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幼兒音樂活動前準備什么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幼兒音樂活動前準備什么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你要學習音樂,首先要考慮清楚具體哪個方向,如果是聲樂方面,初學者必須要找有經驗的老師來知道你唱歌,再一個就是需要音樂理論知識必須學扎實,理論也需要找老師學,初學者如果沒有音樂基礎,自己看不懂書的。還有平時要多聽自己感興趣的歌曲,聽得多了,樂感就好了,我是一名從教六年的音樂教師,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談談個人的經驗。
用最熟悉的樂器練習音階
音階是練好音樂基礎的基礎。不熟悉音階,音樂就免談吧。
我最初音樂的啟蒙樂器是竹笛。小時候,什么鋼琴小提琴都是奢侈,但身邊二胡、竹笛什么的樂器倒不鮮見。剛好鄰居有會吹竹笛的,我就跟著他學習竹笛。曲子雖然沒練幾首,可1234567七個自然音階卻弄得滾瓜爛熟,倒背如流。這為我以后學習音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現在學習的條件很好了。鋼琴小提琴薩克斯吉他等樂器滿大街都是,音樂培訓班隨處可見,想學習音樂也是很方便的事,練習音樂的樂器一抓一大把,關鍵看你最喜歡最熟悉的是哪種樂器。
個人認為,初學者練習音階最好選擇鍵盤樂器,或者有固定品格的弦樂器,如吉他。二胡、小提琴等弦樂器沒有品格,初學者很難一下精準掌握音階位置。鍵盤樂器和有固定品格的樂器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用最熟悉的歌曲練習音程
練習音階不是很困難,但熟練掌握音程卻更有難度。一度、兩度音程掌握起來稍微容易些,三度以上音程對于初學者就困難得很。
怎么解決呢?
我原來自學音程有一個笨辦法:用自己最熟悉的歌曲曲譜去熟悉和各種音程掌握。這里,我推薦用李健的《貝加爾湖畔》去練習,把里面包含的一度、二度、三度……等各種音程單獨抽出來強化練習。
那么音程到底怎么練習呢?
我反正是笨辦法:比如53這個三度音程,我練習時唱5后心中默念4再過渡到3,如此慢慢反復練習,直到不需要默念4,直接唱53。其他音程也是這種笨辦法。雖笨,但真管用。不妨試試。
用最簡明的教材學習樂理
透露一個小秘密:我小時為了學習樂理,在鄰居家竊了一本《怎樣識簡譜》(讀書人竊書不算偷哈??)。
現在學習樂理的教材太多了,反正我認為必須使用最簡明的教材去學習樂理知識。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學習音樂是愛好,而不是要當音樂家或職業歌手。
什么教材最簡明?
其實不用那么復雜,去找一套小學音樂課本吧,最初級的音樂樂理什么都有了。學完這一整套,唱首自己原來不熟悉的簡單的歌曲是沒有什么問題的。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步驟開始學習,
1/4
氣息,要想唱好歌首先要學會氣息,當學會了正確的呼吸方法,擁有了充足的氣息支撐之后,歌聲才會飽滿。
2/4
學習共鳴,其實身體中有很多的共鳴腔,要找到共鳴腔并且運用到唱歌當中,會讓歌聲變成豐富。
3/4
有的人能把高低音唱的很輕松,因為其應用了腔體的共鳴,唱高音的時候用到鼻腔共鳴和頭腔共鳴。
4/4
唱中音的時候用得最多的就是口腔共鳴,唱低音的時候就用到胸腔共鳴。
感謝你的邀請,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個人的看法是,反復練習,最好每天早上運動的時候,反復練聲,在沒人的地方吶喊。
弄清楚歌的創作背景,反復讀歌詞,在唱歌的時候,咬字清楚,正確發音,把握好節奏,控制好氣息,忘記觀眾,投入到自己喜歡的旋律當中,這樣才能把歌唱好,才能唱的更好聽,才能提高自己的唱歌水平,才能有飽和情感的演唱,謝謝邀請!
朋友們,你們覺得音樂初學者該如何練習呢?請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大家相互學習,一起加油,共同成長好嗎?
喜歡的朋友,歡迎欣賞、閱讀,并點擊記關注哦,記得幫忙點贊,轉發、分享,幫助別人成就自己,謝謝你的支持!
初學鋼琴的孩子在彈琴時,經常把握不準節奏,數錯拍子。
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孩子沒有完全形成節奏、節拍的概念,對這兩個音樂概念比較陌生;二是家長對節奏、節拍在音樂中的意義,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忽略了對孩子的要求和提示;三是孩子缺乏分數知識,沒有真正形成和理解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概念。
所以,在彈奏中出現問題是正常現象,不足為怪。
但是,對于作為“助教”的家長來說,對此卻不應該含糊不清、模棱兩可。
1.關于“節奏”
一般的樂理教材對節奏和節拍概念的解釋是這樣的:節奏是組織起來的音的長短關系。
換句話說,是指在音樂作品里,“把長短相同或不同的音,按一定的規律組織起來叫節奏”。
在樂曲中,節奏可以表明樂曲的特殊性質(或者說是不同類別),如:我們可以通過節奏辨別樂曲是進行曲還是圓舞曲,這樣具有典型意義的節奏,又被稱為節奏型。
按照這種定義方法,通常可以這樣理解:節奏是若干個音(包括休止符)時值長短的組合關系。
彈奏一首樂曲時,可以因感情的變化而改變速度,但不能改變節奏;節奏的結構,也不能因為速度改變而改變。
2.關于“節拍”
節拍在一般樂理教材里是這樣定義的“:有重音的及無重音的同樣時間片斷,按照一定的次序循環重復叫做節拍。
”也就是說,節拍是以強弱關系來組織音樂的。
例如:四二拍,就是每小節都有一強拍、一弱拍,而且是交替出現,有規律地進行反復。
也有人認為這樣的理解有些膚淺和狹隘,但筆者認為,這種理解對初學鋼琴的孩子和家長就夠用了。
從上面概念的解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節奏和節拍是在音樂運動有次序的輕重緩急中形成的。
節奏和節拍是旋律中不可缺少的構成要素,是音樂的精髓,是表現音樂的手法,也是形成曲式結構的基本因素。
所以家長了解節奏和節拍在音樂中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3.節奏與節拍的關系
廣義上講,節奏包含速度、節奏型、節拍、拍子、重音等。
節奏與節拍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它們的聯系在于節奏與節拍同時存在于音樂中,不可分離,它們以音的長短、強弱以及相互關系的固定性和準確性來組織音樂,只有從概念的抽象定義中才能分開表述。
節奏與節拍又是有區別的:節奏具有多樣性,是在某種節拍基礎上,不同時值(指時間的長短)的音靈活變化的組織形式,但節拍只是強弱規律性的反復交替,沒有時值變化。
所以說“節奏包含著節拍的特點,而節拍卻不能概括節奏的全部意義”。
節拍與拍子也是有區別的,節拍不包括音符的固定時值。
如:每小節有二拍的作品,它可能是四二拍二二拍等,都是強弱反復交替的節拍。
再比如四四拍是強、弱、次強、弱的節拍;四三拍與八三拍都是一強兩弱的節拍等等。
節拍與節拍之間只有強弱關系,沒有固定時值的表示,而計算每個音符時值的單位叫“拍”,每個單位“拍”是用固定時值的音符來代表,就是拍子。
換句話說拍子就是用固定時值的音符來表示音的長短,這理解起來還算比較具體,表示拍子的記號叫做拍號。
如:拍是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有二拍;
拍是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有三拍; 拍是以八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有三拍等等。
在鋼琴彈奏中,所謂節奏感好,是指在彈奏中能夠依據樂曲的樂思、風格、表情的要求,體現出明確而自然的節拍強弱感,保持速度和節拍的穩定、持續和統一,處理好非均分律動節奏(包括漸快、漸慢、突快、突慢、散板、延長音等),準確彈奏出非正常節拍特殊的強弱關系(包括漸強、漸弱、突強、突弱等)。
總之,是能夠感受到表現出樂曲節奏的韻律、韻味、情趣、意境等。
以上的樂理知識對初學鋼琴的孩子來說是抽象和難懂的,如果家長首先了解并掌握了這些知識,會更好地發揮“助教”的作用,使孩子在節奏節拍的問題上少走彎路。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首先,讓孩子整體地認識音符。
在教師指導的基礎上,家長可以采用形象直觀的方法,向孩子描述音符的部分與整體,說明它們之間的關系。
例如:將一個完整的蘋果比作全音符,將半個蘋果比作二分音符,再將半個蘋果對切成兩份,每份比作四分音符;并告訴孩子,一個全音符等于兩個二分音符、一個二分音符等于兩個四分音符、一個四分音符等于兩個八分音符等,通過這樣形象具體的實物比喻,可以使孩子初步感知音符的特點,比較清楚地了解音符的整體與部分以及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系。
這種引導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實際上是為理解和掌握節奏、節拍和拍子等音樂基礎知識做了必要的鋪墊。
另外,在認識音符的過程中,也不要忽略附點音符和休止符,它們也是音樂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教會孩子如何數拍子。
告訴孩子,在正常情況下,如果是以四分音符為一拍的曲子中,一個全音符是四拍,一個二分音符是兩拍,一個四分音符是一拍,一個八分音符是二分之一拍(半拍),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也是照此類推的關系等。
初學者有必要在彈奏的過程中,按照音符的提示,邊彈邊把拍子數出來,如果數不均勻,建議使用節拍器,以標準拍為參照,跟著節拍器數拍子。
另外,由于年齡較小、樂理知識儲備很少的兒童,遇到各種節奏混合、稍微復雜一點的樂曲,往往也會出現摸不到頭緒的情況,這就需要家長根據孩子認知能力的差別和特點,數拍的時候可以再細一些,即:數分拍。
就是在以四分音符為一拍的樂曲中,我們把四分音符分為兩份,即兩個八分音符,隨后以八分音符為一拍,直至孩子明白了拍子在曲子中的含義,就可以按正常方法訓練了。
也許這個方法很笨拙,但對幫助孩子逐漸熟知和掌握拍子還是很實用的。
還要提示一點的是,家長首先要養成規范讀準拍號的習慣。
四二拍不能讀作四分之二拍。
這里的“2/4 ”和數學上的“
2/4”,意義是完全不同的,其他拍號的讀法也是如此。
只有這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培養孩子良好的節奏感使孩子在以后的演奏中,善于感受和捕捉樂曲節奏的韻律、韻味、情境、風格等;表現出明確而又自然的節拍強弱及特殊強弱關系,達到合理的均分速度要求;恰當地彈好漸快、漸慢、突快、突慢、延長音等各種非均分律節奏等,把節奏對表現音樂的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幼兒音樂活動前準備什么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幼兒音樂活動前準備什么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