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鋼琴之王音樂賞析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鋼琴之王音樂賞析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1984年推出的《愛的根源》這張專輯,可以說是譚詠麟最經典的一張專輯,以它為標志,香港樂壇進入了——譚張梅為代表的黃金時代。盡管這張專輯以改編歌為主,但在此之前,香港樂壇是以許冠杰,關正杰等為代表,以小市民文化,武俠文化為內容的音樂風格,隨著香港經濟的崛起,這種風格已經漸漸落后于時代,這是這張專輯給予香港樂壇最明確的信號。
“隕石旁的天際,是我的家園……”《愛的根源》至今被認為是譚校長的代表作之一。
在這本專輯里,《愛在深秋》《捕風的漢子》都是耳熟能詳的曲目。其中《愛的根源》是原創曲目(曲:陳斐立,詞:林敏驄,編:雷頌德),也是譚詠麟的經典金曲。直到今天,筆者到KTV也是必點。這首歌旋律深沉,有一種萬籟俱寂、獨自冥想的意境。
2004年,香港唱作人周啟生在紅館舉行一場善學慈善演唱會,在介紹自己作品時,他更表示自己寫了5首歌給譚詠麟,當中有一首是《愛的根源》,不過當日的作曲人并不是寫其名字,但他又強調不是要揭露什么,而是想找回遺失了20多年的“親生仔”。至于在慶功宴上被記者問及《愛的根源》作曲人是陳斐立,但現在他卻爆其實是他所寫,此事譚詠麟又是否知道?他稱當日也有好多人知道此事,他強調不想把此變成是非,也不是覺被屈,亦沒有后悔幫朋友,只想搞清事實而已。這一說頓時掀起軒然大波。那么,《愛的根源》究竟是不是周啟生的作品?
筆者讀大學時,聽的就是這本帶子。
周啟生對于很多朋友可能比較陌生。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他以一首《天長地久》被內地聽眾熟悉。筆者當時讀大一,一次在猜同班女生的“偶像”時,數出20多位香港藝人,還是沒有猜中,最后公布就是周啟生。當時周啟生除了二三本磁帶,他的歌多是自創自編自唱,粵語發音有些奇特,咬字音比較澀,給人香港某一隅的口音的感覺。曲子電子感很強,有些灰色,融入了西方元素,總體調子低沉,詞的質量不及達明一派。個人比較喜歡他的《天長地久》《離鄉別井》《淺草妖姬》《天使魔鬼混合體》。
周啟生與許冠杰。
周啟生屬于“幕后英雄”,在圈中地位很高,但樂迷知道他的人卻很少——他是香港樂壇教父顧嘉輝的入室弟子,16歲師從顧嘉輝在TVB寫歌、19歲擔任林子祥首張華語唱片監制、21歲成為亞洲電視首任音樂總監、25歲升格為許冠杰“相識廿載”紀念演唱會的音樂指揮……,他從小練習鋼琴和小提琴,被稱為“亞洲鋼琴之王”。周啟生有不少自創歌曲,但更多的時候是編曲人,陳百強、太極樂隊、李克勤等都演唱過他的諸多曲目。
經歷時間的滄桑,如今的周啟生已是56歲。
說實話,從筆者所聽到的周啟生的主要作品來看,《愛的根源》很難與哪一首風格搭邊。1984年,周啟生的音樂創作剛剛起步,也不難排除創作風格的轉換。周啟生在回憶當年的情景時是這么說的:當時我在聽一首外文歌《T ouch M e In T he M orning》,有了《愛的根源》的創作靈感,然后有點技癢,在電話里彈給某位朋友聽,不知是被對方錄下來了還是怎樣,就變成了他的作品,誰唱這首歌都要交版稅給他。我從來沒有正式采取任何法律行動,大家都心知肚明,那個人后來去了溫哥華,不敢回香港。一個說了謊的人是不會認罪的,只會說更大的謊來掩蓋。我不是計較那幾百萬元的版權收益,拿回一個公道就算了。另外,周啟生也說了,之前他們是朋友,不會因為一首歌而把朋友告上法庭,就當做是幫助朋友。自己創作的東西,只要得到別人認可就夠了,作為音樂家,音樂真的比金錢重要。也有記者問及譚詠麟,譚校長畢竟只是演繹之人,幕后情況不清楚,也只能囫圇吞棗一下,把責任推給寶麗金。
周啟生與李克勤、葉世榮是圈內好友。一直以來,他和Beyond關系密切,曾做客TVB訪談節目時說,每年做夢都會夢到黃家駒。
《愛的根源》的曲為陳斐立,百度了一下,陳斐立這個人像是消失了一樣,沒有絲毫蹤跡,也僅僅停留在這首歌。周啟生為人十分低調,除了跟李克勤、葉世榮等幾個老友交往,二三十年里很少聽到他的消息。能夠在公開場合說出這些,是需要底氣和誠信的。再就是,周啟生對于音樂的態度一直很鮮明,他有一首歌叫《天使魔鬼混合體》,當年本來是寫給張國榮的,機緣巧合之下錯失良機。“當時我趕著錄制第二張大碟,歌已經寫好,但唱片公司有人讓我不要給哥哥唱,自己留著唱———我想跟現在的年輕人分享這個故事,如果是現在的我,會把事情處理得更好,先讓哥哥唱,然后自己再錄一個不同風格的版本,令這首歌更強、更多人喜歡?!睆闹軉⑸哪芰εc為人看,我寧愿相信《愛的根源》是的他的作品。然而,時間已經過去了33年,正如周啟生自己所說,一切都已經不重要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鋼琴之王音樂賞析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鋼琴之王音樂賞析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