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鋼琴曲音樂中幾種音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鋼琴曲音樂中幾種音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十二音律的本質是頻率中的基頻和諧頻的關系,用數學表達就是,所有能形成和弦的音律都有最小公約數關系,八度音程都是整倍數關系。沒有最小公約數的頻率組合不會形成好聽的音樂。因此,古今中外人類聽覺的物理基礎是一樣的,認識規律也不會有差異。
十二律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和古希臘時期就有人提出來過,但十二平均律(需要嚴格計算出相等的音高)的發明者則是明朝音樂學者朱載堉。不過,中國古代音樂主要采用的還是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也就是簡譜里的1 2 3 5 6五個音,沒有半音。西方音樂家最終將十二平均律發揚光大,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具有劃時代意義,對于十二平均律在西方音樂中的普及應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很難說東西方音樂中都出現了十二律,僅僅是一種巧合還是說文明交流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十二律或者說更科學的十二平均律,是符合音樂的發展規律的,它讓音樂創作變得更加科學,更加嚴謹,同時也符合人耳的聆聽習慣 。
自從開始玩悟空問答,真的碰到了很多諸如此類有趣的問題。
首先,24個大小調都是不同的,它一定有它存在的意義;其次,認為演奏黑鍵是在刁難自己這個想法也是很有意思。要想彈好琴,技術是第一步,黑鍵上的技術更是關鍵,如果樓主你并沒有想要提升自己的彈琴水平,那你當然可以不用去“刁難”你自己,你就用C大調來彈就好了。
另外,24個大小調的調性色彩是完全不同的,給人的聽覺感受也是不盡相同,有許多人都特意寫論文研究這個問題,還有些人提出了不同顏色與調性的對應原則并列舉出來,如果感興趣也可以上網查詢了解。
一般來說,大調普遍都更偏明朗一點,而小調更暗沉陰柔一點,同一首曲子用不同調性演奏出來的感覺是不同的,有時候連風格都會有改變,這就是為什么作曲家要選擇不同的調性來作曲。
比如說有些人覺得C大調是干凈且純潔的,與之相對應的它的小調a小調,則更傾向于有點憂傷與傷感;再比如有些人覺得F大調是明朗溫暖的,反之f小調則是略帶傷感寂寞的。
因此,C大調無法表示所有音符(這就變首調概念了),不同調性的出現就是為了表現不同的音樂魅力與音樂情感。
1、與作曲家想讓曲子呈現的音響效果有關,用不同的調作曲,會獲得不同的效果從而更接近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思想。即便同樣是C調,上下幾個八度也會獲得不同的音響效果。
2、如果練習鋼琴,就要將每個調的音階都練得同樣熟練,有無黑鍵都一樣。
3、如果實在想偷懶,建議彈電鋼琴,可以用按鍵升降調,永遠只用c調!
原因非常簡單。因為不同調所對應的音域不同,在鋼琴師呈現出來就是彈奏區域的不同。而對于鋼琴來說,不同區域的鍵不僅音高不同,其音色也是有各自的特點。有的清脆,有的渾厚。這就類似于人聲一樣。有男女之分,也有高、中、低音之分。各自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視其所要表達的內容而定。
多數人對音程比較敏感,有少部分人對音高敏感(比如我兒子3歲,歌曲降半調,他都得會說,我要原來那個音樂),還有少部分人啥都不敏感(五音不全)。 所以 換調對多數人來說都是沒問題的,但對少部分人是有差異的。
對于每一種樂器,作曲家都要考慮其音域,鋼琴也不例外。在鋼琴的音域范圍內,需要選擇不同音區來表現不同的音樂形象,如低音區表現猛獸高音區表現飛禽。如果是協奏曲,還要考慮到其它樂器的音域。其實,如果是單純的鋼琴作品,升高一個調或者降低一個調未必有什么影響,你能聽出來區別?
如果是這曲子是給歌唱家要唱的話,要看歌唱家的音域,還有歌曲的風格,如果是男高音一般來說調越高肯定越難唱更考驗唱功。男中音你讓他唱很高的音聲嘶力竭聽著也很難受,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鋼琴曲音樂中幾種音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鋼琴曲音樂中幾種音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