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蘭亭序鋼琴音樂會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蘭亭序鋼琴音樂會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董其昌的行草書法作品中,透露出虛靈清遠的意境。他平時臨帖不像原帖,創作時意境高遠,有哪些書法藝術主張?運用的什么創作方法?受其影響,學習董其昌書法的清代書法家查士標又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一、他學習書法強調"頓悟″,"頓悟″不是天生的,靠平時學習的積累,到了一定的量,才會產生"頓悟″,才會產生靈感。
(董其昌行書東方朔答客難)
二、他強調"熟后生″,他主張字要熟后生。創作作品時在意境和風格方面是"生面孔″,有獨特之處。
(董其昌行書東方朔答客難)
三、主張作品有淡雅虛靈之韻,如茉莉花茶似的,散發出淡淡清香。有文人雅士的儒雅氣質。
(董其昌行書東方朔答客難)
四、在創作書法作品時強調"我神"。不受古帖束縛,有自己的面貌。他說:"蓋書家妙在能合,神在能離。″和古帖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狀態,既有古"意″,又有己"意″。
(董其昌行書東方朔答客難)
五、他臨帖不像,作了夸張變形處理,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審美意識,比如他臨古拙疑重的刻帖,結構大體相似,改變線條的質感為流暢酒脫型的。在章法較疏朗。風格和原帖大不相同。比如他臨顏真卿《爭座位帖》就是用的這種方法,將王羲之的筆法和顏真卿的結構骨架融合自然和諧。下面把顏真卿《爭座位帖》和董其昌的臨帖圖片放在一起,供大家分析比較。
(顏真卿爭座位帖)
(董其昌臨的爭座位帖)
(董其昌行書東方朔答客難)
六、董其昌學古帖喜用背臨大印象、大感覺的方法。只求大的印象相似。這是舍次求主,抓重點的學習方法。
(董其昌行書東方朔答客難)
七、用另一種帖的筆意來臨所臨之帖,使其有新的內涵。
明代有人說他是明朝的米芾。有王羲之的法度意蘊,兼有懷素的細勁。清代陳奕喜評:"董字如月下美人折名花,虛無綽約,在不即不離處會心,自是天授聰明姿色。凡俗若欲以意態擬之,不向古人規矩中求真見,其不知董也。"
清初書法家查士標,書法學董其昌。風格俊逸蕭散。藝舟雙揖書中評價他的行書為佳品上。
查士標行草《詩冊》欣賞:
董其昌山水畫欣賞
意境是什么?是比較虛頭巴腦,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有形的筆法和結構說不出個究竟,所以就以意境非常之高來比喻,更是空中樓閣,海市蜃樓般的虛幻,你看不見摸不著,想吹多高就有多高。
不能不承認,"時勢造英雄"。任何人的成名,都是天時地利人和各種因素綜合起來的結果。
具體到題主所說的董其昌也不例外,董香光真如他的名字一般,吉光高照,命要比其他比他寫的好的書法家好的多,
生活在明萬歷年間的董其昌,正真讓他發達起來的卻是300年后的清康熙,乾隆皇帝時期。
因為他的書法得到了主流的推崇備至,也就是當時的清代皇帝康熙,乾隆酷愛他的書法,有了絕對至高權力,話語權者的鼎立推舉,說什么都是叫好聲一片。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那句話"說你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行也不行" 。
在我國書法史這些例子忒多了,比如書圣王羲之,寫得好無可挑剔和爭議,可那時代寫得好多了去了,連王羲之都承認“吾書比之鐘張,鐘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書譜》大致意思就是說張芝的字要比他王羲之好。
為何偏偏歷史選擇了王羲之?
因為生活在魏晉時期的王羲之,也是在幾百年后,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欣賞,酷愛王羲之書法,達到癡迷程度,甚至不擇手段竊得《蘭亭序》,臨死立遺囑要把《蘭亭序》一起入葬到墓中,正是因為唐太宗的大力贊賞,當時官員晉升,"公務員"考試,會不會寫二王書法,寫的如何,也成為"職稱評審"的關鍵因素。
好在王羲之確實無愧于"書圣",對得起歷代皇帝對他的贊賞,
也就是說人好,字好,無可挑剔,內外兼修,這樣就名副其實的成為萬世楷模。
然而對比董其昌就有些尷尬,為什么?因為康熙皇帝喜歡也推崇他的書法,但其書法確實是毀譽參半,比如好的說空靈,秀雅,意境高,也有還有貶損他的字體偏狹,拘謹不大氣,總之,并沒有得到人們共同認可 。
而且,我們知道王羲之是從小到大一直寫的好,所謂"一路紅",
而董其昌是半路出家,他的字在考鄉試時,正是因為字寫的比較差導致屈居第二名。
16歲時,董參加松江府鄉試,縣官衷貞吉看過董其昌的考卷,因對書法字體印象極差,把董其昌從第一名去掉 放到了第二名。從此董其昌深受刺激,開始勤奮練字。 才有了后來的成就,
但一個人即使成為書法大家,寫得再好 ,還是會有最初丑字的印記影子,這一點上說,董其昌的字并沒有說的那么好。
但是皇帝喜歡,那怎么辦?于是文人學士就會為了滿足皇帝癖好,找各種理由來,形容董其昌的好,于是就想出了開頭所說,看不見摸不著的"意境高"來形容,
當然也要辯證看待董其昌的書法,是有其過人之處……他筆法的飄逸,圓滑,還有柔軟,在另外一些愛好者審美標準上, 又被認為是空靈,俊逸的極致,有書卷氣,所以有人叫好 也有人貶低,書法既然是藝術就需要提倡藝術特色的多樣性,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百花齊放。
因為什么?因為董其昌的書法功底不夠,因為董其昌的筆力弱,所以臨帖不像!
誰說董其昌意境高?書法不高談意境不可恥嗎?我認為很可恥!就像畫中國畫線條質量不高,就像彈鋼琴音程都弄不準一樣。
董其昌是書法界嚴重被高估的人,有點像現在的丑書大家,基本功不成,臨帖差勁,然后被吹捧,董其昌就像這些人的鼻祖!
中國畫追求意境,神似,意到形具。臨摹不是復制,是臨原作意境,并不在意形似。董其昌是明代書畫大家,也是我國書畫史是一位有較大影響力的人物。他臨摹誰的作品,本身是共贏的美事。近代大家張大千臨摹五代大家董源的作品(原作和臨作有很大差異,許多藏家愿出高于原作的價位)。由此可以看出,像董其、張大千這樣的藝術家,與其說他們臨摹,不如說是對原作再創作,再升華,這些臨作同樣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董其昌臨帖不像,意境卻非常的高。這是怎么回事?為了讓學習書法的朋友走出誤區,不為“意境”所迷惑,下面我就來給大家談一談書法中“意境”是怎樣產生的。
(董其昌臨鐘繇書法)
為什么董其昌臨的一點不像卻還非常有意境,我們臨不像卻要被人噴?我們不是在追求意境嗎?是不是很糾結?人家操筆借墨,抵押鋒芒,彪煥彰炳,形體抑揚,芬葩連屬。或行或止,若往若來,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捭闔,陰陽交錯。他的這些意境從哪里來的?苦練出來的。練什么?練形質。形質不立,神將安附?
(董其昌臨王羲之書法)
董其昌是繼趙孟頫之后,中國書法史上的最后一位大家。他年輕時在科考的時候,因為字寫不好而成績不理想,從此以后發憤練習,學遍晉唐名家。其秀逸妍麗,不減文敏。我們現在看到的他臨的古人法帖,是在他自己的書風已經完全成熟以后的臨作。他臨寫不是以要學習古人的形體和筆法去臨。他是按著自己的套路去寫。體現出來的,就是他自己的神韻。
(董其昌臨顏真卿書法)
我們臨帖,為的是學習。學習古人的方法,建立自己的形體。筆法還沒有學會,形體尚未形成,在學習的時候放棄了形質而去追求所謂的意境,形質尚且生疏,去講什么意境的追求,才會神不守舍,沒有形質,更沒有靈魂。
(董其昌臨歐陽詢書法)
初學者只看到人家臨的不似,卻不知道在這不似的背后,他們付出的努力有多久。董其昌學書臨帖,三十年尚未能明書道奧秘。孫過庭說,人書俱老,當緣于思慮。只拼命的練習,不善于思慮,終難有大成。
(董其昌臨褚遂良書法)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蘭亭序鋼琴音樂會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蘭亭序鋼琴音樂會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