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愿你知我心純音樂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愿你知我心純音樂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這已經是一種很在乎你,有暖昧傾向的男人了 ,男的是個注重在感情的形式是多于內涵的。怎么把男女關系都向戀愛的關系靠攏呢?首先看這個男人值不值得你去愛,能否靠不靠得住,有沒有安全感!如果不喜歡也不適合你,可以作為他的好朋友而回絕,給予他鼓勵和指導,愿他早日找到自己的真愛!
1.年輕的時候是一個堅定的革命黨人
汪精衛早年曾追隨孫中山先生參與革命,曾因為謀殺清廷攝政王載灃而被判處終身監禁,武昌起義后,清廷被迫釋放政治犯,汪精衛也在獲釋的名單上。
2.曾是一個堅定的抗日分子
九一八事變后,與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同,汪精衛是主張抵抗的主戰派,甚至當時有不少愛國學生把汪精衛當成愛國領袖。
1931年12月5日,全國愛國學生到南京請愿時,請當時正下野的汪精衛還政,他們還打出了很多標語,如:“歡迎護黨救國的汪先生”“歡迎主張實現民主政治的汪先生”“歡迎反對不抵抗主義的汪先生”“歡迎主張即日收復東北失地的汪先生”等。
12月6日,汪精衛在回復學生代表時說,應付目前的局勢,要“一面抵抗,一面交涉”。
3.汪精衛和陳璧君
為了追汪精衛,陳璧君從馬來西亞一直追到了日本,再追到了北京,一直追到清廷刑部大牢里。
汪精衛年輕的時候也是一個美男子。
他經常在同盟會的報紙上發表文章,如《民族的國民》等,已是同盟會成員的陳璧君就很敬佩作者的學識,萌生了想見一見作者的念頭。她就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同盟分會會長吳世榮。
在吳世榮家,陳璧君見到了慕名已久的汪精衛,汪精衛個子不高,濃黑的眉毛下,一雙大眼炯炯有神,“中華民國第一美男子”果然不是浪得虛名,陳璧君一見傾心。
不過,當時在家里已經訂過婚,不過他反對這門婚事,就和家里人鬧掰了,再加上干革命是腦袋拴在褲腰帶上的事兒,所以汪精衛也就沒考慮婚姻之事。
而陳璧君則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他聽聞汪精衛被孫中山派到日本去了,就以留學的名義追到了日本。到日本后,陳璧君慷慨地幫助同盟會解決了經費問題。
后來,汪精衛參與了暗殺團,準備刺殺清政大員,陳璧君知道后,堅決要參加,汪精衛一開始不同意,不過在陳璧君軟磨硬泡下,就勉強答應收了她。
于是,陳璧君不僅到處拜師學習武術和槍法,而且還學了炸藥的制作。
1909年冬,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失敗后被捕,陳璧君也是不離不棄,她四處籌錢,想要把汪精衛弄出來。
有了錢后,陳璧君就買通了獄卒,送給汪精衛10多枚雞蛋,其中一枚雞蛋藏著一封信,在信中,陳璧君表達了對汪精衛的關心和無比思戀之情。
在監獄備受煎熬的汪精衛看見這封信,精神為之一振,陳璧君一往情深,使得他非常感動,除了在信的背面寫下“信到平安”的字樣,還填詞一首贈予陳璧君,即流傳甚廣的《金縷曲》。
別后平安否?便相逢凄涼萬事,不堪回首。國破家亡無窮恨,禁得此生消受,又添了離愁萬斗。眼底心頭如昨日,訴心期夜夜常攜手。一腔血,為君剖。淚痕料漬云箋透,倚寒衾循環細讀,殘燈如豆。留此余生成底事,空令故人潺愁,愧戴卻頭顱如舊。跋涉關河知不易,愿孤魂繚護車前后。腸已斷,歌難又。——《金縷曲》
此后,陳璧君還經常給汪精衛送來衣物,表示“不能同生在人間,但求同死在一穴”,當時汪精衛被判終身監禁,可陳璧君還要求和他訂立書面婚姻。
辛亥革命爆發后,汪精衛被釋放。1912年4月,兩人在上海結婚。
這也算是一段頗具革命浪漫主義色彩的愛情。
“主戰”向“主和”的轉變
1938年6月,武漢陷落后,國民政府退守重慶,這時,汪精衛開始公開批評抗日派,他說抗日派是“不說老實話,不負責任”。
此后,汪精衛還為自己的投敵行為找了一系列的理由,如什么“曲線救國”,公開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淪為漢奸。
無論從何種角度看,都改變不了他為抗日戰爭第一漢奸的事實!
汪兆銘(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祖籍浙江山陰(原紹興縣),出生于廣東三水,字季新,筆名精衛,因此歷史上多以“汪精衛”稱呼。
早年投身革命,曾謀刺清攝政王載灃未遂,獄中寫下了“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詩句,名噪一時,儼然成為俠肝義膽的英雄,被無數仁人志士當做楷模和偶像。
汪精衛因為行刺事件被清廷判處死刑,后改為無期徒刑,武昌起義后被釋放。1924年,汪精衛出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
1939年,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同仇敵愾進行抗戰的時候,汪精衛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淪為漢奸。1944年,大漢奸汪精衛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腫”病死。很多人對此非常不解,從慷慨悲歌的義士,到遺臭萬年的漢奸,汪精衛的轉變也太大了。
是什么原因改變了汪精衛的人生軌跡,讓他走向深淵,成為一個賣國求榮的漢奸了呢?
一、性格浮躁、做事缺乏恒心
汪精衛有理想、有抱負,但沒有恒心,浮躁懦弱。這種性格在早年刺殺攝政王的時候就暴露無遺。在刺殺攝政王之前,汪精衛曾經撰寫過一篇《釜薪論》,把革命比喻為燒飯,需釜和薪。釜者,不懼水火煎熬,能堅持;而薪者卻只求轟轟烈烈、獻出生命。
汪精衛就把自己比做薪,在證明自己很悲壯的同時,也暴露自己沒有恒心的弱點。
國民黨大佬陳立夫曾經評論汪精衛沒有韌勁,也不懂政治,“書生難成大事”;而汪精衛的忠實馬仔陳公博對他的評價是:“汪先生遇事便出亡,合則留不合則去”,“一個國民有他自己應付的責任,責任所寄,不必求人合不合,也不必靠人留不留”。
而中日兩國無論是國力和軍力,都注定抗戰是艱苦卓絕的,是持久戰。說句實話,誰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勝利。
因此汪精衛畏敵如虎、悲觀絕望,認為抗戰沒有意義,是做無謂的犧牲,所以才會背叛民族,向日本人求和。
二、鼠目寸光,缺乏戰略遠見
汪精衛和蔣介石一樣,都曾經在日本留學,對日本這個對手了解得非常透徹,對日本制度的先進和國力的強大深有感觸,比誰都清楚。
蔣介石對日本也非常了解,也明白中日交鋒短期中方內占不了上風。但是蔣介石考慮到了中日戰爭是在二戰的大環境下進行的,跟甲午戰爭無法同日而語,戰爭勝敗不僅僅取決于雙方實力,還取決于國際因素。所以蔣介石有信心堅持,想等待國際風云變化。
但是汪精衛缺乏一個政治家應有的戰略眼光,只看到了日本強大,對美英的因素視而不見。
所以汪精衛就更加悲觀,“戰必大敗,和未必大亂”的失敗主義在心里占據了上風。
因此,汪精衛就提出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對日妥協主張。
汪精衛把自己的主張說的頭頭是道:“中國為什么一步一步的往后退呢?因為中國比較日本進步遲了六七十年,中國的國防力量不能擋住日本的侵略。
中國軍隊沒有飛機、沒有大炮,沒有經濟實力,這是不爭的時候,但我們還有盟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汪精衛你難道不知道嗎?作為一個政治家目光如此短淺,太不夠格了。
三、妒忌仇恨、最終利令智昏
汪精衛投敵,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跟蔣介石的個人恩怨。
汪精衛參加革命早,名氣比蔣介石大,學問比蔣介石多,混得卻不如蔣介石。
汪精衛是國民黨大佬,早期追隨孫中山,是孫中山麾下“三杰”之一,還是總理遺囑的實際執筆人。那句著名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就出自汪精衛之手。可以說在國民黨內,汪精衛才學、名望、地位遠遠高于蔣介石。
而且汪精衛私德方面也做得很好,是早年混跡十里洋場,混跡于妓院賭場的蔣介石不能比的。
但是叫汪精衛忿忿不平的是,蔣介石得到了孫中山信任,成為接班人,汪精衛成為配角,始終斗不過老蔣,被人家玩弄于手掌之中。
其實民國時的政治就是厚黑,一部中國古代史也是一部厚黑史。蔣介石是留日軍校高材生,有軍事指揮才能,又有黃埔軍校這個平臺,身邊有一群戰將對蔣介石死心塌地。而且蔣介石也會手腕,搞陰謀是個高手,籠絡人心的本事汪精衛也不能比。但汪精衛對上述原因視而不見,心里只是不服,一直要跟蔣介石一比高下。
在抗戰爆發后,汪精衛強烈要求蔣介石對日求和,蔣介石置之不理,汪精衛覺得蔣介石是留戀權力,置人民生靈涂炭而不顧,怒懟蔣介石:“謀國者不應以難易定進止,更不能作個人毀譽打算”。
在此情形下,汪精衛決心撇開蔣介石跟日本議和,依靠日本人建立偽政府,跟蔣介石分庭抗禮,分個高下。
可惜汪精衛這種扭曲的心態毀滅了自己,置國家民族利益而不顧,走向了賣國求榮的道路。
如果汪精衛是個成熟的政治家,就不該跟入侵自己祖國的強盜議和,更不該出賣民族利益獲取政治利益。
汪精衛口口聲聲說自己是為人民著想,害怕百姓生靈涂炭,但卻承認滿洲國,承認日本軍的防共駐兵,“承認帝國臣民在中國內地居住、營業的自由,密切經濟合作,尤其關于華北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日本提供特別利益。”
這不就是把中國的東北拱手送給了日本,把中國變為日本的殖民地嗎?
這樣的和平,中國人能答應嗎?接受這樣的條件,不就是漢奸行為嗎?
再說,日本的野心,天下共知,就是滅亡中國,汪精衛希望賣國換取和平的愿望是自欺欺人、無法實現的。
總之,汪精衛是個失敗的政治家,也是個失敗的男人,賣國通敵,遺臭萬年,白來世界上一回。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愿你知我心純音樂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愿你知我心純音樂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