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鋼琴演譯中日音樂區別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鋼琴演譯中日音樂區別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說幾個中國傳統音樂不如西方的點:
1、中國沒有發展出成系統的和聲體系,傳統音樂多以獨奏為主,而西方音樂的獨奏、合奏、協奏都非常完善,有豐富和聲的音樂比沒有的,在聽感上要好很多。
即中國傳統音樂像橫著的一條線,而西方音樂是一個網,有橫有縱。
2、中國沒有發展出統一的記譜法,使得音樂傳承丟失了太多東西。音樂和語言一樣,是聲音的藝術,但沒有錄音機的古代,聲音是無法保存的,因此人們會想到用文字記錄語言,我們才有浩如煙海的傳統文史哲著作可以閱讀。但奇怪的是,中國卻沒有發展出一套完整統一的記譜法來記錄音樂,而西方很早就有了記譜法,并基本通用,一部音樂作品的旋律線、和聲、樂器都可以記載于一張樂譜上。
因此從傳承角度來看,西方確實傳承得更好,也更利于在前人的基礎上進步。
3、在中國古代,禮崩樂壞之后,音樂的地位逐漸下降,再后來在士農工商里屬于“工”,從業人員的社會地位是比較低的,俗稱“賣藝的”,即使你是宮廷御用的,也屬于下人行列。而西方樂師的地位是很高的,受到皇室貴族尊重的,因此他們可以名垂青史,被寫在教科書上,成為和牛頓、孔子、亞里士多德一樣堪稱偉大的人。而中國歷史上有幾個人是作為專業的音樂人被記載的?教科書上有他們的名字嗎?
4、西方人為了享受音樂,發明了很多機械,比如我們現在常聽到的“八音盒”,以及很多人不知道的“自動演奏鋼琴”,它可以講演奏者的演奏記錄成打孔的紙卷,然后把紙卷放入自動演奏鋼琴,即可重現演奏者的演奏。而這些紙上的孔,也成為了早期編碼的雛形。可見西方人是非常重視音樂,并將音樂和科學進行了很好的結合。
綜上所述,西方的音樂社會地位更高,更受重視,西方音樂的體系是比中國要完善的,是有一定優越性的,因此,有些學西洋樂的人瞧不起民樂,也是可以理解的。
西洋樂就是西方的民族音樂,說明崇媚外缺了文化自信,缺了對自已的民族音樂的了解發現挖掘。但日本卻利用中國音樂創作很多令人蕩氣回腸的經典,是中國學音樂的人能力不行,看不起民族音樂媚外的本身就是頭腦簡單的人,這些人充其量就音樂愛好者,能玩幾件樂器這樣的人在從前多了不得了,而且都是無師自通的,比如我囗琴笛子二胡都是自己玩出來的,以前玩高檔的小提琴手風琴鋼琴等,科班出身都玩創作的,所以說玩樂器的人不能叫音樂人,讓他們去崇洋媚外好了,他們又不是懂音樂的人,就如認識字成不了作家一樣的。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西洋樂隊和中國民族樂隊,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樂取長補短、互為依存。
西洋樂曲用中國民樂演奏就不如西洋樂隊演繹的完美。同樣,中國樂曲用西洋樂隊演繹就不如中國民樂演繹的精彩。這就叫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比如:二胡曲;《二泉映月》、《賽馬》、《江河水》、《良宵》、《光明行》、《漢宮秋月》、《寒鴉戲水》、《空山鳥語》、《奔馳在千里草原》……
琵琶曲;《四面埋伏》、《春江花月夜》、《漢宮秋月》、《憶江南》、《瑤族舞曲》、《月兒高》……
京胡曲牌、《夜深沉》、《迎春曲》、《普天樂》、《梅花新韻》、《山坡羊》……
笛子獨奏曲;《揚鞭催馬運糧忙》、《姑蘇行》、《牧民新歌》、《喜相逢》……
還有雷琴、墜胡、板胡、三弦、等民族樂器所演繹的曲目不是西洋樂隊和西洋樂器所能勝任了的。
世界名曲,比如;施特勞斯的圓舞曲:《藍色多瑙河圓舞曲》、《拉德茨進行曲》、李斯特的《狂想曲》、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命運交響曲》、《獻給愛麗絲》、帕格尼尼的《a小調隨想曲》、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胡桃夾子》……這些世界名曲如果用中國民樂演奏也是不能勝任了的。
比如: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祝英臺》就是洋為中用的典范。還有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里少劍波的唱段《誓把反動派一掃光》和楊子榮的唱段《打虎上山》也是洋為中用的典范。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揚長避短、相互依存。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鋼琴演譯中日音樂區別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鋼琴演譯中日音樂區別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