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純音樂歌單描述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純音樂歌單描述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或者你不太了解民謠,但是關于歌曲《童年》、《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 你肯定耳熟能詳。對,沒錯這或許是我們大多數人接觸的第一波民謠,細分來說,它有一個充滿回憶而有溫度的名字——校園民謠。而《當你老了》、《董小姐》、《南山南》你肯定沒少聽說。對,這也是最近幾年比較大眾化的民謠代表歌曲。
有的人可能懵了?民謠還有分類?民謠不是小眾音樂嗎?
什么是民謠
什么是民謠——民間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稱為民謠或民歌。民謠的歷史悠遠,故其作者多不知名。民謠的內容豐富,有宗教的、愛情的、戰爭的、工作的,也有飲酒、舞蹈作樂、祭典等等。民謠既是表現一個民族的感情與習尚,因此各有其獨特的音階與情調風格。如法國民謠的蓬勃、意大利民謠的熱情、英國民謠的淳樸、日本民謠的悲憤、西班牙民謠的狂放不羈、中國民謠的纏綿悱惻,都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氣質與濃厚的個人色彩。
這是比較官方但又是籠統的說法了,這與我們現在經常聽到的民謠特點吻合度不高。因為我們今天接觸到的大多是中國大陸的新民謠(嚴格來說,臺灣的校園民謠也是新民謠的一種),什么是新民謠?在多種環境、遭遇下成長起來的民謠歌手就是一個很好地詮釋——獨立民謠像萬曉利,李志,鐘立風,宋冬野,趙雷;陳綺貞,張懸這種城市民謠歌手,他們的音樂風格就是極具個人色彩的新民謠。
當下流行的民謠歌手都有一個共同點——有個性有態度有情懷,隨性自然不做作。其實新民謠就是用平實的語言質樸的旋律表達內心最真摯、最原始的情感。這也是我熱愛民謠的原因,共勉!然鵝,民謠的再次燥起跟這個時代是有關的,你看聽民謠的歌都是些什么人就知道了,這也就是民謠火起來的一個重要的時代背景。
民謠的分類
“民間的歌謠”?
“以吉他為主要樂器演奏”?
“民謠是安靜的、質樸的、簡單的”?
“聽起來很窮的”?
感覺每一條好像都有點道理,但都不全面。
我們聽到的民謠,有以下幾種分類:
第一類 根源性民謠
“根”是根基,“源”是源頭。根源性民謠自然指來自我們民間的民謠。根源性的民謠來自于我們非常悠久的歷史中,《詩經》,里面很多東西都來源于民間。“風雅頌”中的風土之音,就是《詩經》中采集于民間的各種歌詞、歌曲。
對于我們現在生活在城市的人們,聽到了根源性民謠時,特別是聽歐美音樂長大的一代,其實這一塊是空的,但是根源性民謠是我們傳統里面特別具有代表性的。我們來推薦一些給大家。首先最推崇的應該是王洛賓。他的兩張專輯非常不錯,一張是《王洛賓歌曲精選集》,比較傳統代表性;另一張是《情歌紀念日》。野孩子、張尕慫、冬子……這些都是根源樂隊里相對有代表性的。
我想有一天當我們的音樂融合的特別好的時候,根源性音樂會重新煥發它自己的強有力的生命。
分支一:方言民謠
我們小時候看的電影《劉三姐》里所有的歌曲都是方言改編。其實臺灣有個方言性的傳統保留的非常好,比如林生祥這一批人,他們的原住民啊、客家啊、有層出不窮的歌手。這一批人里有很多是純正的原住民的血統,在這些部落里從小就有很多的儀式,大家記住所有的音樂的來源最初都是來源于宗教音樂,所以每個部落里都有保存完好的宗教音樂。現在很多流行音樂人,比如馬幫樂隊、貴州的堯十三、四川的衣濕等等,方言歌曲一定是有鮮活的生命力,不像是流行歌曲里四平八穩的風格。咱們廣州因為是一個大融合的地方,有豐富的方言音樂的資源。
分支二:俚語民謠
俚語是什么,就是我們平時的口頭禪。在《詩經》里有很多俚語,順口溜、打油詩。現代的音樂人往往會把它借鑒到音樂創作里,或者通過俚語的方式進行再創作,把那些滑稽、俏皮的東西吸取來,再做出一個自我風格的俚語。
比如楊一創作的歌曲是中國民間非常底層但又很有講述性的一類,過去呢還不興在街邊唱歌,唱的話就會被警察抓進去,但是他的歌太有意思了,警察給他關進去,關進去以后他就拿著吉他唱歌,后來把警察都唱樂了。
分支三:段子民謠
花粥-《老中醫》
姐是老中醫 專治吹牛逼
頭疼腦熱血壓低 跟我沒關系
你要吹牛逼 不如打飛機
又省錢來又過癮 還沒有壓力
段子民謠大家都知道,現在網絡上傳的各種流行語、段子,我說道段子的時候你們會想到很多。段子和俚語之間其實有一定的關系。除了花粥,大家還知道誰么?郭德綱?看到這些歌詞,你們覺得好玩么?這就是花粥,她在這方面是一個代表。在八十年代時其實涌現過這樣一批人,大家聽到都會覺得很好玩對么。
中國民謠現在很多的創作,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不一樣的聲音出現,有的聲音很好,有好的會俗不可耐。有的時候不知道大家喜歡這種“好玩”是因為它的“好玩”提升了境界呢、還是生活出現了新的亮點,還是還是讓你的荷爾蒙能夠瞬間抖動了一下。
其實我并不是很喜歡剛才那首歌,我不是反對這樣的段子,段子一定有他的妙處,比如《大齡女青年之歌》《織毛衣》,這些朗朗上口的東西里蘊含著一些道理,但更多的時候我還是希望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一些能真正打動我們的東西上。
第二類 現代性民謠
你們聽到的很多都是現代性民謠,它更多的有時代的印記。但大家得知道所有的民謠,都是有融合性的。說到現代性民謠,就一定要說一下我們學校里的學生發起的這樣一種風格。
分支一:臺灣民歌年代與大陸校園民謠
第一個呢,你們知道臺灣民歌年代么?大家一定會唱這個年代里很多歌曲,包括《橄欖樹》啊《蘭花草》啊。在那個年代,70年代的時候,臺灣那時候很多歌曲還沒解禁,歌詞里稍微有點頹廢情節的都不允許,大家唱的都是一些日本曲、歐美曲。
臺灣民歌年代有一個事件,叫“可樂事件”。在76年淡江大學,大家知道胡德夫么?為什么他被稱為民謠之父呢?76年的這場演出上,本來是他要上臺為大家演唱歌曲,結果那天因為身體不適沒上臺,由李雙澤去的,他就拿了個可樂,把它摔碎了就問大家,我們唱的是美國歌曲,喝的是美國可樂,那么我們什么時候才能唱自己寫出來的歌?那天晚上他就唱了自己創作的一首歌曲。
這個事件在當時引起轟動,創作開始蓬勃發展,大家意識到我們需要輸出自己的東西。所以在70、80甚至是90年代,臺灣的流行歌曲占據了大半江山,加上它有保留的人文基礎,起點真的不一樣,參與的都是當時很有文化的人。
然后我們再看一看校園民謠時代。到了92、93年,以高曉松、老狼為代表,《校園民謠一》的發行,也是一場像臺灣民歌年代一樣的一場運動,可惜的是我們的唱片的工業體制把這個年代可以說是摧毀了。因為唱片公司涉及的各種利益、分配不均的事,從《校園民謠三》之后這些人就退出了這個圈子。在那個年代,這種曇花一現的事很多,包括從搖滾、民謠等等,挺可惜的。
分支二:城市民謠
這是我們現在聽到的最大的分支,你們知道的很多歌手,都屬于這個分支。城市民謠最主要的一個特色就是,題材是直接描寫城市生活的變遷和情感,像校園歌曲里反應的自然、青澀、年輕人的沖動,對社會的迷茫等,但城市民謠大多都已經回歸到對城市本體的一個訴說。如馬頔、宋冬野、趙雷、李志啊,還有臺灣的陳綺貞、張弦,雷光夏等等。城市民謠最早期的代表人物是艾敬,她的專輯質量非常高,她有一種散文化的敘事色彩,把個人的成長經驗和民謠的感覺融合在一起。
城市民謠為什么很重要,是因為它不光描述了城市人的日常生活、愛情,最重要的一個訴訟出口是他的抗議精神。你在這個城市里生活,你難免要與人、與城市、與法、與自然發生很多關系,當這個關系不協調時,自然會產生抗議。比如鮑勃迪倫,他的一生中創作過無數的抗議性歌曲。在抗議性上,中國的歌手做的也非常好。
過去我們在搖滾音樂盛行的年代,我們用搖滾音樂代替對世界的一種看法,甚至是一種反叛,那現在搖滾音樂更多地變成一種現場的high了,其實很多的東西已經失去了本身應該具備的深度和內涵,恰恰在這個時代,民謠接過了這個棒。我們這個年代的人,不僅能用鼓打出自己的心跳,也能用吉他掃弦來唱出自己對這個城市的情愫,所以說我覺得民謠可能更適合這個年代,所以它能盛行起來。
分支三:傳統型、作者型民謠
最后一個類別,這樣的例子不多。大家肯定聽過很多的民謠作品是帶有古風古韻的,甚至是吧詩歌的意向截取到自己的音樂里,這樣呢寫出的很多作品在樂器上唱腔上甚至是舞臺布景上都要采用這種風格。
在作者型上面,其一是具有濃重的文人特色,其二是把整張專輯的分量變成了一種詩歌甚至是文字的力量,比如鐘立風。我覺得作者型民謠的力量已經超越了詩詞的力量。
作者型的創作,寫歌的時候往往不太會顧及到流行性或者是音樂的一種舒適,鐘立風的《讀詩遠足》應該是比較突出的體現。
對于音樂這門藝術,本沒有較成熟的造詣跟心得,一直以來都是通過聽,看到音樂背景才去了解它。為此我特意去查找了民謠的含義“民間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稱為民謠或民歌”。當然這是最初的一種定義跟詮釋,而隨時代發展,我們現在所聽的民謠音樂,大多是那些自創音樂人出于一種對自己理想的渴望追尋跟寄托所為感情的抒發形式。
所以個人看來,好的民謠音樂,他應該是表達出音樂人對現實事物的看法跟態度,能讓人從中聽出最真實的情感,讓人著對理想又一次追尋的信念。
有些歌確實是打動人心的,就像《南山南》里的 “他說你任何為人稱道的美麗,不及他第一次遇見你” ;如《安河橋》里的 “我知道,這個世界,總有太多遺憾,所以,你好,再見” ……
好民謠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去深思。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純音樂歌單描述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純音樂歌單描述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