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抽象音樂藝術鋼琴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抽象音樂藝術鋼琴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手型,對于初學的孩子,還是比較重要的。我是一名多年經驗的鋼琴老師,教學中也糾結過很多問題,關于“手型”的問題,分享幾個小建議:
1.手型在“初學”時要特別強調
再強調一次,手型的重要性,主要是針對“初學的孩子”。如果已經有了一定基礎,就不要再單純強調手型了。
2.“手型”絕不是單純擺出來的
最開始讓孩子擺擺手型,其實,主要是想讓孩子感受關節受力的問題。你跟你一個幾歲的孩子談關節受力太過于抽象,還不如先告訴他小手要擺擺好。
如果是斷奏教學入門的話,基本老師都會要求孩子每彈好一個音都要把手型擺好,道理同上。除了更好的感覺關節受力,停下來擺手型的同時,還能更好的讓手指、手腕、甚至整個人都放松下來。
3.鋼琴學久了,可能“手型”自己就沒了
一開始要求孩子小手擺好,感受關節受力。學的久了,這種漂亮的手型,其實是會消失的。當速度上來的時候,手指要快速運動,即沒時間也沒必要再去擺手型。還有跨度會慢慢加大,比如彈8度,手就是趴下來的,這個時候還一定要講手型嗎?
4.學鋼琴首先強調手指彈奏、然后是感受音樂
缺一不可,但是對于初學著,必須先強調技巧和彈奏問題,因為最開始,他不可能不會“一心二用”,如果把注意力放在感受音樂上,就會忽略了手??梢?,等手上的技巧慢慢成熟就必須去感受音樂,要不然學鋼琴也就沒意義了。
不足之處,還望見諒,也歡迎私信溝通。
需要《成都》《起風了》《南山南》等海量曲譜,請私信【001-003】
需要優美鋼琴音頻匯總,請私信【鋼琴曲】
這個還用說嗎?彈琴要用到手指、手掌、手臂還有整個身體的骨骼和肌肉,涉及到生理學、運動學、力學好多原理,正確的手型是很好的運用這些原理的基礎。開始學琴首先要學習掌握正確的手型,切不可被成名的鋼琴大家的不正確的手型所誤導,認為什么手型,什么姿勢彈琴都行。
彈琴首先注意坐姿,坐在琴凳的前一半的地方,腳踏實地,夠不著地的小朋友腳下要墊一點東西,上半身坐直,稍微前傾一點兒;大臂自然放下,小臂放平,小臂不能放平的有可能是凳子高度不合適,要調整一下凳子的高度,特別注意手腕處要自然放平;手掌放松自然拱起,成半握球姿勢,掌關節和指關節略鼓起,不能塌陷,大拇指用指尖下側面觸鍵,其它四指用指尖觸鍵,小指指尖往里略斜一點。總之,放松自然的手型(比如睡覺時手的姿勢)就是最后的手型。
祝所有學彈鋼琴的人都有一個好的手型,都能用好的姿勢演奏出最優美動聽的樂曲!
首先你要搞明白一點的就是,什么才是正確的手型,有沒有統一的手型標準。
在鋼琴教學中,你會發現學生的手真的是千奇百怪。在鋼琴演奏中,各個演奏家的手型也是大不相同,最出名的就屬霍洛維茲的手型了,整個手掌都是放在鋼琴上,而且使用指腹觸鍵,但這也不影響霍老子子成為世界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
從以上可以看出,手型這東西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要求,都是根據彈琴者自身手部條件決定的。歸根到底,鋼琴是聲音的藝術,你的手指只要能彈出對的音色,其實手部形狀并不太重要,不然霍爺的手型絕大部分鋼琴學生都適應不了,但是你能說霍老爺子的手型是錯誤的嗎?
所以,觸鍵方式才是最重要的,你的觸鍵方式決定了你是否能彈出合適的音色來演奏出各個時期不同的音樂風格。不管是用指尖觸鍵也好,指腹觸鍵也好,我們觀察鋼琴演奏家在演奏鋼琴的過程中,有很多東西都是一樣的,第一個就是要保證手部的舒展,鋼琴演奏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所以對于手來說,也要做到舒展自然,不能拘謹,不然會影響技術的發揮。第二就是從肩膀到指尖的通道,也就是整個手臂要保正絕對的暢通,使得力量能夠很好的傳送,這也就是學鋼琴老師經常說的手部放松,指關節站立的原因,不然會影響音色和快速跑動時的流暢程度。
所以手型這個東西它只是為音色服務的,能否演奏出合格的音色才是最重要的??梢赃@樣說,能彈出好的音色你的手絕對不會難看到哪里去,你的手型好看卻不一定能演奏出好的音色,所以,在鋼琴學習中或者教學中,師生應該明白技術練習的目的是什么,要達到效果是什么,不能按照教材盲目的練習,雖然這樣也會得到一定的效果,但付出的時間太多了。
對于初學者,特別是對于五歲左右的孩子來說,手型并不應該成為教學的重點。
原因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手的支撐力因為發育問題本來就是不夠的!如果老師過于強調手型,而不注重音樂性,孩子會對音樂產生厭倦情緒,這就是嚴重的本末倒置。
★我就見過鋼琴老師,天天和孩子強調手型,甚至拿戒尺去打孩子,家長也是如此,非要把孩子的手撐起來,像雞爪一樣的去彈琴,過分的緊張度,造成了手指乃至整個手臂的僵硬的,這本就犯了彈鋼琴的大忌。
其實最新的鋼琴教學理論,并不要求手指的過分站立。
周廣仁教授為此也專門發表過文章。
許多老師不能與時俱進,采用老的觀念,拼命強調手指,拼命針對手指機能去訓練,去拔高,成人本可以輕松做到的事情,非要讓孩子去做,這是非常不合理的!
其背后的動因很簡單,只要孩子手指機能超常拔高,那么孩子就會顯得非常的神童,這樣就會非常早的出成績,老師自然也可以獲益匪淺。但這樣的訓練過程會讓孩子仇恨鋼琴的,稍大一點他就永遠不想碰了。
▲我的觀點是,對于手型,可以反復提示,加強孩子對這方面的意識,但是不要過分強求,隨著孩子手指機能的逐漸發育完整,手型撐起來這件事其實是非常容易做到的!
說句不怕得罪人的話,本人對強調手型為第一要務的教師,深惡痛絕!
謝謝閱讀,歡迎關注、轉發。
大家好,我是一位琴童的媽媽,我的兒子學琴一年了,我也來談談我的看法。
我認為學鋼琴的任何階段,手型都是重要的,與其說“手型”,不如更加準確的說一種演奏方法,而且演奏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是要為樂曲服務的,為表現音樂本身服務的。
孩子們啟蒙階段學琴,老師教的第一個手型,會采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叫做“手里握著一個雞蛋”,要求小手的三關節拱起來,要空,感覺像握了一個雞蛋,手腕要放松,不能折指。這是啟蒙階段的基本要求。
為什么老師要強調這樣的手型呢?因為孩子剛剛接觸鋼琴,手指沒有力量,所以先要學會讓手指在琴鍵上站穩,和指尖觸鍵。這個要求不是很容易做到,需要耐心和長時間的練習。這種手型彈奏出的音色相對來說比較硬,干澀,對于訓練手指的力量和獨立性有很好的幫助。
等孩子學了一段時間以后,開始學習連奏的時候,這種手型就需要改變了,就要學習用指腹觸鍵,去彈出更加歌唱性的連奏的感覺了。
我只是給大家舉了兩個例子,說明手型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不是一成不變的。實際上,不同的手型對應著不同的演奏方法。
我在學習中國鋼琴教育家周廣仁先生的《鋼琴藝術教育》時,受益匪淺。她在書中反復強調,手型是要為音樂本身服務的,不是說高抬指,彈得快、彈得響就是彈得好,而是要學會放松,從肩-手臂-手腕-手指這一條線下來,是貫通的感受,要善于放松,借助重量練習。僵化的手指只會彈出干硬的音色,而真正放松下來去演奏,才能更好的展現樂曲本身的含義。
我對于周先生的理論非常贊同。在我兒子學琴的時候,起步階段他才4歲8個月,我發現他的小手力量不夠,每次彈的時候都要借助手腕的上下彈動才能達到老師對于音量的要求。但是老師最初就是要訓練手指力量,是不希望你借助手腕的力量的,所以我們費了很多力氣去達到老師的要求。
學了一段時間后開始學連奏,小手可以用指尖觸鍵,也學會了用指尖下面一點的肉墊觸鍵,兩種方法發出的音色是不一樣的,要為不同感覺的音樂服務。
比如《保衛黃河》,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樂曲,結尾的時候尤其要突出力量感,所以,用手臂帶動手腕、手指,用指尖去彈奏,才能達到力量的效果。而《瀏陽河》是優美的,富有韻律感的,就不能用指尖去發大力彈奏。
所以說,手型在任何階段都重要,但是,絕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為音樂本身服務的。要搞清楚老師教的每一個手型是什么用意,而不能僵化的認為只有一種手型。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抽象音樂藝術鋼琴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抽象音樂藝術鋼琴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