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樂理鋼琴和聲音樂史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樂理鋼琴和聲音樂史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洋人老師的課,鋼琴啟蒙,樂理節奏是在做游戲中順帶學的,對指法沒要求,學一年一個手指頭彈也不管,課后也不要求必須練。特別特別特別慢。
然后我們上了中國老師的課,一次課頂以前兩個月的,課后要家長看著練。強調指法,樂理是上課時碰到簡單提一下。有本樂理書,每次課留幾頁,家長負責給孩子讀,帶著學樂理。遇到我給孩子說不明白又等不急下次課問老師的,我就網上找教學視頻,選講的清楚易懂的放給孩子看。老母親也是相當不容易啊
我們學琴快兩年。中途也換過老師。題主的問題我們之前也遇到過。
我們之前在琴行里學習,鋼琴老師很少講樂理知識,曲子會彈,指法、節奏正確就行。每次上課,先是回課,再學一兩首新曲。回家練琴任務就是,新學的曲目和預習一兩首。
后來,在琴行里學習了一年多(歷經了一個大半年疫情沒學)。我們因為一些原因,離開琴行,換了一位老師。這位老師是張老師,目前我們跟著她學習大半年了。
張老師上課有耐心,比較溫柔。對問題看得也比較細,曾經我們沒注意到的問題,她都發現了。而且課上同時講樂理知識,這個曲子是什么和弦、怎么轉位、什么曲調、哪里是一句、彈奏風格如何等等樂理知識都講。
每次讓我們預習的曲目,她會在課上先帶著孩子開譜,哪些難點重點,她會事先告訴孩子。我很欣慰這樣的預習方法,孩子明白了,那接下來的練琴都是正確的。這樣就省了改正的時間。
練琴一定要講究準確,剛彈一首新曲,一定要慢,認準音,卡好節奏。這是練琴的最基本習慣。一旦新曲粗心一兩點練錯了,幾天里都在重復錯誤練習,形成錯誤記憶習慣。等上課老師發現了,還要再花時間來改正,這個時間、精力付出不亞于剛開始的學習。
這也是張老師教給孩子的。
這樣預習,慢開譜方法。我們之前在琴行沒有涉及到。孩子接觸新曲,上來就彈,沒有思考。老師也這樣吩咐:回家預習這首和那首。等孩子上課彈預習曲目的時候,如果有錯誤,老師會有情緒。
還有樂理知識,琴行老師講得很少。往往幾分鐘帶過。以彈曲為主。
但在張老師那里,彈曲和樂理知識是同步的。學習新曲時,張老師會問孩子:這首什么調?和弦怎么走?哪里半終止?哪里又是一句?
這樣下來,孩子也慢慢懂得:這首曲子原來是這么回事,曲子是這么譜的,風格這樣的。
一首曲子,孩子不僅會彈奏,還能明白它背后的“真相”。長遠來講,這對以后有很大幫助。
為什么同是鋼琴老師,有些講,有些不講呢?
我想,不是老師好不好的問題。我考慮到兩個方面的不同:時間與老師的教學態度。
琴行學琴
琴行學琴,每個周末一節課,每節課45分鐘。這個45分鐘很緊,要講指法、節奏等。若一首曲子講太多,那這節課學不了什么。還有,這個學生還沒結束,下個學生就在門外長凳上等著了。
我想,琴行是講效率和課程進度的。老師的教學態度也秉著這樣的性質。而且也講究考級,因為級數越高,學費也高。那時我們在琴行學琴,課程進度是遞進的。每次結束,在外等待的爸爸就會問:怎么樣,學了幾首?
這能讓家長求個安慰,學這么多了、這本書又快完了。
跟著張老師學琴
張老師私人教授,沒有時間壓迫感,每天安排一兩個學生。一開始在她家里學琴,后來租了一個公寓。
雖然每節課也是45分鐘,但每次結束都近1小時,甚至七八十分鐘。因為她講得比較細,認真。講樂理、指法、節奏還有那種預習方法,45分鐘根本不夠,往往“拖堂”,費用也不增加。
就這暑假,她只要白天有時間,還會建議我們把孩子帶到她那里練琴,這樣更能糾正練習錯誤。張老師看待問題長遠,教學態度讓孩子們,會彈琴,也要懂琴。一種“授之以漁”的教學方法。
在她這里,我們課程進度慢,一首曲子,特別是哈農的練習曲,只要哪點不過關,孩子還是要反復練習。她總說:基本功一定要扎實。
在她這里,我也沒有那種讓孩子幾年里考多少級的想法了。之前在琴行里常有這樣想法,家長見面聊天,都會問:孩子現在幾級了?
和我們一起進琴行的一個女孩,她從三級開考,現在已經五級了。而我們今年才考二級,我卻一點不“焦慮”。
我們慶幸遇到了張老師。
如果題主想學習樂理知識,我建議先和現在的老師溝通(一般都會接受吧),我們之前一位鋼琴老師,不太愿意細講這些。有一次講和弦轉位,孩子說,不太懂,她不講了,繼續教曲了。
如果老師不接受,題主又想學。那建議換老師,找一個長遠為你學琴考慮的老師吧。
作者簡介:我是宛青揚,一枚熱愛讀書寫作,熱愛生活的85后。也是一枚兩兒母親。余生夢想:會寫能讀,還要力做一位“還不錯”的媽媽!
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國內頂尖的專業鋼琴老師,就是央院的鋼琴大家,不會跟你講這些東西,他們只負責教你如何彈琴,包括指法,音樂的處理等等!至于其他的相關知識,如果你認為需要補,那你就去請教和聲方面的專業老師!術業有專攻,那些什么都跟你講的,到最后可能是什么都講不好!!!
若是走專業路子,寶寶最好就是3歲學琴,練出好耳朵,從鋼琴的童子功開始練,音階,琶音,和弦,所有大調,小調,以及關系小調都要學,并且盡早在十歲之前把鋼琴的基本功技術定型。然后十歲之后,再重點練協奏曲進一步提高。就算十多年如一日堅持下來,也要加點遇氣,即不能練錯,不能走彎路,還要找到好老師,否則很可能就是原地打轉轉,處于某個瓶頸期,很難突破和提高。若是隨便學學,隨便教教,碰到一首曲子中有什么音階就教什么音階,教的頭一句,腳一句,也行,反正是學的玩的,自己高興就行。鋼琴只要自己彈起來高興,就行。那怕用五線譜彈,哪怕單手彈,圖得就是自己高興!!音樂可以滋養人的心靈,關鍵是自己彈起來心情好即可!!
如果講的話,那一節課就不用干別的了,基本和聊天一樣!和聲的基礎是基本樂理,除非老師每節鋼琴課都會講樂理,后面講和聲才有可能聽的懂,我是說有可能哦,那再往前捋,如果每節鋼琴課都講點樂理,那基本上一節課也學不了多少鋼琴。
因為,因為一節課就那么點時間。
你好我是肖老師,鋼琴學習過程中肯定回涉及到音程、和弦的講解內容,如果不講學生很難準確彈奏和弦,也不能很好的表達內容。
但是老師也不會詳細講解每個和弦,所以需要學生進行樂理知識的專項學習。
謝謝邀請
聲音分為:①自然聲音②和音聲音
自然聲音包括:氣笛聲,風雨雷電聲及噪音聲等。
古時候,人類出于對大自然的神秘,產生出敬畏。進而自發地或群體性地,聚會
崇拜、傳誦、祭祀而歌。故,基本律音出現。
隨著萬物交替延伸,對音律的需求加大,其嚴肅性的特質深化,音域高低廣闊需要規范化,樂理一說產生。
遠古化分音域隨意。古代記譜產生于傳頌。華夏記譜始于年代不詳,商周重禮已有成熟記譜,似為"五聲音階法"。西洋拉丁記譜法有"四線譜",似為"七聲音階法"起于教會。后擴為"五線譜"或俄羅斯的"六線譜"等。答畢,謝謝。
本尊《今日古字》/原創手寫體符圖/有求必應
傳統和聲是爵士和聲的基礎,或者說傳統和聲是所有音樂風格創作的基礎,不管將來的創作方向是什么,建議都要從傳統樂理和和聲開始,打下基本的理論基礎,傳統和聲的推薦教材是G·雷茲的《完全音樂理論教程》,目前國內高校使用比較普遍的是蘇聯斯波索賓等人著的《和聲學教程》,但是這本教材在部分章節有些死板,不建議主攻流行音樂的朋友使用。
了解了傳統和聲基礎后,便可以將主要精力放在爵士和聲上了,人民音樂出版社引進了部分伯克利音樂學院的流行音樂與爵士樂教材,可以參考使用。
不請自來。
我自己就是流行和古風都編過,有興趣可以去聽一下:《陪著你一起走》,《采菊東籬》,鄧澄,隨便一個音樂平臺都有。
回到問題——古典和爵士和聲,對編曲都很有用。
國內流行方面,古典和爵士和聲運用都很多(注意,是國內流行,要是歐美流行,目前爵士和聲就很少使用了)。
古風,爵士和聲因為風格問題一般不會用,但是其中的251過渡離調等等的原理,也是很有用的。
不過如果真想比較快上手的這兩者編曲的話,建議先從古典和聲入手,然后要配合實例(找你最喜歡的歌的譜子來看,別人是怎么編的),來學習。
有一定基礎和幾首作品之后,再學習爵士和聲,會更容易理解。
希望有所幫助。
可以從古典和聲入手,再增加民族和聲的知識。古典和聲是基礎,也是必學的和聲知識,而且古典和聲學透了已經足以應付所有的編曲需要。爵士和聲很有特點,可以作為編曲中的特色使用。另外古風音樂需要了解民族調式和和聲的使用方法。
簡單,流行音樂會幾個和弦都能編,古典音樂的話 你的鋼琴水品如果到了車爾尼二九九以上就能搞了,但是這個長不長久你心里應該有數,學無止盡...但是換句話也可以說,學多少用多少....學一點可以做一點嘛,沒人說過必須要鋼琴多少級,什么音樂學院畢業學了多少多少知識才能做音樂,做編曲!
如果有條件的話系統的學習當然好了,如果只是玩玩,就自己自學吧,當然還是要看你有多大的心!
學是一定要學的 ,這些概念一兩句也說不清,總之慢慢實踐吧,分分配好學習的時間!祝你學有所成!
都要學,若有先后,建議先用古典和聲打基礎吧,要不爵士和聲學得會有點吃力,進度會很慢。畢竟從音樂史上來說,爵士樂是古典音樂后產生的,是有古典音樂的理論基礎的:
1、古典音樂對當今音樂實戰運用中的借鑒
古典音樂中有些和聲進行其實在流行音樂很實用的,比如巴洛克時期作品《卡農》的和聲框架(17654325),今天很多流行音樂的和聲進行都有借鑒到,然后在上面做了一系列延伸和改變。比如把5/7變成3M/7,5變成5m等等。把還有后期的古典、浪漫主義時期的一些作品都有很值得借鑒學習的地方。
2、和聲功能組
功能組的認知與運用,爵士樂中典型的做2級5級1級變化時,如果對古典音樂中功能組不熟悉的話,很容易把自己繞昏。
還有重下屬啊,藍調三音五音,土豆演奏法,布魯斯和聲進行等等,沒古典的功能組概念基礎去理解這些會有點慢。
3、調式
五聲調式、中古調式在爵士和聲中的運用,如果沒古典的基礎,還真會有點吃力的說。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哪個都可以,能兼顧最好。它們都是音樂的方法,真正用的時候沒必要非得分清某個技巧到底屬于古典還是爵士,很多時候都能說通。音樂真正聽的是一個一個聲音,而不是哪個音樂理論。古典和聲是基礎,但形成早所以有歷史包袱,容易學成教條。爵士理論起點高,更靈活更現代,但入門比古典難,容易出現基礎不牢、眼高手低的問題。
這倆主要是思路不一樣。古典和聲的學習過程偏向“botton-up”,如果你喜歡從最基礎開始一點點學,逐漸養成良好習慣、搭建知識體系,那么可以學古典和聲。爵士和聲相反,是“top-down”的過程,更能滿足現代人的求知欲和急于求成的心理。如果你想一上來就接觸各種技巧變化,之后慢慢磨練完善,那就去學爵士和聲。這倆一個從山腳下一步步往上爬,另一個坐纜車先到山頂一覽眾山小,然后再往下走,其實都能把山玩遍。所以它們表面上分成兩派,學到最后其實是相通的,有點像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思維形式不一樣,但最后殊途同歸,互相等價,沒必要分那么清楚。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樂理鋼琴和聲音樂史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樂理鋼琴和聲音樂史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