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經典武俠純音樂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經典武俠純音樂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這首陶笛大師宗次郎的作品《故鄉的原風景》之所以能夠多次出現在武俠作品中是情理之中的,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1.日本被稱為為亞洲的音樂殿堂,他們在編曲上的造詣是有目共睹的,在古時日本被稱為扶桑國,因為非常崇拜鼎盛時期的唐文華,所以在唐朝時期不管是軍事還是文化中國都大大的影響了日本,至今被稱為冷兵器之首的日本武士刀也是傳承自中國的唐刀,他們的舞蹈和樂器都是受了中國的影響,陶笛最早也是發源自漢朝,后來傳到日本,所以在編曲方面日本的風格大大傳承了中國的古韻古色,也因為日本是文化和經濟共同發展的楷模國家,所以他們在音樂體系保留的比較完善,婉轉悠揚的旋律特別能夠觸動中國人的共勉。畢竟是源自一體。特別復合東方的情懷和風格,能夠觸動人心。所以拋出民族榮辱感不說,在文化保留這一塊日本的確做的很好。
2.《故鄉的原風景》旋律宛轉悠揚,能夠直擊內心深處,讓人有淡淡的憂傷和緬懷之情,剛好復合武俠世界里刀光劍影背后的落寞和凄涼。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就在人的心里。所有武俠世界里的主角在闖蕩過蕩氣回腸光怪陸離的江湖后都會看透人生選擇歸隱,這也剛好貼合樂曲所表達的人文情懷。所以在武俠劇的動情處穿插這首音樂更能提升意境,達到推波助瀾的效果。
3.港臺武俠劇是武俠劇的開山路人,也是他們這些優秀的影視人把武俠劇推到了一定的高度。在武俠劇鼎盛時期經常會出現日本的伴奏,比如《英雄的黎明》,《故宮的記憶》,《長城》等等,有很多也是日本的音樂人為了中國文化量身定制的。不僅沒有一點違和感,相反卻顯得相得益彰。讓武俠作品更有靈魂和深度,音樂真的是無國界的,好的音樂是能夠喚醒靈魂的。好的影視作品再伴以好的配樂相輔相成,成為經典。
熱門歌曲我就不說了,大家都熟悉,我說幾個很少人聽過但是更好聽的
1.萬梓良版本鳳舞九天之《留下我美夢》《風里不回顧》。
2.邊城浪子之《還有明天》。
3.英雄無淚插曲《蝶舞》。
4.國產趙文卓版本霍元甲片尾《忘盡心中情》
這首是翻唱香港有粵語版本更經典。
5.陳真主題曲《好小子》。
6.唐太宗李世民主題曲《愛不釋手》。
萬里長城永不倒,上海灘,滄海一聲笑這些大家都知道就不說了
謝謝邀請!
印象中看了不少武俠劇了,至今仍留有印象的除了樓主發的這些,我再列舉一些吧,有遺漏的請大家幫忙補充。
關禮杰版《小李飛刀》(最近正在翻看中,喜歡開頭曲)
新加坡的《葵花寶典》開頭曲“天涯路”,絕對能勾起80后的兒時回憶
黃飛鴻系列(李連杰或趙文卓),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李連杰版方世玉上下部,現在偶爾還在重播
鄭伊健、郭富城的《風云》,音樂也影響了一代人
說到武俠音樂,就不得不提黃霑和胡立偉這兩位武俠音樂界的泰山北斗!
這兩位的音樂作品幾乎囊括了所有經典武俠電影,電視劇。從醉拳到黃飛鴻系列,從古龍到金庸所改編的影視作品。《倩女幽魂》,《東邪西毒》《新上海灘》......再看周星馳的《審死官》,《唐伯虎點秋香》等影片,其中的經典配樂具是出自兩位大師之手!
(圖為:胡立偉老師,1937年生人)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在武俠音樂的魁首之爭中,兩位大師功力深厚,頻頻出招,這場曠日持久的演武成就了太多的經典,戰場接連轉換,幾乎壟斷了“武俠”。在兩位大師為國樂留下‘寶貴秘籍’的同時,作為局外之人的我也深深沉迷其中,根本沒法評定高下。說來,我又有何資格評說高手之間的過招呢!
(圖為:黃霑老師)
何處覓知音
令人痛惜的是,黃霑老師:1941年3月16日生人,于2004年11月24日,因肺癌病情惡化搶救無效在香港沙田仁安醫院去世,享年63歲,一生寫歌2000多首。江山不復烽火,失去了對手之后,胡立偉老師就很少再出手了。古傳伯牙惜子期,為之摔琴。不知胡立偉老師是否也在為再無高山流水而心中戚戚。
(圖為:黃英華)
后浪
有人說金庸,古龍之后再無武俠。我原本也以為黃,胡之后再無人為俠而歌,想來是我不懂武林!《少林足球》,《功夫》震撼的配樂,讓我明白了這個江湖是不會一直寂寞下去的。在《梁祝》中1994年出道的香港音樂人黃英華就曾與兩位大師合作過。08版射雕與周星馳的諸多影視中的配樂也都顯露黃英華在武俠音樂上已經具有了一派宗師的氣象。
請記住這些在幕后默默奉獻的國樂大師。他們才是不該被世人遺忘的‘大俠’!慶幸的是我曾疑惑過武俠電影中的配樂出至誰人之手,才對他們稍有了解。如今,一部分的經典配樂還保留在我的音樂播放器中,才讓我能夠向大伙稍微的展示他們的成就。
我是(筆上有魂)
慣例求個關注點贊
謝謝!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經典武俠純音樂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經典武俠純音樂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