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經典國外純音樂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經典國外純音樂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最先想到的外國經典名著有:
1、《巴黎圣母院》
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欲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2、《紅與黑》
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作品講述主人公于連是小業主的兒子,憑著聰明才智,在當地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時與市長夫人勾搭成奸,事情敗露后逃離市長家,進了神學院。經神學院院長舉薦,到巴黎給極端保王黨中堅人物拉莫爾侯爵當私人秘書,很快得到侯爵的賞識和重用。
3、《悲慘世界》
由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其內容涵蓋了拿破侖戰爭和之后的十幾年的時間。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土倫苦刑犯冉·阿讓(Jean Valjean)的個人經歷,融進了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該作多次被改編演繹成影視作品。
4、《飄》
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創作的長篇小說,該作1937年獲得普利策文學獎。小說以亞特蘭大以及附近的一個種植園為故事場景,描繪了內戰前后美國南方人的生活。作品刻畫了那個時代的許多南方人的形象,占中心位置的斯嘉麗、瑞德、艾希禮、梅蘭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5、《童年》
前蘇聯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為《在人間》、《我的大學》)。該作講述了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前蘇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寫出了高爾基對苦難的認識,對社會人生的獨特見解,字里行間涌動著一股生生不息的熱望與堅強。
平時聽的歌多了以后,就想去聽聽純音樂,沒有任何歌詞,只有音樂伴奏,吉他,鋼琴,小提琴,大提琴,爵士鼓帶給我的那種意境,抒情的,悲傷的,聽的入戲,激昂的,仿佛這個世界瞬間都是我的!推薦幾首個人經常聽的比較喜歡的。
Star sky——Two steps from hell(血脈噴張的純音樂,大氣磅礴的感覺)
Next to you——ken arai(鋼琴配上鼓,很舒服)
The flight of the bumble bee——maksim mrvica(隨著開頭的低沉,慢慢越來越多的樂器加入,越來越快,上天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經典國外純音樂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經典國外純音樂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