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古典音樂知識課堂活動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古典音樂知識課堂活動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我以一個既是西方古典音樂的愛好者也是東方京劇國粹的喜好者身份,站在不同的視角來簡單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西方的古典音樂從形成發展來看歷來就屬于嚴肅音樂,但這種“嚴肅”并不是我們俗稱的所謂“繃著臉”,而是一種觀賞的禮儀(包括服飾穿著等)。比如,當你欣賞優美的施特勞斯家族圓舞曲時,你認為她“嚴肅”嗎?特別是每每在演奏《拉德斯基進行曲》時,觀眾在指揮的引導下,有序的打著節拍,這是在鼓掌嗎?還比如,當觀眾觀賞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時,每一舞曲結束時,觀眾都要報以熱烈的掌聲,這又是什么呢?這就是西方古典音樂觀賞禮儀的約定俗成。用我們中國人的話講,在嚴肅中活潑,在活潑中嚴肅。古典音樂和中國京劇不同,我們中國人欣賞自己的京劇時,情緒是由里往外的瞬間蹦發,無論是劇情高潮,演員唱念做打,還是胡琴調門,往往都會贏得觀眾的鼓掌叫好。特別是“叫好”,每當名角一出場時,總有一個“碰頭彩”,也要用叫好加以鼓掌的形式迎撞……這些又都是欣賞中國京劇的約定俗成禮儀。而西方人觀賞古典音樂,情緒是由外往里沉浸式的進入,往往是整個樂曲結束時甚至結束都幾十秒鐘了,觀眾才從沉浸中醒來,這時才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如穆蒂指揮《埃及進行曲》。
那么,觀賞古典音樂,應該鼓掌嗎?我的回答是,應該!無論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全世界的愛樂者,都應該按照觀賞古典音樂的約定俗成,大膽的給予熱烈的掌聲!
聽音樂會在什么時間鼓掌是有講究的。之前幾位老師的回答里面也都說了,其實早先音樂會樂章間鼓掌是比較正常的,尤其是協奏曲的樂章間鼓掌,算是對獨奏家華彩部分的一種褒獎。但對于現在的樂團、演奏家及聽眾而言,不管是獨奏還是協奏曲、交響樂,樂章間能不鼓掌還是不要鼓掌,因為再怎么說鼓掌都會打斷音樂會的氣韻,簡單說就是“出戲”了。對于聽眾和臺上的音樂家而言,都是有一定影響的。
樂章間最好避免鼓掌,這可以作為欣賞音樂會的鐵律。但往往比較微妙的是,在樂曲結束的時候要不要鼓掌,以及什么時候鼓掌呢?因為相當多的情況下,比如瓦格納的《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序曲,或者馬勒第九交響曲的結尾處,又或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的結尾處,指揮家往往會希望讓最后一個音符充分消散,以及留出足夠的靜寂——在這種情況下,無聲本身也是一種聲音,仍然應當被視為音樂的一個部分。這個時候如果有人帶頭鼓掌,打破了這種靜寂,相當于突然掐斷了這段音樂的尾聲,這是對于音樂本身的破壞。所以在樂曲結束時什么時候可以鼓掌,我們可以依據指揮和樂手的狀態來判斷。通常情況下,指揮如果認為樂曲并未結束的話,他的手臂以及指揮棒不會放下來,如果看到指揮的手臂與指揮棒自然下垂,并且樂手明顯放松——弦樂部把弓子放到身側,管樂部把樂器拿開或者橫放在腿上——這就是聽眾們鼓掌的時間到了。這樣可以保證不會破壞氣氛。
最后說一句,如果對于演出非常滿意,結束后請不要吝惜起立鼓掌,至于要不要大喊“bravo”則可以隨意。
這個問題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解決辦法。如果真的不知道應該什么時候鼓掌,也不知道應不應該鼓掌,那么默認的辦法就是不鼓掌,看其他人的反應。
之所以要這么做時因為究竟該不該鼓掌的問題其實挺復雜,并不能一概而論。如果是在音樂廳里,通常情況下交響曲的四個樂章之間都不能鼓掌,待曲目結束之后再鼓掌;但是如果交響曲的最后一個樂章是弱結尾,那么即使是在結束后也不能鼓掌,要等待指揮家給出明確的信號。如果是協奏曲,絕大多數情況下樂章之間也是不鼓掌的,少數的例子是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等第一樂章分量極重的協奏曲,并且也得是獨奏家表現非常精彩的情況下,第一樂章結束之后可以鼓掌。如果是在歌劇院里,那就更復雜了。意大利歌劇在某些詠嘆調之后會留出來供觀眾鼓掌喝彩的氣口,但是這也得看指揮家是否選擇在這里停止,如果音樂不停,那么鼓掌也是不合時宜的。
所以這就導致應不應該鼓掌的問題變得很復雜,即使是常去音樂會的老司機也未必能掌握得完全到位。所以正像我一開始說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看大家都怎么做。如果所有人都已經亂哄哄鼓起來了,你加入進來也無妨,盡管有可能是錯的。絕大多數音樂家都不會特別在意的,反而會當作是對自己的鼓勵。最重要的是,不要去做那個領掌的人,那樣非常不禮貌。
古典音樂會樂章中間該不該鼓掌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首先沒有法律規定說音樂會演奏時不能鼓掌,但是音樂廳有時候會提示說請不要在樂章間鼓掌。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們先來看貝多芬時代,在首演第九交響曲時,觀眾在樂章間發生了歡呼,并有人要求加演某一樂章。如果是演出歌劇,觀眾在現場過程中打口哨、鼓掌、歡呼甚至咒罵,更是隨時可能發生,這在十九世紀是一個普遍現象。
音樂會中間禁止鼓掌,是后來音樂會聽眾主要由知識分子階層構成以后,形成的不成文的規矩。有點兒像吸煙,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是一個公共場合普遍看到的行為,但隨著民權運動高漲,在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都開始有人主張要立法。
另外一方面,在樂章間鼓掌,或者在演奏時發出了聲音,對于臺上的演奏家來講,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演奏家比較介意,Ta可能會制止觀眾Ta認為的不文明行為,比如說當眾攝影、當眾錄像、鼓掌交談,甚至為此罷演。有的演奏家對此無所謂,因為他們覺得這就是個娛樂,不管是情不自禁還是不太了解情況,都是人的一種本能行為,或者說一種沒有惡意的行為。最多也就是不在樂章間停頓而連續演奏。
在演出過程中發聲會不會干擾到演奏家呢?我個人覺得不應該,因為演奏家演奏本來就是為了與觀眾交流,鎮不住觀眾是學藝不精,所以不太可能經不住這一點點考驗。十九世紀的很多演奏家甚至對此會采取一種借題發揮的方式,巴不得讓整個演出的氣氛更加活躍,比如帕格尼尼。
謝邀~
入門,大概就是覺得一聽便能愛上地古典音樂。四季是巴洛克時期地作曲家維瓦爾第地的作品。
維瓦爾第屬于巴洛克時代時期的作曲家,真正地古典主義時期是在緊接著巴洛克之后的時代,古典主義時期的西方音樂史的第五個分期,包括前古典主義和維也納古典主義樂派。貝多芬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作曲家,貝多芬是維也納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去世代表著古典主義時期結束。緊接著是浪漫主義時期,著名的作曲家有舒伯特,肖邦。好了,古典主義時期歷史背景稍微普及一點點。
接著說推薦的樂曲:
巴洛克時期代表人物:巴赫《馬太受難曲》、維瓦爾第《四季》、亨德爾《彌賽亞》、帕卡貝爾《卡農》(沒錯,這就是咱們平常聽的小提前獨奏曲和鋼琴獨奏版的卡農)等
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代表人物:海頓《驚愕交響曲》《告別交響曲》《倫敦交響曲》、莫扎特《奏鳴曲》《協奏曲》《安魂曲》、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悲愴》(這首強烈推薦)《命運》等
浪漫主義時期(我想你可能會很喜歡這個時期的曲子):舒伯特《小夜曲》《搖籃曲》《魔王》《鱒魚》、舒曼《蝴蝶》《狂歡曲》《夢幻曲》、門德爾松《乘著歌聲的翅膀》《交響康塔塔》、肖邦《肖邦a小調圓舞曲》《夜曲》等
推薦就這么多了,畢竟每位大師的曲目產出數量是龐大的,我只列舉自己比較喜歡的曲子。并且好聽的樂曲不止在這幾個時期有,在巴洛克時期之前和浪漫主義時期之后也有大量的優秀樂曲值得去聽。
國內聽古典音樂的軟件沒幾個,網易云不錯,去搜基本能搜到,搜索的時候一定要打上名字,要不然你搜到的不準確。還可以去微博關注一些推薦古典主義時期音樂視頻的賬號。
好啦,如果有什么問題可以私信我了解。我會用我所學過的音樂知識幫助你。也歡迎你成為古典音樂愛好者。補充一句:中國“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不錯哦,推薦試聽阮籍古琴曲《酒狂》。
對于很少接觸古典音樂的人來說,其實可以先看一些與古典樂有關的劇。比如動畫片貓和老鼠,日劇交響情人夢等等,配合著劇情,聽音樂,讓自己對古典音樂的美妙之處,有最初的印象,覺得好聽,自然就愿意了解音樂背后的故事,漸漸地由淺入深,自然慢慢地就學會欣賞了。
我就非常喜歡古典音樂,其實它并不是高深莫測的。西方的音樂能夠細膩入微地表達人的情感。比如一個在國內只知道流行歌曲的直率漢子,在國外顛沛流離久了,偶爾聽到德伏夏克的【伏爾塔瓦】,也會熱淚盈眶的。我時常在心情不好時,聽一曲薩拉賽第的【吉普賽之歌】,心情會好的多。我們并不需要去學那些枯燥的主題.變奏.和弦等等音樂理論。只要聽到比較喜歡的旋律,多聽聽,就可以逐步理解它的。真就這樣簡單。這才是真正的藝術。中國也有啊,嗩吶獨奏【百鳥朝鳳】就非常精彩。可以從一些短小精悍的開始,像探戈舞曲【一步之遙】,【皇帝圓舞曲】開始。
上過這種課,聽的云里霧里?自學得話大概買古典樂,買曲目的鑒賞書,百度下也可能會有鑒賞——聽每個節拍所表達的感情唄,每首古典樂都有它描述的故事,有鋪墊,有高潮,有結局。
高手就要學樂理了,不過不如進學校學,上萬的學費一年。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古典音樂知識課堂活動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古典音樂知識課堂活動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