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音樂表現型活動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音樂表現型活動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小編是四川音樂學院的畢業生,簡單的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今年,趙雷的一首《成都》火遍了大江南北,這首動聽的歌曲聽起來悠揚婉轉,直擊心脾,很多小伙伴紛紛表示“此生”一定要到成都看看。那么音樂到底有怎樣的力量,讓人能夠如此的心靈釋放、情感迸發呢?
音樂屬于藝術的范疇,是一種反應人類現實生活情感的藝術。不僅如此,音樂還被認為是所有藝術形式中,最擅長于抒發情感、最能撥動人心弦的形式之一。
音樂的最基本元素是音,它雖不能像文字,像圖畫一樣明確、只管的表達情感,但卻可以通過其他形式做到。
音波圖▲
音樂的四要素:節奏、旋律、和聲、音色。
節奏:音樂的節奏是指音樂運動中音的長短和強弱。音樂的節奏常被比喻為音樂的骨架。節拍是音樂中的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規律地重復進行。
旋律:聲音經過藝術構思而形成的有組織的、有節奏的和諧運動。旋律是樂曲的基礎,樂曲的思想感情都是通過它表現出來的。
和聲:和聲包括“和弦”及“和聲進行”。和弦通常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樂音按一定的法則縱向(同時)重疊而形成的音響組合。和弦的橫向組織就是和聲進行。和聲有明顯的濃、淡、厚、薄的色彩作用;還有構成分句、分樂段和終止樂曲的作用。
音色:是指聲音的感覺特性。簡單的理解就是成龍的聲音和張杰的聲音一聽就能聽出來不同。
音樂有了基本四要素便可以用,旋律的差別,節奏的快慢,聲音的高低強弱,和聲的變化,以及音色的不同等方法來表現其情感。或莊嚴肅穆,或熱烈興奮,或悲痛激憤,或纏綿細膩,或如泣如訴。
例如以大調表示愉快、雄壯,小調表示悲哀、憂郁;緊張而短促的節奏表現奮發激怒,和緩而悠長的節奏表現婉轉柔和,音高且強為熱情,音低而弱為沉靜;不協和音表示奮斗爭執,協和音表示和平寧靜;小號表現戰爭,雙簧管表現田園等等。
也有人認為:音樂之所以能夠表達特定的情感,其根本原因在于印象結構與個人情感,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個極其重要的相似點,那就是這二者都是在時間中展示和發展,在速度、力度、色調上具有豐富變化的、極富于動力性的過程。
在某種程度上說:人一生的跌宕起伏、喜怒哀樂,不正和音樂的抑揚頓挫、曲折婉轉一樣嗎。
這主要是動聽歌聲振動或刺激人們的大腦傳到身體各神經系統所致。大家都知道,人們的表情,吃飯,講話,微笑,悲傷,(即喜,怒,哀,樂)感知,行走等都離不開人的大腦指揮。它也好象人們的電腦指揮系統一樣,只要人們坐在指揮電腦中心,就可以下指令指揮各條線路的機器開展工作一樣道理。在生活中人們在編制歌曲,歌舞都是按照人腦的感知感覺來制作完成的。有些動聽悅耳有催眠的作用使人想睡覺,有些歌舞使人亢奮,令人揮舞足蹈,使整個人扁扁跳起舞來。在大自然的環境中,雷暴閃電的轟鳴聲振耳欲聾,使人難受,主要是響聲超過人們的受承力。因此,無論在什么場合不適合放高音喇叭或大功率的音響,影響人們的休息。
《琵琶行》用現實生活中人們具體可感的聲音,比擬各種不同的難以捉摸的音響,把抽象無形的樂音,刻畫成有形可感的實體,使讀者仿佛聽到了那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激越昂揚,或低回嗚咽的應接不暇的樂音.如以“急雨”比樂聲的粗重沉悶,以“私語”比其幽細圓潤,以“珠落玉盤”喻其清脆悅耳,以“鳥語”“泉流”喻其婉轉流利,以“銀瓶破”、“水漿迸”、“鐵騎突”、“刀槍鳴”形容其高亢雄壯,等等.聽了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的樂音,就像聽了一支完整的樂曲:先從輕徐悠揚開始,仿佛從沉思中喚起記憶,接著輕快流暢,表現愉悅的情調,馬上又逐漸緩慢,轉入幽細以至聽不見,似悲慟抽泣;然后,樂曲轉為高亢嘹亮,讓人聯想到金戈鐵馬的戰場,氣吞萬里如虎的氣勢,結尾是戛然而止,意味深長,給人留下了藝術想象的空間.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音樂表現型活動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音樂表現型活動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