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純音樂壓抑舒緩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純音樂壓抑舒緩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壓抑,焦慮癥是常見的一種神經癥。中醫(yī)認為心病還須心藥醫(yī),如果沒有達到臨床治療的標準,在生活中應該注意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多出去交際,和親戚朋友們出去玩一玩,有不好的情緒盡量要及時排遣出去,不要壓抑在心里。另外,可以參加一些社交活動,養(yǎng)成正常的起居習慣,不要熬夜。可以聽舒緩的音樂,以及節(jié)奏不太明快的音樂,可以養(yǎng)養(yǎng)花、養(yǎng)養(yǎng)草、釣釣魚,這些平靜舒緩的事物都可以緩解焦慮和抑郁的情緒。西藥主要是服用抑郁中樞神經,鎮(zhèn)靜類藥,有較大的依賴性,需在醫(yī)生指導下用藥。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感覺:馬不停蹄的生活,越來越多的工作,壓得人快喘不過氣來了,在這樣的高壓生活之下,情緒越來越差,脾氣也越來越大。在不少人的認知里,情緒的產生總有一定的誘因,例如:超負荷的工作帶來了超負荷的情緒。然而,情緒的產生真的是這樣一個因果關系嗎?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情緒是怎么產生的。心理學家、有著“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之父”美譽的阿爾伯特·埃利斯對于情緒的來源,在《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人左右》一書中提到了關于情緒的ABC理論,在這一理論中,A代表的是“情緒的誘發(fā)事件”,也就是實際發(fā)生的事件;B代表的是“人的信念”,也就是對于實際發(fā)生事件的看法、想法、評價和作出的選擇等;C代表在特定情境下,個體的情緒反應就行為的結果。
在人們的生活經驗中,容易產生“事件引發(fā)情緒”的單一認知,例如上文所提到的高負荷的工作引起了高負荷的情緒。其實,情況可能沒有這么簡單。阿爾伯特·埃利斯認為,真正引發(fā)情緒的并不是“誘發(fā)事件”,而是“人的信念”。然而,在實際發(fā)生事件后,人的信念往往不是客觀而理性的,是基于人們過去的經歷所帶來的感性的判斷。也正是這個“非理性信念”,導致了情緒的產生。
所謂“非理性信念”(irrational belief),通俗來說,就是對于事件或挫折的不合理認識。那么,我們通常會產生哪些非理性信念呢?
第一類是絕對化想法:面對事件或情境,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fā)點,對某一事物懷有必然會發(fā)生或必然不會發(fā)生的信念,它常常會與“必須”或“應該”的想法結合在一起,例如“我必須這么做”、“我應該這么做”。
第二類是過度概括化,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以偏概全,以偏概全人容易使人產生極端的想法,導致對自身或他人產生不合理不全面的評價,例如“我這個人做不好任何一件事情”。
第三是產生負面預期,也就是說,當誘發(fā)事件發(fā)生后,無法基于事實作出正確的預判,而是將事態(tài)嚴重化、恐怖化。例如,誘發(fā)事件是“無法完成今天的工作”,負面預期可能是“將導致公司損失慘重/將導致自己被開除/將導致家庭分崩離”等等。
然而,人們普遍沒有意識到,非理性信念是我們對于誘發(fā)事件的“想象”,這種“想象”不能成為事實的證據,也無法通往事件的結果。例如,你在面對繁重的工作任務時,心里可能會產生“要是做不完就……”的非理性信念,因而開始產生一連串焦慮、恐懼的情緒。然而,我們跳出來看,不難發(fā)現(xiàn),工作任務只是一個擺在面前的事件,真正引發(fā)你情緒的是那個念頭,而這個念頭往往也不會成為事情必然發(fā)生的結果。
也就是說,要緩解情緒,最關鍵的是要跳出“非理性信念”這個“坑”。當你覺察到自己已經產生了情緒時,不必把其歸因于眼前發(fā)生的事件,而是應該了解自己在發(fā)生事件之后產生了哪些非理性信念,然后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去重新構建對事件的認知,基于理性與客觀去判斷,和那些非理性信念作一個和解。
在面對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和產生的負面情緒時,阿爾伯特·埃利斯提出了四個自我反思的問題,來幫助大家梳理自己的情緒。這四個問題分別是:
1、我對當下的情境和發(fā)生的事件,作出的反應是否過激了?
2、我是產生了哪些想法讓自己情緒不佳?
3、我可以產生哪些想法去對抗這些非理性信念?
4、我可以做什么讓自己的情緒好起來?
那么,帶著這四個問題,去更好地理解情緒的發(fā)生,嘗試改變那些非理性信念,并且試著與情緒和解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純音樂壓抑舒緩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純音樂壓抑舒緩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