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鋼琴音樂怎么欣賞別人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鋼琴音樂怎么欣賞別人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問的有些想笑,哈哈。看到俗人的時候笑出了聲。
兄弟,你認為鋼琴曲很高雅嘛?可千萬別這么想啊。很多時候古典音樂就是因為這樣子才。。。平均教育程度而言,肯定是現在高于過去,而古典音樂的實質是過去很多的流行音樂,到了今天變成了所謂古典罷了。很多音樂家的作品都是宴會時拿來伴奏的。大家大吃大喝,然后耳邊響著的玩意兒。也有很多就是路邊一個要飯的小提琴手在街頭巷尾拉的玩意兒。那么既然有現在高于過去的平均教育程度。過去能被廣泛的理解并欣賞的作品,現在欣賞也根本就不會有多困難。這個道理很像“凡飲水處皆能歌柳詞”,柳詞高雅不高雅呢?所以說很多時候這就是時間的相對性造成的一種錯覺。其實只要去聽就行了。覺得好聽就多聽。不論你聽哪種音樂都是這樣的。愿你的生活因為音樂而多姿多彩。
在藝術面前,沒有雅人和俗人之分。以音樂為例,你只要喜歡聽就是了,不一定非要說出個子午卯酉。“俗人”在進入音樂的世界里以后也就不俗了。
作曲家在創作一首樂曲時,盡管有其當時的創作背景,但作為后來的欣賞者完全可以根據自己此時此刻的心態、此時此刻的背景、此時此刻的理解來欣賞,而不必非要追思作曲家當時的心境,所以說對于音樂只有欣賞,沒有如何欣賞。
展開來討論一下,貝多芬那種不向命運低頭和奮勇抗爭的精神,在他的作品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同樣,舒伯特那種激情似火,但在現實世界里得不到理解的孤寂也在他的旋律中時隱時現。是的,他們的作品似乎都好理解,但對于莫扎特的作品,我真的感到有些疑惑,我甚至懷疑他的作品就是來自于上蒼的旋律,一種我們人類說不清道不明,但卻十分動聽的“純音樂”......。對于莫扎特的作品,你除了欣賞還能怎樣?
如果說到鋼琴曲,我覺得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去欣賞:一是旋律之美,這里面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理查德.克萊德曼的作品,他的作品簡潔、流暢、動聽,也易于理解。二是演奏家的技巧之美,我們經常能夠從郎朗和李云迪這些大師在演奏肖邦和李斯特的作品時感受到這種技巧之美。
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是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管弦樂作品。創作于1874至1875年,它是最為被廣大樂迷熟悉,最為熟悉的鋼琴協奏曲,也是很多演奏家的保留曲目。所有的演奏家都以完美演繹它為榮。整部作品氣勢恢宏,有濃重俄國風格。
樂章
由鋼琴彈奏的第一鋼琴協奏曲樂譜。本樂曲共分為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 極莊嚴而從容的小快板。降B小調,在4把圓號演奏的降B小調引子后,大提琴與第一小提琴主奏降D大調主題,鋼琴以華彩發展,這個主題據說是柴科夫斯基在卡緬科集市上,從一個盲乞那里采集到的歌曲旋律。第二主題以降A大調先出現于單簧管,鋼琴加以反復。在發展部,第一主題糾纏上新音型,以鋼琴為主形成變化。主題深情、真摯,如夢般甜美。
第二樂章, 樸素的小行板,降D大調,三段體。行板主題為牧歌風格,先由長笛獨奏,再以鋼琴接替,然后交給大提琴、雙簧管。中段速度為最急板,變成匆忙的隨想曲。第三段再由鋼琴以獨奏行板主題,加上顫音與音型裝飾變奏。是柴可夫斯基最優美的抒情篇章之一。
第三樂章,熱情如火的快板,降B小調,回旋曲式,在4小節引子后,鋼琴主奏開始回旋主題,接著小提琴以降D大調用八度奏莊重抒情的對比主題,兩個主題的糾纏發展形成高潮。終結部以降B大調形成輝煌的結尾。主部主題是烏克蘭歌舞曲《億萬卡,快來唱春歌》,音樂表現春天來了,農時即將開始的歡快、奔放的情緒,副主部是十分抒情優美的同時也充滿生機,音樂洋溢著青春和難以抑制的內心喜悅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鋼琴音樂怎么欣賞別人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鋼琴音樂怎么欣賞別人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