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純音樂作家鋼琴簡譜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純音樂作家鋼琴簡譜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愛樂》雜志邀請一閃一閃作答。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音樂的歷史也是源遠流長,而音樂從人類的勞動、自然以及情感表達等方面不斷與我們的祖先產生共鳴,流淌出美妙動人的音樂旋律,那么我們的祖先是如何把流淌的旋律書寫記錄下來,并且流傳后人呢?
眾所周知,我們的音樂有兩個不可或缺的元素,就是音高和節奏。
在最早的樂譜中,在上古時期,人們與音樂之間的聯系大多是與勞動或者祭祀有關,樂器也是簡單的打擊樂器,如《禮記?投壺》中所記載用來表示擊鼓的節奏符號:圓圈、圓點、方框。那時的音樂是沒有音高的。
音樂和樂器不斷發展,開始有了文字譜,音樂有了音高和節奏。文字譜就是用漢字來記錄哪個音在哪一根琴弦上和在琴弦上具體什么位置,唐人曹柔將文字譜發展成為采用象形字的筆畫,拼成符號,創造了減字譜。
到了唐代時,出現了“燕樂半字譜”,有弦索譜系統和管色譜系統兩個分支,前者以唐琵琶譜和五弦琵琶譜為主體,后者是宋代俗字譜的前身。
宋代時,出現了大量的詞曲作家,那時懂得音樂的詞人開始創作自己的詞牌曲調,公尺譜是我國古代應用最廣的唱名譜,有“固定唱名法”和“首調唱名法”兩種,宋元以后,我國流傳下來的大部分樂譜都是用較完善的公尺譜記寫。
清末光緒年間,簡譜經日本傳入我國,公尺譜逐漸被替代。
現如今,古老的記譜方式已經退下舞臺,但其承載著我國古代音樂的記譜方式一直具有重要意義,是我們中國文化的藝術瑰寶。
古人用好多種記譜法,“宮商字譜”“律呂字譜”,后面有“半字譜”(有點像現在的日文,我懷疑日本人當年把這些字去形成了現在的文字?。┖竺孢€有“工尺譜”但是都很麻煩,現在的五線譜是最方便的。
歌名:夢田,歌曲原唱:齊豫,潘越云 詞:三毛,曲:翁孝良 每個人心里一畝一畝田,每個人心里一個一個夢一顆呀一顆種子,是我心里的一畝田每個人心里一畝一畝田,每個人心里一個一個夢一顆呀一顆種子,是我心里的一畝田用它來種什么,用它來種什么種桃種李種春風,開盡梨花春又來啊...用它來種什么,用它來種什么種桃種李種春風,開盡梨花春又來那是我心里一畝 一畝田,那是我心里一個不醒的夢擴展資料:《夢田》是臺灣歌手齊豫與潘越云演唱的一首歌曲,三毛作詞,翁孝良作曲,收錄于1985年滾石唱片發行的《回聲-三毛作品第15號》專輯中。歌曲背景這張專輯是作家三毛的半生故事,由她親筆寫下的11首歌詞,串聯成一張完整的音樂傳記。這張專輯的一大特色是齊豫與潘越云宛若天籟般的歌聲的珠聯璧合。由李泰祥、陳志遠、陳揚、李宗盛等七位作曲高手所譜寫的歌曲,在齊、潘二人的歌聲里以不同的曲式唱法,詮釋出三毛在人生不同時期、不同際遇之下的不同心境,再經由三毛本人的旁白貫穿,從而成為一張有著內質統一、敘述豐富的動人故事的唱片,被稱之為“傳記音樂”。
說書法和音樂非常相似,除了都需要大腦的創造,和手上的技巧來完成外;還有,就是二者在表現手法上,都運用節奏,韻律等,來表達情緒和情感。
它們雖然沒有具體的形象,像舞蹈和繪畫那樣,卻也能喚起創作者和欣賞者的美感,使其產生共鳴。就是說,二者在藝術的“抽象性”方面較為一致。
不同的是,書法,稱之為視覺藝術;音樂,稱之為聽覺藝術。感受藝術的器官不同,自然運用的表現媒介不同。
書法是通過運用手上的毛筆,來控制掌握落筆的輕重;運筆的急緩;收筆的頓放等不同手法,以及墨色的濃淡、深淺等諸多因素來完成一件藝術作品的。
音樂是通過手上的樂器,彈奏力度的輕重,速度的快慢,來表現曲調高低,節奏快慢等等……
我對二者的理解是,之所以說書法和音樂非常相似,主要是指書法的線條,尤其是指行、草書體。
發展到今天的行書、草書,它們的欣賞功能,已經遠遠大于它的使用功能,即傳播閱讀信息,這一使用功能。
把書法納入藝術領域,就是強調它的欣賞性。當然,內容要有,但是要取決于它的形式。或者說,形式要與內容相一致。
總之,書法和音樂非常相似,就在于書法的線條和音樂的曲調,有著共同的節奏和韻律表現。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純音樂作家鋼琴簡譜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純音樂作家鋼琴簡譜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