變化,以及速度變化的表現。
通過這個概念,我們就能了解到了,組成音樂的四個要素是:節奏,音高,動態,速度。
而這4個要素中,又以節奏為先,沒有節奏,即便有后面三樣,也不能稱之為音樂。
那么要產生音樂,從物理上理解我們首先得產生聲音,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而要讓聲音成為音樂,那就要讓聲音有節奏規律地變化或者發出。有了節奏,其實就已經算是音樂了。音樂的產生除了我們這樣從物理以及概念上去理解,還有一個是歷史上的理解,音樂在歷史上是怎么產生的。
首先,重要的是,遠古時代的人類有了發現規律的能力,并且,發現了聲音有規律的表現,會讓人產生情緒的波動。于是乎,就有了擊桿為樂這樣的行為,就是有時間規律地敲擊木棍,或者碰撞物品而產生有節奏的聲音。這就是最原始的音樂的產生。
然后,慢慢地人類不滿足于敲擊的顆粒聲音,開始追求長音,在發現了弓弦震動時候能發出聲音以后,便有了最早的撥弦樂器,但是音高卻還沒有定,只是借用這個聲音來做出不同的節奏。
有了節奏的發現,就有了音樂的雛形,而現在還保留著這種雛形的,比較好的例子就是非洲鼓團的演奏,主要常聽見的就是曼丁。曼丁的表現還沒有全部使用我們現在音樂體系中的二分法。有一部分是原始的方式,在段落時間內完成固定數的擊打數并且有機組合。具體更深入的我就沒有研究了。但是至少能了解到節奏的方式是多樣性的。
那么音樂節奏的發現,再結合了后來的二分法,有了音符時值,速度,還有動態的一些標準以后。就是音律的發現以及訂立了。中國是按照宮商角徵羽來記錄音高,而西方國家則形成了以400-450Hz之間作為A定音的標準的12平均律的體系,后面最終在1834年的斯圖加特會議曾根據Scheibler的研究推薦把C264(A440)作為標準音。而12平均律在到達巴洛克時期,變得非常完善,非常有邏輯性。12音的訂立,奠定了樂音時代的正式開始。逐漸有了我們現在所了解,聽到的音樂。
總結:音樂是從節奏的發現為開始產生的,不是音高。音樂的四個要素以節奏為首,共同組成了音樂的表現形式。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幼兒園音樂活動創造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幼兒園音樂活動創造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