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傳承譜子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傳承譜子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樂譜的價值之于音樂,猶如古籍的價值之于歷史。它把轉瞬即逝的古調以某種特殊的方式刻寫下來,使后人得以部分地恢復原曲,“舊調重彈”。音樂史與其他學科史的區別,正在于它有聲響,而大量的古譜就是它的依據。如同文字的發明一樣,把高、低、長、短不同的樂音記錄下來的樂譜的發明與完善,經過了漫長的過程。
中文名
古代樂譜
現存最早
《碣石調·幽蘭》
代表
減字譜、工尺譜
功能
記錄引號和節奏
上古音樂以打擊樂器為主體。因此,擊重節律的鼓點便成為中國樂譜最早的使者?!抖Y記[1] ·投壺》載有魯、薛兩國射禮時鼓的節奏譜:一種符號繪作圓圈,一種符號繪作方框。它們無疑就是兩種鼓形的象形摹畫。一般來說,無論何種譜式,都應具備兩種功能,一是記音高,二是記節奏。中國早期的大多數譜式都沿用了以圓圈或圓點、方框“點拍”的方式。
現存歷史上第一次記下音高的樂譜是唐人手抄本古琴譜《碣石調·幽蘭》。該譜前“序言”說,《幽蘭》是六朝丘明(493一590)所傳。實際上,它是一首用4954個漢字詳細記錄了每個音在古琴上屬第幾根弦,什么位置,用什么彈奏法的文字諸。由文字譜發展成為采用文字中各種象形性的筆畫,拼成符號,并作為右手音位與彈法的減字譜,是依據樂器產生的記譜法(如:謦,即右手中指勾第一弦,左手中指按一弦七徵)。唐人曹柔創作此法,晚唐陳康士、陳拙依此譜式整理了大量琴譜傳世。宋元時期,不少琴家進一步完善。
唐代的“燕樂半字譜”也是以樂器音位和手法為基礎的譜式[2] 。“燕樂半字譜”又分為弦索譜和管色譜,在敦煌發現的唐琵琶譜,記錄了四根弦上每個指位的符號,如果定弦可以確定,便可以基本恢復原來的曲調。這份珍貴的《敦煌曲譜》寫于后唐明宗長興四年(933)[3] 。而在日本發現的《天平琵琶譜》。抄寫年代則在唐玄宗天寶六載(747)。唐代詩人白居易寫下《代琵琶弟子謝女師曹供奉寄新調弄譜》一詩:“琵琶師在九重城,忽得書來喜且驚,一紙展開非舊譜,四弦翻出是新聲?!笨梢娞瞥瘯r燕樂半字譜確很流行了
后弦《西廂》《昆明湖》《橋段》《九公主》《唐宋元明清》《海口》
胡彥斌《訣別詩》《紅顏》《月光》
伊能靜《念奴嬌》
南拳媽媽《牡丹江》
王力宏《在梅邊》《花田錯》
陶喆《susan說》
tank《三國戀》
魏晨《少年游》
黃閱《折子戲》
周杰倫《千里之外》《青花瓷》《發如雪》《菊花臺》《蘭亭序》《東風破》
薛之謙《釵頭鳳》
林俊杰《醉赤壁》《曹操》
小村《桃花開》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傳承譜子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傳承譜子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