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關雎配樂純音樂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關雎配樂純音樂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琴特指古琴,只有古琴能單獨以“琴”稱。
我最喜歡古琴。
泠泠七弦上 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 今人多不彈
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琴”為其特指,是“琴棋書畫”之首,也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年歷史。
古籍記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傳說;舜定琴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故又稱文武七弦琴。
琴應該是古琴吧,七弦琴之類的吧,肯定不是鋼琴電子琴,古代琴棋書畫是文人必備技能呀,君子的必備神器,再加一把身份象征的長劍完美!現代人古琴不一定會了,鋼琴電子琴也算。我最感興趣的是書。琴棋書畫后兩種書畫不分家,我最喜歡后兩種
琴棋書畫中的琴指古琴。古琴由桐木精制而成。因地域的不同,弦數也不同。中原地區多是七弦,閩南多九弦。古琴與其他樂器不同,它多為書生雅士,小姐閨房琴瑟操守撫樂之用,不上樂堂,不做配器。偶與竹簫配合。古有典曰吹簫引鳳。在下對琴棋書畫都為愛之,但僅限于愛好而已。(^V^)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典籍有兩部——一曰《書》,二曰《詩》。
《書》,就是后來所說的《尚書》。《詩》,則為直到現在所稱的《詩經》。
這兩部最古老典籍名稱上的變化,都在西漢。漢武帝采納董仲舒諫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五經博士。“五經”,就是詩、書、禮、易和春秋。
自此,《書》稱《尚書》;《詩》為《詩經》。
關于《詩》,現在一般都說這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這個說法不能說不對,里面確實收錄了前后約六百年的三0五首詩作,但又似乎沒揭示《詩》所以結集的深層原因。
《詩》的編輯,應該從西周初年就開始了,而且是周王室的史官樂官親自動手編的,至西周中期編成。
聶石樵、李炳海主編的《中國文學史》里說,《詩》所涉及的“時代如此之長,地域如此之廣,作者如此復雜,顯然是經過有目的搜集整理才成書的”。
那么,西周從立國開始的諸代周王,為何要下令命史官樂官編這部《詩》呢?
周王們喜歡文學?這個回答未必準確。
為了給詩配樂演唱,以適合各種場合的演奏需要?這么說無疑也太淺顯。
其實,古人也早就探討過編《詩》的宗旨。
漢代經學大師鄭玄、司馬遷、唐儒孔穎達、宋儒朱熹都專門發表過這方面意見。歸結起來,古人的觀點可以概括為兩點——詩之作,是為抒發情志憤懣;《詩》之作,是為行王道而化天下。
所以孟子說:“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
孟子的這個說法,并非沒有根據。
1995年,上海博物館入藏1200多枚戰國楚簡。學者們從其中的29支簡上,整理出一部1006字的《詩論》,是孔門師徒專門研究《詩》之論述。
這里面,記載了孔子的一段話,其曰:“詩也,文王受命矣。”
“文王受命”,這才是西周初年周王室編《詩》的宗旨。
所謂“文王受命”,是說周文王承受天命,統治天下,以后的周王則又繼承了這一天命。周王室命史官樂官編《詩》,就是要通過詩三百,講述周朝王權的正當性與合法性,以令諸侯和黎民誦之詠之,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尊重周天子,服從周天子的德行。
上博簡《詩論》,使當代學者對《詩》的研究前進了不止一大步。《詩論》中記載的孔子“詩也,文王受命矣”思想,使長期《詩》之研究中的疑難問題也迎刃而解。
很多人說,《詩》分“風、雅、頌”。其實,“雅”還分“大雅”“小雅”。
這四部分的首篇,歷來被稱為“四始”。為何選此四首詩為“始”,過去,基本以清代學者魏源“便于演奏說”為馬首。
但在上博簡《詩論》面試后,學者們紛紛發表了新的看法。比如,李銳2004年發表《“四始”新證》說:“《關雎》、《鹿鳴》、《文王》、《清廟》這四首詩討論的主要是夫婦、父子、君臣、天人四種關系”。這一觀點,得到了廣泛贊同。
由此,也就可以找到孔子禮學思想的淵源了。
還有人說,《詩》,是由孔子刪減編輯而成的。這個說法,亦見于司馬遷的《史記》。
但是從《詩論》來看,其中討論了六十三首詩,全部見于流傳至今的《詩》中。而《詩論》中,從未討論過今本未見之詩,也沒有任何關于刪詩的記載。
從漢代開始,已經陸續有人質疑孔子刪詩這個說法,一直延續到清代。
《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古籍中,多次引用《詩》,且未超出現在版本之外。另,《荀子》、《莊子》、《墨子》等書中,亦稱《詩》為《詩三百》。
而且,上述古籍的記載中,不少早于孔子的諸侯們,似乎《詩》已爛熟于胸。
綜上,現在的學者們大多認為,在西周中期,周王室已經把編纂好的《詩》,謄抄頒發給各國諸侯,以致在春秋之前,包括在春秋時期,諸侯們才可能對《詩》耳熟能詳,嫻熟吟誦。
就是說,孔子并未刪詩,也未編詩——第一,春秋之前的諸侯們不可能見到春秋末年孔子編的詩;第二,孔子即便編詩,他當時的影響力,絕不可能大到讓各國諸侯去誦詠。
關于《詩》學,漢代的時候,將其作為“道德”來講解;宋代的時候,將其作為“道德”的同時,又把對歷史的講解混入其中;到了現代,則主要從歷史、哲學、道德、文學、民俗等等多個維度來研究了。
《詩經》對于中華文化的研究價值,恐怕比任何一部經典都重要。可以說沒有讀過《詩經》就不了解中華文化,就無法理解中國為什么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就讀不懂《春秋》,就讀不懂《史記》。許多對春秋和先秦文化的解讀是錯誤的,正式因為把《詩經》僅僅看成是詩歌總集,而忽略了孔子“思無邪”和孟子“詩末而春秋作”的評論。
章氏所謂六經皆史,信然。《詩經》是中國的《荷馬史詩》。為什么這么講?
第一、《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風》是西周和春秋早期民歌,類似漢樂府和今天的少數民族民歌,是對先民的記憶,如衛國被迫遷都,許穆夫人、莊姜、文姜、召公,好的壞的,同樣在信史《春秋》有記載,出入不多。但更有時人評價,而史書是看不到時人評價的。《雅》內容更廣泛,就是西周早年到末年的政治生活的記錄,周公東征,宣王中興,厲王和幽王的亂政,那個傾國的哲婦褒姒的最初比做貓頭鷹而不是狐貍精。大臣的憂讒畏譏,憂國憂民,與小人的專橫霸道。既有下層公務員的抱怨,又有高層不屑與下層公務員為伍的描述。如此豐富的情形和今天何其相似?《頌》沒有啥文學價值但是有大禹治水、開梁山的記錄,也告數我們周的由來和商的先民。
以上是對《詩經》的史詩的說明。
至于文學手法,主要是賦,把事情講清楚最重要,是什么就是什么,褒姒聰明就是聰明(哲婦),美貌就是美貌(傾城),但厭惡就是厭惡(比成貓頭鷹),比、興都切合實際。打仗千軍萬馬,沖鋒陷陣不過十輛大型戰車。很少夸張手法,沒有“白發三千丈”也沒有“銀河落九天”應該屬于現實主義作品。
二、儒家德政思想源頭的由來,周公創造性改革,天命靡常,天子保民而不是保王。周公這一思想使得周取代商合法化,也為后世確定了政治倫理的基礎,宣布革命的正義性。導致孔子“仁”,孟子“義”的儒家思想的確立,帝王也不得不承認“民重君輕”“得民心者得天下”。減輕民眾的痛苦,使中華文化得以延續。這一切《詩經》是最早而且以文字流傳下來的記錄。
三、《詩經》是漢語言的詞匯庫,大量《詩經》詞匯今天還在用。瓊瑤根據《蒹葭》創造的《在水一方》歌詞幾乎和原作一樣。窈窕淑女,寤寐反側,桃之夭夭,奔騰驅馳,弄璋之喜,傾城等等詞匯和今天意思幾乎沒有改變,不要講《詩經》的比興手法和典故,幾乎隨處可見。
從上面幾點不難看出《詩經》實在就是中華文化的DNA,沒有讀過《詩經》而談中國文化,如同吃了餐中國飯,就說到過中國一般可笑。不是嗎?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關雎配樂純音樂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關雎配樂純音樂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