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清白之年純音樂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清白之年純音樂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樸樹的《清白之年》,以不惑之年的自處,去回望那些白衣飄飄而蒙昧無知的年代,是為青春的祭奠。
所謂清白,身子是清白的,心靈是清白的。那時候,天很藍,世界很簡單,除了功課,好像沒有什么太多煩惱的事情。對于愛是什么,也還沒有特別確切的感知。學校和家長的圍墻把我們保護得好好的,我們不需要去面對任何的危險。復雜的世事,生活的壓力,社會的責任,以及對于人生的困惑,這些事情離我們遠著呢。這就是清白之年,可能是人這輩子最美好的時光。
一方面,我們可以大膽地探索世界,一方面,我們絲毫不用被世界的責任所困。既可以享受世界的美好,又沒有義務。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
可人總是要長大的,不可能一輩子都活在這樣的狀態。在長大的過程里,我們必須被這些或那些事情所影響,我們的心不再是透明的了,清白之年不再。
對于很多人來說,樸樹一直像一個孩子一樣活著。可樸樹真的能夠回到孩子的模樣嗎?對于他來說,嘗著人世間的滋味,怎么樣也是苦痛的吧。所以,他寫了這首歌,去緬懷自己內心深處的那個孩子,清白不再,但是我們想念他。
印象中的他是個校園民謠歌手,從《生如夏花》的《那些花兒》經過的《平凡之路》,到時光不老,歸來仍是少年的《清白之年》,樸叔做到了,清澈的雙眼,不含雜質的嗓音,又一次讓我的耳膜聽到了一場盛宴。它承載的是整個青春。
每首歌都有一個故事,而作為一個創作型歌手的樸樹,這首《清白之年》歌詞是主宰,在流水清風般的曲調里,它突顯出力量,幾乎每個字都在暗自發力。而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文字的力量!
他的喜悅和悲傷全都寫進歌曲里,從而完成自我對話,在這個過程里,心境得到調節,情緒找到發泄通道。而我們作為聽歌的人,也能從中去找到屬于我們的共鳴。
聽完一首歌,就像過完了一生。
《清白之年》里是我想回頭望,把故事從頭講!
時光難倒回,但是我們可以去回憶時光,去思考自己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
不傷春,不悲秋,無關風月。
“我們隨風飄蕩,在風塵中熄滅的清澈目光,我想回頭望,把故事從頭講,時光遲暮不返人生已不再來”——《清白之年》
高曉松老師聽到這首《清白之年》,感慨道:”寫的真好,比我寫的好。此生多勉強,此生越重洋,輕描時光漫長,低唱語焉不詳這個我寫不出來,這個就是樸樹。“
高曉松是一個很性情中人的文藝咖了,他如此評價,對比我等,妄加對《清白之年》品評,只能算是雜論閑談了。《清》是一首特別溫暖而柔和的歌,像是徐徐微風,從身邊飄飄蕩蕩而去。
如果將樸樹老師的歌詞略去,光聽旋律的話,也有這種感受。
少年和青年,如把手伸清澈略涼的溪水中進去,流水淅淅潺潺的從指尖劃走。猶如在夏天,初覺沁人心脾,但時間久了,就感到人生寒涼,時光如流水不返。樸師傅的歌詞,仍舊是十九年前的自己,那赤誠之心。
中年和老年的平和,夢想、愛、少年的初心。對于生命的無奈也略覺得可怕。走了多久,想著回到原點。
而樸樹的悠悠輕唱,實則是一個指引,告訴我們:我還在原地等你。
“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他在臺上接受觀眾歡呼時,樸樹仍然還有些羞澀,少年感十足。浮華世界中仍然堅持自我,清心淡然,永葆清白之心。
第一次聽樸樹的這首歌就被深深打動,不可自拔地反復再聽再聽,在歌聲中恍惚見到了15歲時的自己,那個純真的對未來充滿期待的懵懂少女,佩服樸樹簡潔明了地把一個人的成長變化用歌曲詮釋的如此微妙真實,讓經歷過人生百態的我百感交集熱淚盈眶!人隨風飄蕩,天各自一方,在風塵中遺忘的清白臉龐,此生多勉強,此身越重洋,輕描時光漫長,低唱語焉不詳!
樸樹的歌總是讓人想哭的感覺,總是能觸及人心里柔軟的地方。也跟樸樹他的真有關,就是在遠離主流娛樂圈很多年之后依舊能被很多人喜歡和尊敬。他足夠真實,活得不世故,是我們幾乎每個人夢想成為的樣子。
回到《清白之年》,這首校園民謠,2017年發行的專輯《獵戶星座》中的一首歌曲,寫的就是樸樹自己,那個歷盡千帆,歸來依然少年的創作歌手。關注樸樹的,都知道樸樹唱送別現場失控大哭。有真正的感情在里面才會這樣,一個45歲的中年大叔,能有這樣的真摯的情感自然的流露極為難得,這何嘗不是我們都向往的人生狀態呢?
下面我簡單的說說清白之年歌詞的理解
“我情竇還不開,你白衣如雪”其實“我”是情竇初開,白衣如雪的你是“我”情愫萌發的那個人
“心里像有一些話我們先不講等待著那將要盛裝出場的未來”,心中的話我們想要等到適合的時候說出來
“人隨風飄蕩天各自一方”,能說出的話沒有說,再想說的時候天各一方
“數不清的流年,似是而非的臉”“我們都遍體鱗傷,也慢慢壞了心腸”我們在生活的挫折下遍體鱗傷,面學會了偽裝、欺騙而壞了心腸
“時光遲暮不返,人生已不再來”我何嘗不羨慕那些敢于說、敢于面對的人呢,總是等到年華已逝,輕輕的一聲嘆(注意最后一句的結尾,樸樹的一聲輕嘆)
這個歌詞有一定人生經歷的人,才能有感悟,如《同桌的你》一樣,心愛的女孩披上了別人的嫁衣,歲月蹉跎,情竇初開的對象,往往陌路,甚至沒了聯絡,了無音訊。
大家還有什么好的理解和評價 可以談談吧
五一假期入坑到現在,每天都會單循好久。真的很喜歡。
看到很多評價:
鮮衣怒馬,歸來仍少年。
你怎么還是那么仙?
山水有清音,何必絲與竹。
想必只有大愛樸樹音樂的人才會有這樣的共鳴吧!
有網友說:新歌出來后,《平凡之路》成了我最嫌棄的一首。
確實是,新歌都聽了一遍,依舊最愛這首《清白之年》,大概是因為,在自己的心里,始終住著一個不老的青春,一個陽光的少年吧。
《那些花兒》里說,有些故事還沒說完那就算了吧,《清白之年》中他又說:把你的故事對我講,就讓我笑出淚光。
說到底,少年還是長大了。
看開了。
向往著清白之年的我們,在生活里,是勉強還是艱難,是遍體鱗傷還是活色生香,那風塵中遺忘的清白臉龐,可還讓你幻想?
樸樹的“仙兒”莫過于透視你的心理,用歌聲直達你心靈深處吧。
如果你還有叛逆和不屈的夢想,就聽一聽《forever young》,如果還想祭奠一段時光,就跟我一起單循這首《清白之年》吧。
聽一首歌,有的時候別無原因,或許僅僅是喜歡!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清白之年純音樂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清白之年純音樂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