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電影新世界純音樂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電影新世界純音樂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謝邀,我覺得罪惡王冠和東京食尸鬼讓我感觸很深,這兩首歌雖然我聽不懂,旋律和字幕告訴我很悲傷,在日本OP是動漫的靈魂,也有總結整部動漫的作用。
罪惡王冠給我港覺一個女孩孤單的在吶喊,不知道為啥,當你了解劇情的時候會發現,她很內心很脆弱,人很頑強,在很多事情面前堅持著做自己,固執著黑化,這讓我感動。
罪惡王冠沒有看完,東京食尸鬼是看完了的,很凄美的旋律,金木為了守護內心理想世界,一步步成為自己所討厭的人,爬上黑暗的巔峰,他的無助,他的掙扎在主題曲中體現的淋漓盡致,讓我感動的是寧愿讓肉體和精神陷入黑暗,依舊堅持守護著敵人觸手即可毀滅的黑暗。
星游記的動漫歌曲很精彩,星空下流浪的你,觸摸不到距離,麥當的星際尋找彩虹海,確實是一場流浪,在旋律的配合下能勾勒出麥當去到每一個星球的場景,很好,美中不足的是有點短。
狐妖小紅娘很完美,無可挑剔。它的主題曲隨著劇情的改變而略做調整,那就在相思樹下更是被玩壞了,場景,劇情,歌詞,旋律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我相信看了劇情的每一個觀眾都會被感動。
榮耀永不散場,全職高手的主題曲唱出了情懷。很有感覺,讓人感動,記錄了葉修一生的起起伏伏,十年戎馬寫信仰,榮耀永不散場。這首歌是全職高手的靈魂,是葉修一生征戰的寫照,是我在看動漫是聽到最感動的歌曲。
記得關注我一下哦。
其實很多催淚神曲都是和劇情本身結合在一起的,如果對劇情和歌詞意境一無所知,很難達到催淚的效果。其實我淚點比較低,很多動漫配合音樂我根本招架不住。
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就不細說了,而且很多動漫里催淚的不止一曲。如《Clanad》、《Air》、《Angle beats》、《未聞花名》、《海賊王》、《四月是你的謊言》、《東京喰種》、《夏目友人帳》、《秒速五厘米》等,很多都是聽到歌曲腦袋里就會閃現劇情,然后就淚腺崩壞了。
另外再具體介紹幾首我現在想到的曲子吧。
《直到世界的盡頭》出自《灌籃高手》。最近剛好翻唱過這首歌,想到三井壽跪坐在地上,痛哭流涕,對安西教練說:“教練,我想打籃球!”那場景現在都讓我覺得揪心和欣慰。
《If you die》出自《K》。正如音樂名,常在角色們做出犧牲和面臨抉擇等時刻出現的純音樂bgm,當時看番一聽到就迷上了,馬上去搜。
《割れたリンゴ》出自《來自新世界》。很壓抑的一部番,配上了一首婉轉而哀傷的片尾曲。
然而畫風一轉,很燃的運動番片尾也能聽哭。《花牌情緣》這是一部披著戀愛番外皮的熱血運動番,但正是因為感情線太不明顯,兩位男主太讓我難以割舍,所以看著片尾《茜空》的歌詞就會鼻子一酸。
《continued story》出自《反叛的魯路修》,樂曲莊嚴而哀傷。在魯路修讓朱雀扮作Zero將他刺死時,聽著這音樂我哭掉了半抽紙巾。當人們高呼著英雄時,殊不知真正的英雄已經倒下了。
《境界的彼方》的ed《Daisy》我也說不清為什么聽了也想哭,尤其是那句“I never say goodbye”。
由于真的太多了,根本不可能寫完,所以就隨便寫了幾首吧。
內求豐盈自我放歌擺渡眾生
——透過《七重人格》解析華晨宇的音樂密碼
一、引子
這是一個物質相對豐富的時代,這是一個精神相對匱乏的時代。這是一個因物質而瘋狂外求的時代,這是一個因物質而忽略內求的時代。
在特定的社會轉軌階段,物質的相對豐富容易導致人們對內求的忽視甚至忽略。由于缺乏對自我的客觀認知,社會個體往往找不到一個認知自我的入口。因為找不到探求自我的入口,加上快節奏時代與影隨行的焦郁,不少個體不愿意、甚至不曾想過自己精神花園的有無、布局、謀篇、詩意與裝點,完全忽略了自己與自己對話和解的空間、氛圍和進路。大家在物質的道路上漸行漸遠。自己精神的花園一片瓦礫,甚至滿目瘡痍。屬于自己的那個“我”逐漸與肉體的“我”日益疏離。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已經沒有了“我”。肉體的“我”忘記了精神的“我”。疏離后那個精神的“我”,看著恣意前行的那個肉體的“我”,已然成為了一個日益忙碌的軀殼。個體不僅找不到找尋自己的那個入口,更找不到那個融入社會的那個出口。兩個“我”在疏離、掙扎中衍生出第三個“我”、第四個“我”、第五個“我”、第六個“我”,第七個“我”,……。灰暗,潮濕,陰郁,慘淡,臆想,暴躁,歇斯底里,浸染了生命所有的背景、氛圍和底色。
這時,一個異類出現了:他經歷過眾人曾經經歷的內心掙扎,變換過眾人變換過的很多個完全不同的“我”。幸運的是,他在黑暗中發現了一絲微光,完成了寒鴉少年的蛻變,降臨在光怪陸離卻又合情合理的現實世界。他企圖用斗牛般的精氣神,以七重人格的自我和解做現身說法,引領那些身在迷途的人兒,找尋自己跟自己和解,自己跟親人和解、自己和世界和解的方法與路徑,找尋進入新世界的入口,找尋自我排解,心生歡喜的心靈出口。
二、管窺
1、主題
在心理學領域,多重人格往往被界定為心理疾病。百度百科這樣描述多重人格:多重人格障礙是心理疾病的一種,表現為一個人身上顯示出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角色”的人格特點。這些不同的“角色”各自有著自己的行為習慣、思考方式、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對自己的認知,輪番主導一個人的行為,有如在一個身體里住著幾個靈魂。多重人格的各個亞人格都是各自獨立、彼此分開的,一種人格出現,其他人格就自動退場,任何時候,都有一個主要人格占優勢,人的行為也就由占優勢的人格“值班”、控制,不會出現“好幾個人格爭奪控制權的混亂狀態”。究竟由哪種人格來支配,完全遵循“哪種人格最適應當時的環境和需要,就啟動和出現哪種人格”的原則。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三個“我”,說的同樣是人格的多樣性。聽起來,有點嚇人。特別是當特定個體缺乏愛的滋養和缺乏基本的心理學知識的前提下,多重人格的上述表象讓人瘆得慌。
其實,只要接觸過心理學正規書籍的就知道:(1)多重人格并不可怕。它們可以統合在一個特定的個體中,并且由一個與自己、與社會融洽的主導人格所統領。如果能獲得外界的幫助,比如溫暖的愛,這種統合便有可能凝固到那種合宜的主導人格上來。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自己悟性很高,能夠通過自己的心理建設獲得足夠的正反饋循環。當然,幸運的人是,外部激勵(包括社會給與的機遇)與自我內求的快速、正反饋循環,加速完成上述統合,并少去了其中的波折與反復。(2)多重人格有時也不壞。多重人格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人的豐富性和立體性。如果駕馭得當,可能根本就什么危害(對自己和他人的危害)。(3)多重人格有時可能很有正面價值。試想,表演藝術家不就是代入角色的人格,進行活靈活現的表演么。
如果能夠將上述兩方面的認知結合在一起,就不難知道,《七重人格》為什么會產生如此強烈的共鳴了——多重人格是一個看似不正常,實則很正常的個體特征,這一特征在不同的人身上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再結合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物質優先主義的實際情況,就會發現,具有多重人格卻不能自我排解的當局人,肯定不是一個小數字。這首歌的選題意義不言自明——對于心理學專業人士,這些都是常識,但于大多數平常人而言,很多人面臨的卻是初次暴擊。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呢?原因有三:父母不曾給與這方面的基本知識;自己不愿意內求于心,過著慵懶的不自知的生活,遑論要求很高的心理知識學習和自我心理建設;學校心理學教育的缺失,學校提供的是題目的標準答案,卻極少提供心理健康得以存在的基本心理學知識。因此,《七重人格》的選題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的共鳴效果。
如果歌曲創作、歌詞匹配、音樂演繹、現場表演等方面還能有完美的組合實現,其共鳴效果以倍數級效果顯現。華晨宇恰好在上述四個方面中的三個方面具有與之俱來的能力,加上在當今社會長板合作越來越容易實現的情況下,歌詞匹配得到更優解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綜上,該主題能夠引起眾多聽者的強烈共鳴,應是水到渠成之事。
2、結構
為更好地理解《七重人格》的結構,不妨將西方交響樂的樂章這一概念引入本文此處的結構分析中。樂章,是一個由多個內部完整的部分組成的大的經典音樂作品(如交響樂、協奏曲等)中的一個完整的部分。在一部音樂作品中,各個樂章一般按分明不同的速度、風格和節拍而排列。實際上,《波西米亞狂想曲》是將經典音樂作品中的樂章微型化應用于歌曲的典范,形成了一首歌曲中相對獨立的各個模塊,各個模塊一起組成了比較鮮明的結構。這種結構化的處理,使得歌曲情緒的變化更加多元、立體、豐富。如果再加上歌者的現場表演,一首歌就成了一個微型的一人多幕音樂劇。這種音樂表現形式能夠將可能存在深廣共鳴的主題帶入到沉浸式的精神享受場景。當然,這種模式也會受到音樂傳統的非議:時長過長;旋律多變;與經典的歌曲模式不同甚至對立等等??傊?,這樣的音樂作品看上去就像個異類。
華晨宇是運用上述結構,創新音樂表達的堅定擁躉。他的歌曲中,比較頻繁地運用了這種多結構的模式。加上他音域寬廣,舞臺表演力強,使得他成為了國內音樂人中最有特點且最為受益的一位。從聽眾的視角來講,聽多了千篇一律的樣板歌之后,再聽這種結構化的、微型一人多幕音樂劇,不僅能打開聽覺的空間,更加深了視覺的沖擊,更為重要的是,視覺和聽覺的混合效應在現場氛圍的刺激下會得到爆發。這顯然是光聽樣板音樂不能比擬的。
《七重人格》的主題設定與華晨宇在結構處理上的悟性,使得他的這首歌能將這種微型一人多幕音樂劇的特點發揮到極致。當然,對于好的音樂,一百個人可以才產生無數多種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緒下會有不同的觀聽效果。因此,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認知和感受,給出這首歌不同的結構分型。
Section 1: 一出場就是那種吊兒郎當,玩世不恭的樣子,表面的不管不顧,實際隱藏的是那顆消極脆弱的心。為掩人耳目,故意SHUT UP的一聲大叫,大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味道(仔細聽這一部分會發現,它與《寒鴉少年》的第一節有相似的一些點)。
Section 2: 在舒展音樂的激勵下,底色有所變暖,但仍然是滿滿遺憾,不忍直視,只把宿命掛心頭。這時宗教類的音樂響起,在平復中迎來亮度緩慢升高的新篇章(這一節似有《降臨》和《新世界》的一些元素)
Section 3: 再混蛋的人,也有清晰、明白與平和的瞬間。古今天地,混沌初開,清楚黑白;在浩渺天地間,萌生塵埃;欣喜,憤怒,歡樂,悲哀;更迭興衰,是非成??;千萬年輪回著,浮生百態;永恒的,消逝的,存在的,未知的。周遭的一切都是可接受的。這種人生態度凸顯了和平型人格的基本方面。正所謂,正常人生,能把所有都看透(同樣的,《寒鴉少年》中也有類似的釋然,展示了平和平靜中的一股力量)。
Section 4: 在平和之后,很容易累積自信與勇敢。那種萬物皆因我,不外如是的豪邁;由我主宰,任我主宰的豪情,不拘一格的勇氣,以及狂風暴雨中不閃躲,失控邊緣仍沖殺的堅定與勇敢,在這節里展現得充分而豪邁。正所謂,自信人生,會當擊水三千尺(《齊天》、《異類》、《斗?!氛故镜亩际沁@種豪邁、堅定與勇敢?!段夜苣恪穭t展現了滿滿的自信?!禬hy nobody fights》的明亮、歡樂則是另一種堅定和勇敢)。
Section 5: 自信的豪邁瞬息飄過,再陷灰暗,襲上心頭的仍舊是速求解脫,不惜退行為野獸,重回沉默沉淪,消極循世,又有宿命涌心頭。此后,是宗教音樂的再次響起與回蕩(《降臨》、《新世界》都具有這樣的神性或者說宗教性)。
Section 6: 世界重回安靜,凄美,黑暗。留下的全是懊悔,和完全的自我迷失。悲傷,悲傷,越來越悲傷…。不得不說,凄美陰郁,卻把自我迷失透(《卡西莫多》里隱隱的教堂氛圍,總體的黑暗、孤獨,與這里的底色有類似之處)。
Section 7: 最后是歇斯底里的嘶喊,情緒極致,表情夸張,面目猙獰,裝腔作勢。沒有歌詞的聲嘶力竭逐步遞進,遞進,遞進……,,突然間戛然而止,一切虛無(《癌》所展示的歇斯底里雖然原因不同,但效果類似)。
3、歌詞
純音樂的最大優勢是,它能給聽者無限的想象空間。當然,中文表達意蘊豐富,也可能給整首歌增添色彩。另一方面,不同的人格對應不同的詞匯與色彩。這使得《七重人格》的歌詞也是一個值得一聊的內容。
夜幕低垂,蟲鳴叫,
看天空,飛過知更鳥,
窗邊的麻雀為誰在哀悼(SHUT UP)
這一節(1)里描述的背景是夜幕,靜寂與悲哀。
若光陰都沒有記載,不留痕跡;
若典籍都變空白,如何描摹過去;
若麻木都被揭開,鮮血淋漓;
若人能夠篡改,天生沉淪,殘酷命運。
這一節(2)的基調是滿滿遺憾,不忍直視,接受宿命。
古今天地,混沌初開,清楚黑白;
在浩渺天地間,萌生塵埃;
欣喜,憤怒,歡樂,悲哀;
更迭興衰,是非成??;
千萬年輪回著,浮生百態;
永恒的,消逝的,存在的,未知的。
這一節(3)透露的是清楚,明白,平和。
亙古未來,繁華不在;
萬物皆因我,一念花開;
洪荒宇宙,千變萬化;
不外如是,不外如是;
由我主宰,任我主宰;
讓一些都隱去,只留下了,
那個不拘一格的自我;
在漫天狂風暴雨之中,不閃躲;
我帶著還未結痂的傷口,
在失控邊緣沖殺。
這一節(4)展現的是自信、英氣與勇敢
為最終解脫,
為了奪回失去的自由,
也甘愿化身成為野獸;
若真想都被掩埋,
不言不語,
若人能夠接受,注定沉淪,那些宿命。
這一節(5)又輪回到消極、沉淪與宿命。
當又變得安靜了,
這一切多么美,
星星都墜落,
漆黑,
我像幅拼圖丟了一塊,
多刺眼的空白,
不停地在懊悔,
直到迷失自己。
最后(6)是凄美、黑暗與懊悔。
總體而言,《七重人格》的歌詞比較好地展示了不同人格的基調、背景、顏色與情緒。如果歌詞的整齊度、排比度、詩意,意境、平仄、抑揚頓挫處理得更好的話,那就好上加好了。當然,這也說明,只有曲作者與詞作者的合作達到很高的默契時,才能達到深度融合與相得益彰的整體效果。
4、表演
透過視頻不難看到,《七重人格》的情緒、表情、動作、唱腔與七重人格的內在規定性具有極高的吻合度。這在很大程度上展現了歌者對不同人格情緒的把握,轉換有序,張弛有度,最終推向歇斯底里的高潮和戛然而止。
5、范型
每個藝人都有自己的標簽(這種說法相對比較平面/單調)。他的個人能力越強,他契合時代的敏感度越高,他的藝術標簽就越具有時代意義和號召力,因而更加具備深厚的市場基礎。如果將這種標簽落實到他的音樂創作、音域、唱功、舞臺表現力,并將這些元素組合在一起來加以審視的時候,特定的藝人就可能形成市場能夠很快識別的范型。
華晨宇自出道以來,逐漸形成了他個人的音樂范型:結構化的音樂表達、旋律與情緒的高度吻合、具有爆發力的音域、穩定的唱功、超強的舞臺表現力??梢赃@樣說,上述5個方面有一方面不夠強大,都成不了今天的華晨宇。《七重人格》無疑是上述5個方面有機結合的又一代表性作品。諸多典型作品一起型構出一個只屬于他一個人的特定音樂范型:系列化微型一人多面多幕音樂劇藝人。
三、思考
1、神?非也
從相關視頻的字幕來看,有人認為,《七重人格》是神作神曲神唱。也有人認為,他在《三部曲》和《七重人格》之后必將封神。如果是將這種稱贊用之于對歌者的認可和感謝,當然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真要認為,華就是神的話,確實少卻了對眾多邏輯的必要審視。
邏輯之一:藝術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具有相同成長背景的人越多,具有相同成長經歷的人越多,形成情緒共鳴的人群就越大。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在中國是一個巨大的群體。其普遍特征是物質日漸豐富,精神卻日漸貧乏。只要有對的人,創作出對的作品,在這樣的人群中就會形成強烈的、持久的、深入的共鳴。
邏輯之二:華晨宇之所以能夠創作出這樣的作品,跟他比較內向的性格和內求的個人特點有關。勤于內求于心,無疑是華氏作品的創作源泉。一個性格內向卻不愿意內求于心的人,是不會有好作品的。一個性格外向的人,他更多地會外求于社會,也不太可能創造出這樣的作品來。換言之,即便性格內向,也不自然有好作品。但勤于內求于心,應是好作品的主觀基礎。
邏輯之三:華晨宇的成長經歷也是有貢獻的。他的年少時代跟很多家庭相似,物質的供養不錯,但精神的供養很難說充分。不同的是,他在音樂中找到了內求于心的入口。而快樂男聲的節目平臺和不常有的伯樂,讓他找到放歌于眾的出口。在內求于心的音樂入口中,找到了自我,統合了多重人格的沖撞,在放歌于眾中則找到了感恩的出口。
邏輯之四:華晨宇的音樂天賦和個人能力是重要的一環。前述三個邏輯的成立,是第四個邏輯展開的重要基礎。前三個條件是充分條件,第四個條件是必要條件。四個邏輯的融合才構成充分必要條件。所以,古人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于音樂,也是一樣的道理。
2、技?非也
在視頻的字幕里,還有不少人對《七重人格》歌曲創作及演唱技巧的詞窮式贊嘆。實際上只要略微深究一下,就知道,所有的技術技巧都是服務于主題的。一旦特定主題的共鳴度很高,情緒的真摯才是藝術的關鍵。這時,所有的技術技巧都變得不再重要。
真摯的情緒來源于哪里呢?一是來源于特定個體的情感體驗。或者曾經深刻體驗類似的情緒,或者能假借其他角色體會到類似的情緒。這于華晨宇而言都有相應的基礎。二是來源音樂的精益刻畫與描摹。這是情緒體驗獲得后的一種高水平輸出。三是舞臺表演的有效傳遞。這仰賴于特定個體的理解和舞臺表現力。所以,聽《七重人格》,唯有參加現場觀聽,才會達到最佳效果。
由此可知,對于華晨宇音樂的具體范型,技巧是次要的。真摯情緒的體驗、描摹、輸出才是最關鍵的。如果欣賞這種“一人多面多幕音樂劇”還去詞窮地夸贊技巧,無疑是對這種音樂范型的貶低。
3、迎合?非也
市場經濟很有趣,談判力比較弱的一方,通常要靠迎合另一方,才能達成自己效用的滿足。但奇怪的是,華晨宇的音樂基本上不迎合粉絲,卻得到了粉絲的不離不棄。為何?這個問題值得思考和加以簡單地拓展。
首先是精神產品的特殊性。唱歌聽歌實際上是一種精神產品的交換。它可以是現時交易,也可以是滯時交易。歌曲這種精神作品的特定性非常強。喜歡你的音樂,不會附加額外的條件,不喜歡你的音樂,你提供額外添頭,也不喜歡。在中國當下這個時代背景下,在七零、八零、九零人群占比比較大的背景下,這種特殊性會大大降低迎合操作的可能性。相反,聽者喜歡的,恰好是這種不迎合的精神內核。
其次,精神消費時代,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邊界日益模糊。對于歌者而言,內求于心,于心有益;寫出《七重人格》,心生歡喜;放歌于眾,心生歡喜。歌者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此時,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邊界已經不復存在。這里唯一的可能是,歌者只有自己討好自己,但斷無討好聽者的必要。
4、擺渡?是也,非也,是也
世上最美好的事情莫過于,人人都是擺渡人。父母是子女的擺渡人,老師是學生的擺渡人,領導是下屬的擺渡人。父父子子,師師徒徒,上司下屬,循環往復,共同鑄就一個溫暖的世界。
對于華晨宇的音樂作品而言,它的確有擺渡眾生的客觀效果?!镀咧厝烁瘛吠瑯訒羞@樣的客觀效果。但于歌者而言,是不是一開始就存在主觀的擺渡人心理設置,是一個可以探討的問題。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當年,華晨宇在被給與歷史機會時,他主觀的認知很可能是自己豁然開朗,成功地擺渡了自己。那時的他未必有主觀擺渡別人的愿景。這可能受制于當時的心理認知,也可能受制于當時的自身能力。
但隨著個人創作的開始,以及自己對特定作品的領悟與駕馭能力,他很可能認知到自己歌曲的社會功效。此時,他很可能具備了擺渡他人的主觀認知和個人意愿了。當一個歌者認知到自己的社會角色之后,聽者的反饋模式變得尤為重要。若聽者永遠都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或者說光與熱的黑洞,歌者的主觀動機就明珠暗投了。更有甚者,聽者養成了定時接受光熱的習慣,就不僅是明珠暗投了,而是要命的反噬與侵害了。若聽者在聽了《七重人格》之后悟出了多重人格不可怕,完全可以統合到正常積極的主導人格里,且他愿意幫助周圍那些同樣受此折磨的人兒,則歌者擺渡人的主觀設置就產生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擺渡人蝴蝶效應了。所以,擺渡人效應到底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更取決于聽者的角色設置。
5、沉浸?是也,非也
前面總結的華晨宇音樂范型時曾點明,享用華晨宇音樂最好的方式是參加他的演唱會。否則,總體效果或可達到百分之七八十的折扣。然而,從社會總體的效果來看,沉浸式體驗有其利,也有其弊。
沉浸式體驗的利處主要表現在:首先,它提供了最佳的精神消費氛圍,而且這種氛圍一旦或缺,消費者的價值貶損就會非常大。其次,它還會幫助你如何學習和享受這種精神產品。第三,它會增進消費體驗的卷入度,形成心靈的振顫。第四,它會促進這種精神消費內涵的升級——看演唱會,聽演唱會,享受演唱會,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演唱會是一種比較特別的系列化微型一人多面多幕音樂劇。
沉浸式體驗的弊端主要表現在:一是它給你提供了入口,卻沒給你出口。翹首以盼來看演唱會,如瘋如魔享受演唱會,演唱會結束后頓生失落,回去之后恍惚好多天甚至半個月一個月。二是盲信了歌者的擺渡人角色,不再思考,一味等待下次的定時供奶。三是懶于積極思考,進一步迷失自己。
因此,沉浸式音樂消費,會進一步增強粉絲與歌者的情緒連接,和粉絲的鐵磁程度。但對于《七重人格》這樣的歌曲,如果不能認識到沉浸式消費的利與弊,于己于人未必好。
6、共生?是也,非也,是也
互聯網時代,競爭的關系逐步讓位于共生的關系。換言之,你的進步有多大,取決于與你在一起的其他人。所以,對于粉絲和明星而言,最好的關系是共生共成長關系。也即,粉絲的支持,成就了明星的出道、成長與反饋。明星的出道、成長與反饋,成就了粉絲的成長與進步。
從一定意義上講,粉絲與華晨宇之間的關系也屬于這種共生共成長的關系。這樣的成果也是眾多人士有目共睹的。到目前為止,這種共生關系都是生產性的,進步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也可能存在一種互相摧毀的可能性。粉絲認為是自己的努力成就了明星,而明星不過是自身效用的客體投射。另一種可能是,粉絲的喜好帶偏了明星的喜好,最終摧毀了明星的社會形象和正常生活。還有一種最差的可能結果是,明星一心想擺渡眾生,最后被眾生所反噬。
最好的模式應該是,明星擺渡眾生,眾生在明星的激勵下擺渡更多的眾生,眾生反過來擺渡更多的明星,讓彼此成為心生歡喜,心無旁騖的健全的人。
四、結語
藝術具有鮮活的時代特征。明星藝人更是時代的契合者。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物質優先主義,造成了社會個體心理的自我建構、自我塑造與自我調適的缺失。物質越豐富,精神越貧乏。父母苦苦支撐,方能實現物質的供養,遑論精神的供養。新一代在父母偏頗式生活哲學的影響下,低頭前行,到頭了發現自己精神花園的荒蕪。對此,不同年代的人們會呈現出不同的態度和自我畫像:五零年代的人自信地不自知;六零年代的人自如地功利切換;七零年代的人一知半解不得其法;八零年代的人開始覺醒有所感知;九零年代的人不僅自知還可能自愈;零零后開始自主認知自我建構。作為九零一代,華晨宇年少時更多地享受到物質的相對豐裕,但同時也較深地體會到了精神匱乏的貽害。他的內在覺醒,在時代契機面前,得以逐漸放大。他的個人能力,讓他能夠自由地表達他所感受到的一切。他的被發現與發自內心的感恩情懷,完成了他的自我救贖與社會反饋,其光與熱影響到了七零、八零、九零后、零零后整整四代人中的不少人。
《七重人格》既有個體自身體驗的成分,也有個體創作的成分。藝人的價值在于,他能模擬不同的人格,表達不同的情緒,實現音樂與情緒的融合。這首歌展示了各種人格的不同。表面上看是分裂的,但如果從歌者的現實狀態來看,多重人格是可以統合的。也即,人格的多樣性可以統合在一個健康的精神與肉體合一的個體上。換言之,即便是多重人格,自己也能夠跟自己對話,也能夠跟自己和解。不僅如此,多重人格還存在可能的益處——它是個體人格豐富的表征,更是藝術家創造的源泉。
在藝術的世界里,沒有神存在,但很可能受到神的指引(一系列的偶然,成就了起初看不出的必然)。華晨宇的音樂特別是《七重人格》的演唱引起了諸多“神”的贊嘆。結合這個時代背景來看,音樂里很少有神存在。但不可否認的是,華晨宇對音樂的領悟能力、創造能力、嗓音天賦和舞臺表現力,加強了其音樂與特定受眾的深廣共鳴。這是大家都能看到的部分。大家看不到的部分是,他的內向性格讓他養成了不斷內求的習慣。這種音樂人的感性內求及其理性展開,讓他的音樂更加豐盈。音樂在滋潤他自身的同時,也喚醒、激發、鼓勵了眾多在荒蕪中掙扎的人兒們。
藝術的核心本質在共鳴。任何技術技巧在強烈的情緒共鳴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特定的社會背景,決定了華氏音樂共鳴的廣度與深度。當然,華晨宇本人的音樂創造力,嗓音所具有的天賦,以及舞臺的表現力,也是其歌曲共鳴廣度與深度的重要推動因素。兩個因素缺一不可。
藝術的根本社會價值在喚醒人、激勵人,進而讓一個個個體在自我一新的前提下去幫助周圍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特定個體能在微光中自我救贖,沖出黑暗的包圍,抵擋住陰郁的吞噬,完成多重人格的統合,讓自己變成為一個發光體,進而給那些需要光和熱的蕓蕓眾生,以光的指引和熱的擁抱。如果接受光熱的眾生們能延續歌者的這一感恩情懷和身體力行,世上都是擺渡人,人間到處是美好。
七色板的基礎顏色只有七種,但兩兩基礎顏色的組合調色能調出諸多意想不到的色彩。同理,《七重人格》所展示的多重人格的無限多種組合與華晨宇對這些人格類型的隨性統合,無疑能流淌出更多值得期待的作品。我們不僅能感受到以前他所創作作品與《七重人格》的聯系,還能感受到最新演唱的《好想愛這個世界啊》、《瘋人院》和《和火星的孩子對話》等歌曲里各種人格組合的神奇,更加值得期待的是,那種基于眾多人格組合的結構化音樂創作、多重人格組合及其轉換的角色模擬、情緒表達、舞臺表演、互動程度的高低等諸多元素的排列組合或能魔幻般地演化出更多體現他“系列微型化一人多面多幕音樂劇藝人”范型的花火與絢爛。
一言以蔽之,《七重人格》或是解析華晨宇音樂與演藝人生的密碼器。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電影新世界純音樂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電影新世界純音樂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